《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向晚:傍晚。
不適:不悅,不快。意不適,心情不好。
古代「只是」,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
譯文
傍晚的時候,心情鬱悶,於是駕車登上了樂遊原。
夕陽無限美好,可惜只是接近即將夜幕低垂的黃昏。
賞析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許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琅琅上口了。這首詩「古原」二字的前面有一個「登」,因為「登」就是遊的處項高處行進。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長安志》:「昇平坊東北隅,漢樂遊廟。」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樂遊原由於地勢高,遠離塵囂的吵雜,遊客舉目四顧,可以看到群山環繞,藍天白雲,讓人心曠神怡,心胸舒暢,可以感受居高臨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一覽眾山小」的樂趣。李商隱想必也曾經去過,經歷過這種體驗。因此詩人爲了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想藉觀賞樂遊原的景色,讓心靈受到洗滌,暫時忘記一切煩惱。
詩人在近黃昏的時間上山,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寫下這首詩。詩中其他三句的意思非常清楚,似乎毫無疑義,但是「只是近黃昏」應如何解讀,成為歷來解讀者爭論的焦點。另外,也有人從政治層面來解讀,更是增加這首詩的豐富性。
如果把這首詩隔離開來,僅僅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來說,它的境界並不高。在長安城內的人也可以看到夕陽,它僅僅是一句描繪大自然的詩句,也許還包含了一些廉價的哲理。但是,由於前面有了「古原」這兩個字,說明詩人居高臨下,看到的是「無限」的江山,想起的是「無限」的過去和未來,既有時間上的距離,也有空間上的廣度。這詩句雖寫眼前的黃昏,但聯繫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身世,可體會到其中意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感嘆的就不只是大自然和廉價的哲理,這裡所包含的,有一生的命運,有家國情懷。就詩歌情緒的強度而言,剛才所說的那個命運感和家國情懷就得到了幾何倍數的增長。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從個人角度來看,李商隱終身在「牛李黨爭」中掙扎,生命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消磨掉了。在這個意義上,「夕陽」指的是自己的人生,「黃昏」則意味着生命的終結,句中流露出無限眷戀之情,看到夕陽而發出嗟老傷窮之感嘆。這兩句詩作為好景不長的經典表達,已經變成了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而一句話語一旦用俗了,往往理解就會偏表面化。其實,這兩句詩句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刻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詩人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
另一方面,周汝昌認為傳統的理解,「只是」都理解成「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一種美景不長的感慨。他認為,這裡的「只是」應當理解成「恰是」的意思,對此,他在《唐詩鑑賞詞典》裡有一番論述:玉谿這首詩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周汝昌先生的解釋,賦予了這首詩一種新的意義,這種陌生的解讀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如果採用周汝昌的解讀,詩人驅車登古原,不是爲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爲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例如,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臺,面對寬廣的空間,打開自己的內心,將自我融入宇宙大化之中,推向人生宇宙,因而獲得心靈的超越和脫俗。所以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人在很多時候都會沒來由地感受到莫名的消極情緒,沒來由地感到人生的無望。詩人心情不好,於是驅車驅車散心,他並沒有尋友排遣,而是獨自一人登上了樂遊原。只有獨自一人的時候,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直視自己內心的悲傷,探尋自己內心的迷茫。詩人這時登上樂遊原,正值太陽落山,霎時霞光萬丈,天地都映照在這夕陽之中,在這天地之大美面前,個人縮小了,詩人也成了這萬丈霞光的一部分,個人的悲歡被凈化了,當初的不適也得到了消解。王維的《歸嵩山作》中的「落日滿秋山」的美景正是此意。
李商隱寫這首詩時,才三十歲出頭,他對於仕途有熱切的盼望。然而,憑藉著詩人的敏感,他也能夠體認到晚唐時李唐王朝的逐漸沒落,藩鎮割據嚴重,在這個意義上,「夕陽」指的是唐朝政權,「黃昏」則意味着這個偉大朝代將要終結。清代詩人《李義山詩集箋註》:「此詩當作於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而作是詩,蓋爲武宗憂也。武宗英敏特達,略似漢宣,其任德裕爲相,克澤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謂有爲,故曰『夕陽無限好』也。而內寵王才人,外築望仙台,封道士劉玄靜爲學士,用其術以致身病不復自惜。識者知其不永,故義山憂之,以爲『近黃昏』也。」
全詩興寄深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既寫景物,又蘊涵無限哲思。一放一收,顯示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和高超的文思。
新譯文
傍晚的時候,心情鬱悶,於是駕車登上了樂遊原。
夕陽無限美好,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最令人驚歎和陶醉!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