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前言: 徐志摩這首詩發表於1923年3月29日,當時26歲,正逢新月詩社始創,與元配張幼儀離婚已一年。 「杜鵑」又名映山紅,是春日滿山遍野最絢爛的花朵。此刻詩人等待的杜鵑,應該就是他心中最美的春天,林徽因。 新月詩派又稱格律詩派,這首〈月下待杜鵑不來〉一樣有整齊的分段。 第一節: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為什麼是「凝靜的橋影」?橋下水波分明有螺鈿般的紋路晃漾著,但是詩人已不知在橋下靜立了多久,看一回又一回,數一數又再數,周遭環境彷彿在百無聊賴的枯等中定格了。「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一暖一涼,一寫等待時間的漫長,一寫心情愈來愈低落。詩人來赴約會時,心情何嘗不是暖洋洋的?隨著時間流逝,心情由暖到涼,再到涼透。這「涼透」二字有跌落井底的淒冷,雖非實寫卻又如此寫實! 第二節: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把錦被掩蓋你光豔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這四句是詩人的浪漫和痴心。因為浪漫,被雲影遮掩的月亮成了害羞的新娘;因為痴心,不肯輕易放棄,還要找月亮來再三確認,昨晚約定今夜相見時,你也在的,我沒有聽錯吧?為什麼她不來? 月亮無言,躲進雲影裡。詩人耳畔只傳來遠村教堂鐘聲,朦朧夜色中,這鐘聲像從夢中傳來。 第三節: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裡的輕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這裡有三重譬喻。第一重:鐘聲像輕濤吐收,第二重:心念如海潮(輕濤)漲歇,第三重:心情如孤舟漂泊。「省」宜念同「醒」音,即「細細思索」、「反覆思考」。全句是說伊人不來,心情起伏不安,心念無所歸依。「踉蹌」二字寫情極深,行路踉蹌至多𨄮倒,小舟在海潮中踉蹌卻是幾近滅頂! 第四節: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獨立蒼茫,颼颼夜風拂動水畔垂柳,水波依然晃漾,夜色在無止境的等待中更加深沉了。 「傷春的歌喉」應是指杜鵑鳥,傳說望帝杜宇不能忘情於昔日戀人,鬱鬱而終,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悲啼不去。就上下文意推測,我認為末句有兩種可能: 第一,杜鵑鳥是指林徽因,呼應詩題,僅是純粹詩意的聯想,並無任何悲愴情感,此解較單純。 第二,此處用啼血的杜鵑鳥比自己,既呼應詩題,也呼應內容「我所戀的多情友」,這多情人等待的是另一位多情人,是花與鳥永世的愛戀,此解較迂迴,較深沉。如果就詩論詩,我個人偏愛第二解。 結語: 李商隱詩:「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已接近情感付出的極致,但它仍侷限於身在、到死、成灰,跟杜宇的傳說不在同一層次。杜宇肉身死去,精魂不滅,化為杜鵑響徹千山,年年啼血傷晚春,彷彿生生世世訴說著他不悔的深情。 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赴美留學,後來結婚,徐志摩也在1926年娶了陸小曼,1931年徐志摩為了參加林徽因在北平協和禮堂的演講而飛機失事,他為林徽因所作的詩篇卻一代一代流傳著,彷彿子規啼訴。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否擔當得起這樣的深情,因為他的兩段婚姻都有些道德虧欠。但是我們評賞文學應該「不以人廢言」,更何況感情的發生無關乎道德,我想,這是一個人類對另一個人類所能給予的一點點的寬容與諒解。然而,感情的處理方式卻百分之百關乎道德,這也是身為一個人類應該明白的。 …………………………………………………………….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3年3月,最先發表於1923年3月29日《時事新報•學燈》。 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學習時遇到了當時正在歐洲遊學的林徽因,被林徽因的才氣及美貌所傾倒。後兩人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詩人不辭而別。此詩即是詩人在月下等待著與意中人約會,但她卻沒有來,故而有此詩。 文學賞析 此詩是一首春夜月下待情人而不得的歌,是一首美麗的愛情詩,亦是一首多情的傷春曲。橋邊,青苔上,一隻多情的杜鵑,在等待情人的約會,情人遲遲不來。思之深,盼之切,念之苦,一番愁緒,湧上心頭,爬滿眉頭。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月下靜候,伊人不來,於是一次次張望她來時要走的路,只有橋影在夜幕下凝靜而立,似乎時間也在此凝固了一般,“凝靜”而非“寧靜”,這一字之差意境卻大不相同,漫長的等待就在這“凝靜的橋影”中表現出來。“螺鈿”一詞,想來,這該是詩人身邊橋欄上的裝飾吧,久等不來而只好數螺鈿波紋來打發時間,可見等待之漫長而無聊賴啊。接下來的兩句更是寫出了久等不見心中的無奈淒涼。“倚暖了石欄的青苔”足見等待之久,“青苔涼透了我地心坎”,一“暖”一“涼”,一個痴情等待的形象就躍然於眼前了。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此一節寫久等不來,青苔變暖心兒涼透,詩人只好抬頭跟月兒說幾句;可是月兒卻像害羞的新娘,用雲兒遮住了她的美麗容顏。志摩看來對新娘情有獨鍾,此處以新娘因害羞而用錦被掩蓋光艷面容來比喻彩雲遮月,與《再別康橋》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一樣,令人叫絕。月兒嬌羞隱身,詩人還是要問,問月兒“昨宵在此勾留”時,“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呵呵,久等不來,可還是不肯死心呢,還要再繼續等下去。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這一節是詩人回到自己身上了,由鐘聲而引發聯想回憶,心潮起伏。這裡,又是一個眼光迷朦而陷入回憶之中的詩人形象了。 “水粼粼,夜冥冥……”最後,詩人由回憶又回到眼前之景,只見水波粼粼夜色冥冥,伊人不見而只有思念悠悠。“她到底在何處呢?因何久等不來?”詩人陷入深深的茫然思想中。夜色已深春風漸冷,颼颼冷風吹落柳絮飄飄榆錢斗斗,更添無限惆悵傷感,而“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名家點評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陸紅穎《現代情詩的古典底蘊》:“志摩筆下的鵑鳥意象凝聚了詩人愛情的悲劇情結,增強了詩境的憂鬱氛圍。” 鹽城師範學院教授盧惠余《聞一多與徐志摩的新格律詩》:“另外他也寫了許多大致整齊的四行體詩,如《月下待杜鵑不來》等。這些詩歌的多樣化格式,不僅契合與強化了詩人各種情感的抒發,而且本身也在視覺上給人以豐富的建築美感。” 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鄧喬彬《鄧喬彬學術文集•第2卷•比較詩學》:“詩中的語言略帶文言且不說,起頭的對句‘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中間的對句‘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裡的輕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結句中的‘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疊字所成之優美節奏和意象,都受惠於古典詩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