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梁武帝」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梁武帝」 中國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吃素的皇帝,而且皇帝身邊擁有無數美女,他竟有廿多年不近女色.這兩項行為,可說是空前絶後!同時武帝多次捨身同泰寺,睡的是樸素木床,穿袈裟,使用土瓦器,生活簡樸如平民,但被當時民眾尊稱為〔皇帝菩薩〕。 《景德傳燈錄》卷三載: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6)到中國,初到廣州,後被武帝迎至金陵。兩人對話如下: 武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回曰:「並無功德。」 武帝:「何以無功德?」 達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這段文字如果以白話文改寫,大意如下: 武帝自以為自己為佛教作了許多事,期望能得到外來高僧的誇獎,因此問:「我就帝位以來,到處建造寺廟,印製經典,剃度出家僧侶不可勝記,您說我有多大功德?」 想不到達摩竟然回答:「您根本沒有任何功德!」 武帝感到很意外,於是接著問:「我為何沒有功德?」 達摩答:「您的善行,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有心求回報。表面看起來有功德,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您只能獲得小小的果報。因為美妙圓融的清淨智慧,忘掉自己,達到空寂無我的地步,真正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手段去爭取的。」 這段對話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局面,關鍵在於二人對所謂「功德」的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有可能是害怕梁武帝事後會惱羞成怒,派兵追殺他,於是,達摩走為上策,連夜一葦渡江而去! 據說達摩到中土是受到梁武帝的邀請。他誤認為梁武地求法心切,欣然答應前來,想不到梁武帝一開口就自稱自己「功德無量」,盼望得到對方的首肯。因此雙方都在失望的心情下分手。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梁武帝」,認為自己平常修橋造路,樂善好施,出錢又出力,應該算是「功德」無量,好人會有好報。其實就達摩的觀點來看,這些作為只能獲得小小的果報,實無功德可言。恰如六祖在《壇經自序品》中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世人生死事大,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大多數人對於吃齋拜佛都有錯誤的認知,其實,佛像只是一種對佛陀尊敬的象徵,不應是對談交易之對象。禮拜佛像,不是為了請求惠施,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學習佛的教誨―那正確的思惟與正確行為!然而「佛教徒」們的作為卻是反其道而行。話說某位菩薩的誕辰日到了,「信徒」們前呼後擁而來,又是磕頭、又是獻花、又是敬酒,好不恭敬。當然,這些人都是有求而來,無非希望祂保佑自己全家平安,或是子女金榜題名,甚至是高中樂透彩。如此作為正如《壇經自序品》中所說:「世人生死事大,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P.S. 梁武帝是個好皇帝,在位48年。期間國泰民安,只不過被他的迷佛過度,國庫日空,後來「侯景之亂」爆發,次年蕭衍被囚死於台城,享年86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