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也需要綠葉的陪襯,一個人得才能也需要對手來襯托,相互比較才能證明高低。說起劉邦,大家估計第一時間會想到項羽。西楚霸王項羽,他的軍事才能本無可挑剔,可還是失敗於一個混混劉邦之手上。最後在烏江自刎,留下了一段千古憾事。
劉邦取勝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招待文武群臣,大家吃好喝好。興趣很高。劉邦就問了在場的文武大臣一個問題:「各位將軍,各位大臣,我憑什麼能奪取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他又是為何會失敗呢?大家都來說說。」
安國侯王陵和高起回答說:「陛下帶能我們攻城掠地,攻下了城市和土地就賞賜我們。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項羽卻不是這樣。他的妒忌和猜疑心很重,對他身邊的大臣如范增等人經常猜疑,對立功的將士又很少賞賜,上下人心不起,所以最終才會失敗。」
這時劉邦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高祖說:「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二。你們說的算其中一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運籌策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安置百姓,籌集糧草,鎮守國家我比不上蕭何;統領大軍,攻城掠地,攻必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人傑。可我卻能夠信賴他們,重用他們。這個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有力武器。而項羽,他身邊雖然有一個范增,項羽卻經常不信賴和運用。所以最後才會被我打敗。」
總結起來,劉邦的成功原因只有三個字:「會用人」。這三個字放在現在依然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生活的環境在變化,可是多少年過去,人性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想要取得好的發展,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會提供很大的助力。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一個團隊。
對於劉邦的成功,我卻有不同的體會。楚漢相爭,前期是項羽佔優勢,但是最終卻是劉邦獲勝,這是由於項羽畢竟太年輕,社會歷練不足,輕信了老奸巨猾的劉邦的承諾。
話說在雙方互有勝負的纏鬥過程中,大家都是精疲力盡,因而有鴻溝和約的訂立。約定中分天下,雙方以鴻溝為界,以東屬楚,以西屬漢,這就是俗稱「楚河漢界」; 並放還劉邦家人,止紛爭,罷干戈。和約訂立後,項羽如約放還劉邦家人。張良、陳平卻認為人固然應該守信,但是軍國大事,基不可失,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追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劉邦遂聽張良、陳平的建議,趁楚軍銳氣消磨殆盡的退兵路上發起追擊。最後以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這個結局讓我對於詭譎複雜的人性,產生懷疑和不安。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