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前言:
徐志摩這首詩發表於1923年3月29日,當時26歲,正逢新月詩社始創,與元配張幼儀離婚已一年。
「杜鵑」又名映山紅,是春日滿山遍野最絢爛的花朵。此刻詩人等待的杜鵑,應該就是他心中最美的春天,林徽因。
新月詩派又稱格律詩派,這首〈月下待杜鵑不來〉一樣有整齊的分段。
第一節: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為什麼是「凝靜的橋影」?橋下水波分明有螺鈿般的紋路晃漾著,但是詩人已不知在橋下靜立了多久,看一回又一回,數一數又再數,周遭環境彷彿在百無聊賴的枯等中定格了。「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一暖一涼,一寫等待時間的漫長,一寫心情愈來愈低落。詩人來赴約會時,心情何嘗不是暖洋洋的?隨著時間流逝,心情由暖到涼,再到涼透。這「涼透」二字有跌落井底的淒冷,雖非實寫卻又如此寫實!
第二節: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把錦被掩蓋你光豔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這四句是詩人的浪漫和痴心。因為浪漫,被雲影遮掩的月亮成了害羞的新娘;因為痴心,不肯輕易放棄,還要找月亮來再三確認,昨晚約定今夜相見時,你也在的,我沒有聽錯吧?為什麼她不來?
月亮無言,躲進雲影裡。詩人耳畔只傳來遠村教堂鐘聲,朦朧夜色中,這鐘聲像從夢中傳來。
第三節: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裡的輕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這裡有三重譬喻。第一重:鐘聲像輕濤吐收,第二重:心念如海潮(輕濤)漲歇,第三重:心情如孤舟漂泊。「省」宜念同「醒」音,即「細細思索」、「反覆思考」。全句是說伊人不來,心情起伏不安,心念無所歸依。「踉蹌」二字寫情極深,行路踉蹌至多𨄮倒,小舟在海潮中踉蹌卻是幾近滅頂!
第四節: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獨立蒼茫,颼颼夜風拂動水畔垂柳,水波依然晃漾,夜色在無止境的等待中更加深沉了。
「傷春的歌喉」應是指杜鵑鳥,傳說望帝杜宇不能忘情於昔日戀人,鬱鬱而終,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悲啼不去。就上下文意推測,我認為末句有兩種可能:
第一,杜鵑鳥是指林徽因,呼應詩題,僅是純粹詩意的聯想,並無任何悲愴情感,此解較單純。
第二,此處用啼血的杜鵑鳥比自己,既呼應詩題,也呼應內容「我所戀的多情友」,這多情人等待的是另一位多情人,是花與鳥永世的愛戀,此解較迂迴,較深沉。如果就詩論詩,我個人偏愛第二解。
結語:
李商隱詩:「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已接近情感付出的極致,但它仍侷限於身在、到死、成灰,跟杜宇的傳說不在同一層次。杜宇肉身死去,精魂不滅,化為杜鵑響徹千山,年年啼血傷晚春,彷彿生生世世訴說著他不悔的深情。
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赴美留學,後來結婚,徐志摩也在1926年娶了陸小曼,1931年徐志摩為了參加林徽因在北平協和禮堂的演講而飛機失事,他為林徽因所作的詩篇卻一代一代流傳著,彷彿子規啼訴。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否擔當得起這樣的深情,因為他的兩段婚姻都有些道德虧欠。但是我們評賞文學應該「不以人廢言」,更何況感情的發生無關乎道德,我想,這是一個人類對另一個人類所能給予的一點點的寬容與諒解。然而,感情的處理方式卻百分之百關乎道德,這也是身為一個人類應該明白的。
…………………………………………………………….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3年3月,最先發表於1923年3月29日《時事新報•學燈》。
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學習時遇到了當時正在歐洲遊學的林徽因,被林徽因的才氣及美貌所傾倒。後兩人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詩人不辭而別。此詩即是詩人在月下等待著與意中人約會,但她卻沒有來,故而有此詩。
文學賞析
此詩是一首春夜月下待情人而不得的歌,是一首美麗的愛情詩,亦是一首多情的傷春曲。橋邊,青苔上,一隻多情的杜鵑,在等待情人的約會,情人遲遲不來。思之深,盼之切,念之苦,一番愁緒,湧上心頭,爬滿眉頭。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月下靜候,伊人不來,於是一次次張望她來時要走的路,只有橋影在夜幕下凝靜而立,似乎時間也在此凝固了一般,“凝靜”而非“寧靜”,這一字之差意境卻大不相同,漫長的等待就在這“凝靜的橋影”中表現出來。“螺鈿”一詞,想來,這該是詩人身邊橋欄上的裝飾吧,久等不來而只好數螺鈿波紋來打發時間,可見等待之漫長而無聊賴啊。接下來的兩句更是寫出了久等不見心中的無奈淒涼。“倚暖了石欄的青苔”足見等待之久,“青苔涼透了我地心坎”,一“暖”一“涼”,一個痴情等待的形象就躍然於眼前了。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此一節寫久等不來,青苔變暖心兒涼透,詩人只好抬頭跟月兒說幾句;可是月兒卻像害羞的新娘,用雲兒遮住了她的美麗容顏。志摩看來對新娘情有獨鍾,此處以新娘因害羞而用錦被掩蓋光艷面容來比喻彩雲遮月,與《再別康橋》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一樣,令人叫絕。月兒嬌羞隱身,詩人還是要問,問月兒“昨宵在此勾留”時,“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呵呵,久等不來,可還是不肯死心呢,還要再繼續等下去。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這一節是詩人回到自己身上了,由鐘聲而引發聯想回憶,心潮起伏。這裡,又是一個眼光迷朦而陷入回憶之中的詩人形象了。
“水粼粼,夜冥冥……”最後,詩人由回憶又回到眼前之景,只見水波粼粼夜色冥冥,伊人不見而只有思念悠悠。“她到底在何處呢?因何久等不來?”詩人陷入深深的茫然思想中。夜色已深春風漸冷,颼颼冷風吹落柳絮飄飄榆錢斗斗,更添無限惆悵傷感,而“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名家點評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陸紅穎《現代情詩的古典底蘊》:“志摩筆下的鵑鳥意象凝聚了詩人愛情的悲劇情結,增強了詩境的憂鬱氛圍。”
鹽城師範學院教授盧惠余《聞一多與徐志摩的新格律詩》:“另外他也寫了許多大致整齊的四行體詩,如《月下待杜鵑不來》等。這些詩歌的多樣化格式,不僅契合與強化了詩人各種情感的抒發,而且本身也在視覺上給人以豐富的建築美感。”
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鄧喬彬《鄧喬彬學術文集•第2卷•比較詩學》:“詩中的語言略帶文言且不說,起頭的對句‘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中間的對句‘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裡的輕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結句中的‘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疊字所成之優美節奏和意象,都受惠於古典詩歌。”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