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經說,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戲劇《哈姆雷特》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因而西方流行一句話說:「對於《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想法,一千種評價。」
關於《論語》也是如此,有人認為《論語》是封建餘毒,也有人認為《論語》是華人的經典精華。如果我們從管理者的觀點來說,《論語》中的名句,「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如果轉為管理學的語彙:遠慮就是「目標」,而近憂就是「問題」。所以,孔子的話就是「人無目標,就有問題。」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肇因於過去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同樣的,今天的作為,如果仍然沒有經過長遠的深思熟慮,未來必要面臨苦果。這句話點出了一個要點:凡事必是「自作自受」,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認知。那麼,重新品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們除了警惕自己,要對今日的事物深思熟慮、深度思考外;昨日的作為所造成今日的憂愁,「近憂」是缺乏「遠慮」積累下來的結果。積極的作為是轉變問題以成就目標,也就是進行一個改善過程。
一個人(或公司或政府機關))眼前所面臨的困難、挫折或者窘境,往往是本身於以前滿不在乎或者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結果只能自己去承受面對。今日的憂愁既是昨日所致,就應去追溯造成問題的原因所在,以求改進。事實上,管理者可以透過PDCA循環來將問題加以改善,已提升工作績效。首先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相對高遠一點,是要費一番努力和付出才能實現的。這樣一種目標理解就是孔子所說的「遠慮」。也就是為自己定一個稍稍有點難度的目標。有了目標,自然自己該做什麼,就很清楚的。圍繞這個目標,可以定一個完整的計劃或規劃,這樣一來,每天的時光會很充實,因為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心中不會再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就不會被眼前的一些小煩惱過多干擾,這樣,也就不會陷入到眼前的憂患當中了。
(一)P(plan)階段:遇到問題時,將問題(目標與現狀的差距)產生的各種因素以及如何解決的辦法想得周密一些、細緻一些、深入一些,擬訂改善計畫與步驟。換句話說,如果遇到問題,沒有進行深入分析,問題的認知還只是流於表象,就急著動手解決,結果問題只會越解決越亂,後果會越解決越嚴重,徒然是浪費時間與人力與經費而已。
有個故事說:「一位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在路上走著,突一個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老人頭也不回繼續向前走。路人看到很奇怪,便問:『為什麼你的碗摔碎了你卻不看一下呢?』老人:『我再怎麼回頭看,碗還是碎的。』」
感悟:失去的東西就要學著接受、放下,畢竟很多事並不會因你的悲傷就會回來,就會被改變。
事實上,這個故事中的老人看似很瀟灑,其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在運送過程中,瓷碗會掉到地上?如何改善方法,方能防止瓷碗再次掉下來?以免利潤不斷下降?這就是「問題意識」或「改善意識」,可惜他受到知識不足的限制,完全沒有這樣的思維。人如果不作長遠打算,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很快的眼前就會有憂患的事情發生。
(二)D(do)實施:依據所擬訂的改善計畫進行改善,逐步落實。
(三)C(check)檢討:查看目標是否確實有達成。理解究竟是過去的哪些相關的決定、作為不夠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來過,哪些錯誤是可以避開的?重新檢討下來,不但學得教訓、經驗,不致重蹈覆轍,並能強化對事物相關影響的認知,增長「決策判斷的能力」。俗語說,「不增一事,不長一智」,就是這個意思。
(四)A(act)處置:如果沒有達成,就必須檢討原因何在,針對問題應如何對策,以求徹底解決問題。假若不經由這種追本溯源的方式,來認知所經歷事物的「因果關係」,那麼過去的錯誤不僅在今日付出代價,也因為未深切體認到教訓,未來仍將持續犯相同的錯誤,並且找不出原因,也就是所謂的「不知反省」。
PDCA循環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循環,希望能不斷提升事務的效率或績效,只是其中的改善對象會時時改變。
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瞬息萬變,面對各種問題,除應針對問題追本溯源,再考量趨勢、各種可能變化等因素,做出最周延的決策外,還需有一個認知,亦即外界事物種種變化,不全然是個人所能百分之百掌握的。因此,在「深謀遠慮」的同時,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過於自負,反而要戒慎恐懼,隨時具有「危機感」。當然,具「危機感」並不代表要保守、退卻,而是要具有企圖心,讓未來有更好的表現。在積極但審慎的心態下,就能達到犯最少的錯誤,累積最大成就的境界。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長遠的打算和考慮,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經環境,眼前的憂患必將很快就會來臨。也就是說,做事不能光顧眼前,也要預先想想下一步,要多做較遠,乃至長遠的規劃,考慮得長遠、考慮將來,做事深謀遠慮,憂患、危機自然就少。
孔子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理想目標,沒有自己的未來規劃,就會陷入到無窮的煩惱、不滿和憂患當中,白白耗費了自己的大好時光。孔子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們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是影響一個人思想狀態的重要原因,也告訴了大家做一個完整的規劃有多麼重要。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