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理意蘊
2017-10-18 由 大道知行 發表于歷史
經常聽到人們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達對教師的讚美。據考證,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
由此可知,這句成語是司馬遷所引用的當時的「諺語」,是民間流傳的俗話。這句諺語後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的說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桃李成蹊」等,意思基本是一樣的。
既然是諺語,就表明它在民間相當流行,不僅如此,它還進入詩詞之中,如宋代的辛棄疾在《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中寫道:「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又如,金朝的元好問在《送杜招撫歸西山》中也寫道:「父老樵漁知有社,將軍桃李自成蹊。」再如,元好問《南鄉子》一詞有云:「遲日惠風柔,桃李成蹊綠漸稠。」一句民間諺語竟能被文人騷客所接受,進入詩詞作品,可以見其流傳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是說,雖然桃樹和李樹不會說話,但它們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會被踩出一條小路來。這句話後被引申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誇耀,也不用向別人邀功,人們自然也會記住他。
這句成語為什麼會流傳如此廣泛?在當今時代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對它的寓意和哲理進行哪些新的解讀?值得我們細細考究。
一是自然純真,永葆本色。桃樹和李樹是相當常見的樹種,幾乎到處都是,它們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比如,吃完桃子後把桃核隨手扔在土裡,稍微掩埋一下,第二年,桃樹苗就能夠破土而出了。桃核的外殼如此堅硬,用石頭都未必砸得開,但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嫩芽竟然能夠衝破堅硬的外殼,破土而出,桃樹有如此順應自然召喚的能力,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能不令人驚訝和感慨。正因為它的生命力如此強大,所以在生長過程中幾乎不需人工介入。桃樹和李樹與玫瑰等需要人工精心栽培的植物不同,它們是自然生長的植物,無須雕琢就能成就自然和純真的美,而且靠其本色就能吸引人們前來觀賞。
二是謙虛低調,實至名歸。這個成語的重點之一是「不言」。「不言」就是不張揚不吆喝、不顯山不顯水,深藏若虛,大智若愚。老子曾言,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說的並非是碌碌無為、不敢進取,而是說要低調做人、不事張揚,畢竟寶玉在璞,不減其光,寶劍在鞘,不損其鋒。
桃樹、李樹花朵顏色淡雅,並不炫耀自己的美麗芬芳,而是默默無言。做人也應當如此,時刻保持謙虛、低調的品格。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發現,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越謙虛,而喜歡自我吹噓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所謂「滿桶水不盪,半桶水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讚美的就是這樣一種低調、無聲、不炫耀、不邀功的良好品行修養。
三是埋頭做事,默默耕耘。「不言」還表明桃樹和李樹不與外界爭鋒,而是默默汲取營養,悄悄綻放花朵,結出果實,這也象徵著一種埋頭做事的精神。有一個稻子與稗草的典故與此異曲同工,說的是有一個城裡人到鄉下,無法區分稻田裡的稻子和稗草,他去請教一位老農,問他如何區分稻田裡的稻子和稗草,有經驗的老農告訴他:沉甸甸低頭向著大地的就是稻子,而向著天空朝上的就是稗草。
在這個典故中,稻子的成長就是默默做事精神的化身,而且其頭愈低,表明其愈成熟。真正做實事的人,不會像稗草眼高於頂,高高在上,而是像稻子低頭不語,埋頭做事。就此說來,學習桃李的「不言」,就是要有一種腳踏實地做事的精神,只要勤奮努力,達致惠及他人的程度,就自然能夠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賞。
四是人格感召,道德吸引。「桃李」的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有多重含義,它們既是最常見的果實,也是美好形貌的象徵。例如,唐朝張說在《崔訥妻劉氏墓誌》一文中寫道:「珪璋其節,桃李其容。」「桃李」還被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如《詩•召南•何彼襛矣》有云:「何彼襛矣,華如桃李。」陶淵明更是用桃花源來描繪其設想的人間仙境,桃花是仙境中一個重要的意象。不過在我看來,「桃李」最重要的內涵,是其被用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只有具備這樣強大的人格感召力,才能感召人心,人們才會紛紛聚集在桃李樹下,以至於踏出一條小路來。
晉代潘岳《太宰魯武公誄》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中國上下幾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偉人,他們無一不是憑著自身的道德感召力,來獲得民眾的認可和稱讚,並引領社會進步的。顏淵讚美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曹操在《短歌行》中這樣讚美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都是在表達高尚人格的感召力作用,它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是最強的感召,可以說是無言勝有言。
中國傳統意象中的「桃李」一直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賢才俊彥。宋朝楊萬里在《送劉童子》中說:「長成來奏三千牘,桃李春風冠集英。」清朝金人瑞在《吳明府生日》中說:「菖蒲夜雨平郊埛,桃李春風動學牆。」所謂「桃李天下」「桃李滿園」,這裡的「桃李」講的是桃李結出的碩果,即優秀的學子,人們常用「桃李之教」感念師德,這種表達是十分恰當的。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王利明),轉載請註明。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