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本詩的精華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寫的是天賦生命的不屈不撓的捍衛生命權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攜起手來,形成一片不可壓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獻精神。野火彌天,烈焰燎原,足以毀滅片片森林和巨樹,但微不足道的小草卻依靠深藏地下的一點鬚根,一旦春風化雨,便以迅猛的長勢,為大地披上翠綠的新裝、灑上沁人肺腑的芬芳,用自己群體的奉獻,感恩大地,回答烈火的欺凌和虐殺!
在遼闊的原野上,看到連綿千里的「離離原上草」,彷彿看到了千千萬萬翠綠的小生命,它們滿懷真情、攜手而歌,歌頌著頑強生命的欣欣向榮的力量,鼓舞著一切無辜遭受欺凌和虐殺、心中深藏善根的人們的正義步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是作者十六歲時做應考詩的習作。當時科場考試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各種要求和束縛很嚴,因此向來很少有佳作。而此詩不但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也是唐詩中的千古精品。
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應考詩的習作,並從江南入京求仕。當他去拜謁京都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中便有這一首。顧況看這士子年輕,便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京城米貴,居也不容易啊」,話中隱含「京城裡不好混飯吃」的意思。但當他讀到本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立即大加讚賞,改口說道:「寫得出這種話,居也就容易了」,並把白居易的詩到處向人推薦。
顧況這位伯樂發掘了白居易這匹千里馬,這件事被傳為美談。而白居易日後的表現果然沒讓他失望,名士顧況也因此留名。提起名士顧況,還流傳著一個紅葉題詩的故事:天寶年間,一位洛陽宮苑中的宮女在梧葉上寫了一首詩,隨御溝流出,詩云:“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詩在民間遂得傳播。詩人顧況得詩後曾和詩一首:“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過了十幾天,又在御溝流出的梧葉上見詩一首,詩云:“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這後一首詩在《全唐詩》中題作《又題洛苑梧葉上》,也不失為一首好詩。從詩的首句“一葉題詩出禁城”,可以想見題詩人目送葉去、心與俱遠的情景。這片小小的梧葉,成了她的化身,既負荷著她的巨大的苦痛,又浮載著她的縹緲的希冀。句中的“出禁城”三字,含有極其複雜的感情。這裡,人生的要求、祝願、遐想、幻夢是溶合在一起的。下句“誰人酬和獨含情”,是進而遊翔她的詩思。這位得不到愛情的少女,把她對愛情的想像隨著梧葉也送出了禁城。她題詩的一片心意原是“寄與有情人”,但“寄與誰”,“誰人酬和”,這片梧葉出禁城後又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這些,縱然渺茫難知,也足以令她浮想翩翩,含情脈脈;可是,句中一個“獨”字卻又透露了她的現實處境之可哀。下面兩句“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正是回到現實後的絕望和嗟歎。這時,隨波蕩漾的梧葉已經乘春而逝,而回顧自身,仍然在“年年不見春”的禁城之內。如果說詩的前半首是身在痛苦環境中產生的美好幻想;那麼,這後半首就是走出幻想世界後感到的加倍痛苦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