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愛與非暴力的國際宗教大師、西藏精神領袖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結束了台灣為期一周的訪問。在媒體大幅報導的推波助瀾之下,頓時之間,在台灣掀起一陣「達賴旋風」。
佛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換句話說,「作者或許未必有此意,讀者未必不可做此想」。經由上述有關達賴這幾天在台的言行,以「品管老兵」自命的筆者不免戴上品管觀點的「有色眼鏡」,聯想到品質管理的相關理念。
或許有人認為達賴與品質管理有什麼相干?簡單的說,因為近年來,隨著時間的消逝,社會環境的變遷,國民教育水準的提升以及國民所得的增加,使得人們的價值觀與過去大大不同。由於社會越來越富裕,早年以獎金引誘員工努力工作的「吸引力」逐漸失色。
如今一個人把他的精力用在工作上,是為了豐富及滿足人生。人類的各種慾望中,固然對金錢的慾望最大,金錢是驅策人類工作的一大誘因,然而假如只是以金錢來刺激績效,員工的一些諸如工作成就感或工作樂趣的享受之類的內在工作動機將逐漸萎縮,而在得到較高薪資的時候,就想減少工作。但是企業經營者如果能激勵員工的心,讓員工對於公司的存在使命感產生共識,能夠群策群力、全心以赴,公司輝煌業績自然不在話下。這與達賴提到:身、心、靈的淨化,身心安頓的問題,乃至所有有關人的問題,都是來自心的力量的觀點相呼應。
官方認為層峰提倡心靈改革,追求的正是真誠、善良、信任、包容、關懷、互助等的社會需要的特質。事實上,任何企業即使能訂定出完美無缺的典章制度,要求員工一體遵循,唯獨董事長或是總經理有不遵行的例外,這種欠缺高階經營者參與的活動,依據過去西方企業的經驗,必將以無疾而終的方式落幕。政府提倡「心靈改革」正是陷入這種情境,遇到這個瓶頸。
達賴指出,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的一切問題、煩惱,以及其他所有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懷疑等,都是唯心所造。要治這些負面的情緒,要有慈悲、包容、關懷的心。佛教就是要發展空性的智慧,以提升包容心、關懷心與慈悲心來消除所有的煩惱。達賴的適時來訪,不但讓國人見識到效仿的典範,上述達賴的法語同時也如同一劑清涼的甘露,讓國人暫時將目光由物欲追求的金錢遊戲轉為體驗心靈的淨化。
在這次達賴來訪的過程中,最為特殊之處或許要算是達賴與全國11教派領導人會面,探討心靈課題。這項活動正凸顯出達賴超越宗教派別的包容心,而無排他性。任何宗教領袖或組織管理者如果有包容其他宗教領袖或組織管理者不同意見的肚量,相信必能提升該宗教或組織的品質,進而提升品質的持續改善。因此,達賴的氣度也為高階經營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示範,如何能夠多多包容員工的見解,在共同目標溝通下協調,進而達成共識。
另一方面,正如人生是一個過程,雖然嚴格的說,製造業與服務業在性質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二者都有各種過程,因此從過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的觀點,二者實無二致。因為過程(process)就是由因(投入,input)至果(產出,output)的轉變。佛教的教義強調「緣起」的概念,意即原因加條件就會得到結果。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為了不致事後得到惡果,就必須在事前種善因,也就是要具備預防的觀念。
例如假如國內的動物防疫措施做得徹底,如今就不致發生損失慘重的口蹄疫。又如假若不是前些日子各政黨爭吵不休,只為政黨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人民福祉於不顧,就不會有如今國家競爭力下降的後果。這類實例不勝枚舉,其中道理相信人人都能一聽就懂得,只不過有太多的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平時掉以輕心,疏於實踐而已。
台灣的人不斷叫喊著「愛拚才會贏」,同時一直以「經濟奇蹟」而沾沾自喜,然而在時代雜誌的眼裡,台灣是個「貪婪之島」。言下之意,台灣人只不過是經濟動物而已。達賴在離華的記者招待會中明確的指出,
過度的物質追求對於心靈的平靜將會有負面影響,同時高額的供養金並無法替代智慧與善念。達賴認為眾生都追求快樂:身的快樂可藉物質達成,但心的永恆快樂卻另有途徑。人類不應淪為金錢的奴隸,否則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總而言之,達賴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每個人在自我管理上,應注意物質與心靈之間的平衡,而不致沈淪於無止境的功利思潮之中,不克自拔。」這些話對於每一位台灣民眾而言,如同暮鼓晨鐘,值得大家靜心深思。 (86、4、7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