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擅長作詩。據說唐穆宗長慶四年有一天,他和元稹、韋楚客在白居易家餐敘,席間談到南朝的興廢,大家都有感慨,白居易說:”古者言之不足,故嗟歎之;磋歎之不足,則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時夢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劉騁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臣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ㄘㄨㄣˇ),一筆而成。
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名叫(西塞山懷古),詩是這樣寫的: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白居易看了,讚嘆說:「我們四個人去探訪驪龍,你先得到珠子,所剩下的鱗爪,沒有什麼用了!」於是他們三人便不再作了。
………………………………
詩的意思是說:王濬的戰艦從四川的成都出發東下,金陵城(今南京,東吳京城)中的帝王氣象便頓時黯淡無光的消失了。
東吳用來防禦晉艦的八千尺長的鎖鍊,也被燒毀沉在江底,吳主孫皓臣服,石頭城(今南京市)上豎起了一片降旗。
人世間不斷地在變化。往事回憶起來,徒然使人感傷。現在這座西塞山的形勢依然和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從今以後,天下統一,四海已為一家,
只有當年戰爭的營壘,在秋天的蘆葦堆中冷落地留存著,供人憑弔。
這首詩最為讓我感興趣的是詩中所提到的「樓船」,據說可以載二千人。我很懷疑到底是如何讓船行動的,如果是人力,可能要養很多專門划船的奴隸吧。
另外有人說,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這樣的場景遠不如在白居易家閒聊賽詩生動多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