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聰明與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成就事業的是聰明人。在事業中起破壞作用的也是聰明人。同為聰明人,為何結局卻大不同呢?蓋因聰明有大小之分,有小聰明和大智慧之分。

何為小聰明?小聰明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聰明伶俐,會說話會辦事,伶牙俐齒,機靈敏捷,善於偽裝,有種隨風而動的輕巧,有種趨炎附勢靈動,有種你能千變萬化,我能隨機應變的聰慧。小聰明是細節,小聰明是近觀,小聰明是裝飾,小聰明是花草,這種聰明是表面的,是很容易被別人覺查到的,就像一幅畫,讓人一看就喜歡,但只是一時的喜歡而已。

何為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環境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山水不露,穩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運籌帷幄,高屋建瓴,有種水滴石穿的韌,有種坐山觀虎鬥的氣概,有種任你有千變萬化,我早已將你看穿的沉穩。大智慧是框架,大智慧是俯視,大智慧是主體,大智慧是樹木,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學著作,初讀時不一定得到人們的喜歡,可是你要是能讀下去的話,你會變得深厚,也會終生受益。

如果說大智慧是戰略,那麼小聰明是戰術;如果說大智慧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小聰明則是感性的感性顯現;如果說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那麼小聰明看到的是芝麻。

有小聰明的人看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心裏會有一種緊張感,遇見沒自己聰明的人會表現的不屑一顧,遇見大聰明的人就只有望而興嘆了;有大智慧的人看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心裏會有一種欽佩感,遇到沒自己聰明的人會向他們講道理幫助他們,遇見大聰明的人可謂找到了知己。

小聰明的人對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們從內心認同的人不是很多。但他們不會把對很多人的不屑一顧表現出來;有大智慧的人對人性一定很了解,因此他們能夠十分包容地看待一切,他們將宇宙裝在自己的胸膛裏面。

大智慧所統轄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觀,所謂的大象無形,因而當這個智慧剛剛出現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只感覺到這個智慧的平淡無奇,直到智慧靈光顯現的一刻才能引起人們的驚嘆;小聰明在細而不在全,在某一方面有出人之智,其他方面可以不行,所以小聰明時而會翻船。

從長遠看,基本功紮實,做事實在,努力豐富自己,此乃大智慧;基本功不紮實,做事浮躁,人支亦云,隨波逐流,此乃小聰明。真正聰明的人會未雨綢繆,為未來做好規劃,並認真地執行,一步步走向成功,如果還有卓越的眼光還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小聰明則是淺嘗輒止,應付小場面還可以,遇到事就要手忙腳亂了。

小聰明的人由於過於注重細節,所以常常不滿足,會怨天尤人,並且苦惱特別多。更痛苦的是小聰明的人常常能力都不夠,他們能看到世界的繽紛精彩卻憑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從而引起更大的痛苦。大智慧的人由於注重大局,所以只要大局還行,他們就感到滿意,所以他們過得更幸福,更何況大智慧往往與大能力結合在一起,他們能實現大發展,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

大聰明者,高屋建瓴,審時度勢,縱橫披靡,無往不利。小聰明者,見樹木而忘森林,眼中有石塊而無疊巒群山。唧唧於一隅之得而失天下,沾沾於蠅頭小利而忘全局。終究不過是撿的芝麻來,丟的西瓜去。或許遇小河知趟水而過,遇波濤之川,惟望洋興嘆矣。

小聰明的人常常看不起大智慧的人,認為大智者不夠靈巧,可大智慧的人跟本就沒把小聰明放在眼裏。小聰明不斷總結積累可能變成大智慧,但很困難;小聰明如不總結積累,彌補自己的漏洞,將變成二混子。

大智慧會遭小聰明的暗算,但常不成功;小聰明常遭大智慧的狂扁,其結果一定很慘;小聰明的人善於攀比,大智慧的人善於平衡;發揮小聰明易,把握大智慧難。

小聰明是世俗哲學中的隨波逐流,容易被小聰明所誤,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風,會用自造的淒涼來折磨自己;大智慧是老子哲學中的以柔克剛,仰觀滿天星斗,俯瞰人間煙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
遼闊,江河來歸。

小聰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是多和少的問題;而大智慧對於每一個人,則是有和無的問題。大智慧是有理念的,而小聰明更多的是感性的。小聰明是一種道理的不同表達方式,大智慧則是石破天驚的創見,他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塑造與完善起著巨大的作用。大智慧是貫穿一體的哲學,小聰明是片斷零落的感想。

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諱的則是小聰明。小聰明本身就具有一種擦抹不掉的悲劇色彩,小聰明總有個性的弱點,個性的弱點總會造就人生的局限,所以大智者的人生常常很成功,小聰明的人可能造就支離破碎的人生。小聰明一旦與功名利祿粘貼,人生的悲劇就上演了。官場小人危害百姓,就像蝗蟲毀滅莊稼一樣,造成的災難是大片的。

大人物若是被小聰明所誤,造成的損失則是災難性的。清朝的和珅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聰明中度過的,他的整個一生都在貪婪斂財,從而成為超級貪官,害國害民,不得善終,令人扼腕!小人物被小聰明所誤,容易變得張狂,自己不認識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東,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他會變成民間約定俗成意義上的那種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憐的。

大人物若是運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蒼生,澤被後世,其貢獻則是歷史性的。大智慧幫助大人物眼明耳聰:笑看雲翻雨覆,諦聽曠野喧囂!真個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小人物運用大智慧,一生受益無窮。大智慧像陽光,即使沒有縫隙,陽光也能照亮心窩。幽蘭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虛,寒梅爭妍,無一不是大智慧。

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誰也勉強不了誰,但誰都得遭遇小聰明與大智慧。但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麗,才有大成就。

縱觀古今,小聰明者甚眾,大聰明者僅鳳毛麟角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