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轉載)
當詩詞寫到一定境界後,大概就會像蘇軾一樣,嬉笑怒罵皆成文,後世把這叫入了化境。文字在他手上,成了抒發情緒的工具,信手拈來合在一起,或許一篇千年經典就出現了。
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絕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此詩一出,大概就是唐詩七絕小詩的巔峯了。一、二句就是那傳說中的千古絕對,「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四個顏色,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
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里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再來讀一讀蘇軾酒後戲作,寥寥幾句,東坡不改灑脫本色,流傳了千年。
《溪陰堂》
北宋.蘇軾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
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東坡24歲,正是春風得意時,與好友夜宿大陵山時作下此詩。詩的一、二句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頗爲相似,只是不如杜甫這兩句那麼極致。東坡也用了兩種動物,一個顏色,再加上「雙」和「一」的數量對仗,寫出了山中別樣的景致。頗有新意的是,東坡取的這兩種動物,一高一低,雙鷺是下水,而蟬鳴是在高處,自得其樂。
第三句和杜甫一樣,人物出場,杜甫寫窗外的千秋雪,蘇軾隨手寫門外的三竿日,頗爲詼諧。酒後睡醒的少年東坡看著山中美景,心情自然是十分閒適的,這和飽經風霜的杜甫看到門前雪景時的心境相差不小,這一點也體現在最後一句上。
第四句「臥看溪南十畝陰」,躺下來欣賞溪南的一片碧綠田野。杜甫來自東吳那些大人物的萬里戰船,凝聚的是歷史的厚重;而蘇軾臥看的十畝田才是民間小百姓最看重的東西,匯集的是平淡生活的本真。
年輕的時候讀蘇軾這首挑戰詩聖之作,會覺得差之千里,他這算是班門弄斧罷了;懂事後再讀此作,又覺得其實東坡這首看似信手拈來的小詩,或許才是生活本身,如此一想令人不得不服。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