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歷史

歷史上的雍正

戴逸

  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引人入勝,故收視
率很高。通過電視劇,雍正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當然,戲劇幷不是歷史,
不能和歷史完全吻合。其中,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雍正治貪、西北用兵、年羹
堯得罪在歷史上實有其事,劇中只是進行了剪裁和誇張。至于弘曆的經歷,張廷
玉的作用,允祀、隆科多逼宮,弘時謀刺,以及雍正的仁厚性格等等則與歷史真
實相距甚遠。那麽,歷史上的雍正是怎樣一個人,應該怎樣評價他呢?請看——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頽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减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爲帝,也存在很大疑點。
  雍正的主要功績有:
  攤丁入地。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爲貨幣,徵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徵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徵收,作爲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爲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爲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减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于內閣,故有權相産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爲皇帝的秘書班子,爲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瞭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
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于保密,而奏摺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摺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况,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瞭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爲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污、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始派駐藏大臣等,爲中國的統一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間雖沒有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但零散的反抗經常發生,雍正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决。對民間秘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
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尸示衆,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最爲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岳鍾琪,要他反清複明,釀成大案。呂留良被開棺戮尸,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衆,處刑嚴酷。知識份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沈悶風氣。
  雍正遵奉重農業、輕工商的信條。他說農爲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趨爲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幷有害于工也。根據這一理論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他又認爲:開礦斷不可行。因爲開礦將引誘人們離開農本,追求末業,而且礦工聚集一地,易于鬧事。
  雍正在對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當時外國商人來華貿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許中國商人出洋貿易,設置種種障礙,聲言海禁寧嚴毋寬,余奚撇摺薄?後來,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雖稍稍放寬海禁,但仍加以種種限制。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複回內地。當時,西方先進國家正在鼓勵海外貿易,而中國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對外交往,故而成爲國際潮流中的落伍者。
  雍正還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正因如此,故河南墾荒,四川清丈,陝西挖井,直隸營田,本意爲利民,却勞而無功,反成民間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無常,手段殘酷,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他死後,乾隆繼位,一反雍正苛嚴之治,實行寬嚴相濟的方針,昭雪死者,釋放囚犯,緩和了矛盾。故後人評:純皇帝(乾隆)即位,承憲皇帝(雍正)嚴肅之治,皆以寬大爲政,萬民歡悅,頌聲如雷。
  談起雍正,就會想到他的繼位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爲他受康熙遺詔繼位,是合法繼承;一種認爲康熙幷未傳位與他,雍正是矯詔奪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歷史,銷毀了檔案,現在已找不到他矯詔奪位的確鑿證據。斧聲燭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從各種迹象推斷,他的繼位確實存在很多疑點。
  康熙晚年,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鬧得烏烟瘴氣,儲位虛懸,人心不定。當時因準噶爾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爲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給以大權,用正黃旗纛,稱大將軍王,禮儀隆重,規格極高,康熙當是意有所鍾。康熙稱贊允的才能大將軍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爲接班人,如皇九子允說允“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暢春園猝然去世,雍正與時任步軍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勾結密謀,奪取了帝位,而允遠在青海,鞭長莫及,故而帝夢成空。雍正後來所講康熙彌留前遺命傳位雍正的情形,仔細推敲,矛盾甚多。如說隆科多爲唯一顧命之大臣,而其他諭旨中却說,康熙死時隆科多不在禦前,又說康熙傳詔時皇十七子允禮在寢宮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證明,允禮時在皇宮內值班,幷不在暢春園寢宮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臨終傳位的現場,實屬疑問。
  由于雍正奪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內部的集體抗爭,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對雍正繼位。允是爭奪皇位的對手,被從前綫調回,永遠禁錮。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對頭,雍正痛恨入骨,將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兒子弘晟均被永遠囚禁,皇十二子允被降爵貶秩,連雍正的親生兒子弘時也不滿其父的作爲,竟站在八叔允祀一邊,被雍正處罰致死。據朝鮮的記載,雍正上臺,被殺的宗室、官員達數百人。連康熙身邊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內務府官員趙昌,在康熙死後也立即被殺,引起舉朝震驚,這大概是趙昌太瞭解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因而得禍。康熙生前長住暢春園,死後葬在東陵,而雍正長住圓明園,別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須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濃厚,如果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就會有這類悖于常理的舉止。雍正後來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說:允祀、允“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將未有顯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譴責的內心表露呢?
  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可能出于矯詔篡立。這樣說幷不是要抹煞他的曆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奪取和鞏固統治,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努爾哈赤都有屠兄弟、殺兒子、逼父親的行爲,雍正幷不是個例外。他作爲一個最高統治者,勤于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頓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啓下,爲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人民日報》  〔19990313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