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與「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省思
《壇經》是禪宗的重要經典,也是頓悟的一乘佛法,但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可探討之處不少。比如《自序品第一》中提到五祖指引惠能「向何處去」的兩句「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一般對這兩句,都被解成地名,懷是廣西懷集,會是廣東四會。網上有網友認為「總感覺附會的成分過多。」
這位網友認為:「《壇經》是頓悟之道,見性成佛的法門,其中隱語太多。惠能問得巧妙,向甚處去?這時惠能剛得心傳,始覺佛性,因此,有此一問,後面的路怎麼走?五祖答得更巧妙,「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則有悟,然而未透見地,須用止觀,才能一路向上提升。遇會則藏,會則悟透而有得,然不可自滿,藏在如來藏中。這二句話,為見性後修後得智的指引。因此,五祖指引朝此路去,是為過來人透徹見地。大路若通,小路自通,以六祖之智,怎會不知如何安身呢?這實為安心之道,不可囿於地名。」
第一次見到這種別具一格的解說,覺得很新鮮,因此暫且接受。然後我將這說法運用於「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部分,卻發現此路不通。事實上,我發現袁州蒙山確實有一位道明禪師。他就是原本想奪取惠能的袈裟的惠明。惠明受到惠能的指正,為了避諱惠能而改為道明。所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以及「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確實是以地名來解釋。至於有人認為難道五祖和六祖惠說出那樣的指引,是因為有未卜先知的神通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解釋為二人對於附近的地理有充分的理解的關係。不知這樣的說明合理嗎?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