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的含義
關於太極圖,「易」為日月;「易」為陰陽。「易」之圖變由「無極」而「太極」,是由一個無極圓圈內裝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陰陽機理的太極圖案。就是: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天地陰陽,古今萬物,始終生死之理,太極圖盡之。」換句話說,「太極圖」就是在無極圖的基礎上,溶以日月、陰陽,用符號代「易」演化而來的。
古代的「日月」二字,與現代字稍有區別,古文日字為O裡裝進一個點,月字也是一個象形為中間加一個豎點,日月裝進一個(無極)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個「S」形。圓(無極) 裡的「日月」一邊一半,日月中間又各有一點,以黑白一分,就變成了看上去似如兩條「魚」形了。兩部分各有一點,稱之為黑白魚眼,分別代表太極中的陽和陰。
太極圖形代表了整個宇宙的基本現象,而這個現象的意涵是由一個「正反相對的作用」永無止息的呈現一種至純、至和諧的自然發展狀態。這裡所謂「宇宙發展的正反相對作用」就是以陰陽的黑白圖案來代表。太極圖通常為一圓形,中內包相互倒置的黑白圖案。這個一黑一白上下倒置對立的圖案就是陰陽的圖形代表。
在宇宙中,或我們生活當中,凡是一切對立相反的事物都可用具體的陰陽圖形作代表,例如男女、明暗、高低、上下、是非、美醜、愚智、輕重、緩急、長幼、尊卑、親疏、貴賤、遠近、大小等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互為依存。陰陽此消彼長互相轉化的,陽極則轉陰,陰極則轉陽,如此陰陽不停地旋轉互化永無停息。以福禍為例,「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或如《老子.五十八章》的說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陰中有陽」的意思是,無論在黑暗之中,在問題之中,或在困擾之中,隨時都可看到光明存在;相反的,「陽中有陰」是指在光明中看到黑暗,也就是要我們隨時能居安思危。人生處境大略相同,不同的是你有無能力、用何種角度、用何種態度來因應。有一首禪詩:
手持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淨 退後原來是向前
同樣是低頭插秧,一般的農夫插秧僅是插秧為工作,而禪師插秧卻能看見水中天,插出一片天地,兩者的境界顯然不同。
陰和陽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彼此又互為一體,可互相轉化,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詩句「退後原來是向前」。若依太極的道理來看,再怎麼真的東西也一樣是假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過去,既然是過去了,也就不存在。這與佛家所講「萬法唯識」的道理是一樣的,所有一切起心動念完全是心識在運作。這些由幻覺、想像、思維、記憶所堆疊的東西雖然是假的,但若將它當成真的來奉行時,也就變成真的。譬如看電影,電影如夢幻泡影,也像過往的人生,都是假的,但如果能吸取電影裡的菁華,將其意義、精神、境界、氣氛等等轉化到我們的生命裡,與我們的思想、心靈結合,它就變成真的。
南宋陸游的〈遊山西村〉詩中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事情成功之時,無須洋洋得意;碰到困難與挫折之時,也不必灰心喪氣。如果不執著問題的表象,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冷眼看人生,那麼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時間內立即判斷,因為所有的問題中都潛藏著陷阱和機會。
一次失敗就是一次假期,樂觀豁達之人都懂得享受假期而不會埋怨他人,反而會利用這種機會休養好自己的身心,冷靜的思考人生、總結經驗,在假期過後重踏人生旅途時就會出現新的轉機。即使是遇到了最壞的狀況時,也應該看到人生處處隱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機會,坦然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不屈不撓,就必能走向光明的彼岸。
就人類生命現象言,太極圖給了我們可貴的啟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世俗的富貴壽考都應該是相對的觀念。我們不應該執著於世俗的苦樂、貴賤、順逆,因為那非是真實不變的,而是變動無常的現象。所以當我們不如意時,要體認到目前阻滯的狀況是暫時的,是可改變的,是非真實的受用,因此不必失意悲觀,反而要參破當前假象,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逆境解決困難,進而獲得成就。《易經》中有所謂「剝極來復」、「否極泰來」的卦象,精微而又具體地表達這個意思。
這種宇宙觀必然對人生產生積極用心的態度,而善於珍惜時間,愛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更會關愛家人子女,進而關心周遭朋友以及社會上需要關懷救助的人們,甚至懂得重視周遭一切生命有情物。此時人間的真情流露,自然體現真愛,實踐之至,真善真美的境界也將自然呈現,這就是太極的均衡,太極的和諧,也正是太極的精純體現。
太極圖不僅是一個哲學觀念或文化圖騰,而是我們生命中應當追求體驗的真理。可以這麼說,當我們真正瞭解陰陽對待作用的精義時,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出如太極圖的大圓滿。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