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的宋詩
宋朝無論是疆域或國勢都無法與唐朝相提並論,尤其是南渡之後,更是如此。唐時那些北方人,往往無酒不歡,唐詩的氣勢雄壯威武,而宋朝人就沒有這種氣魄。因此,詩流傳到宋的時候,似乎已經走到末路。然而,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方人心思細膩,詩人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全部會融入進作品中,從而也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更加的獨特,也更加的優美,所以比起唐詩來,也就多了那麼一層深刻的哲理。所以,詩評家有「唐詩重意,宋詩尚理。」的結論。
西方的新文學理論主張當作者完成其作品之後,就如同「死亡」。讀者在閱讀該作品時「作者或許無此意,但是讀者未嘗不可做此想。」中國歷代的詩詞,有許多首都有「同一首詩在不同的人心裡也許有不同的解釋。」宋儒朱熹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問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多首詩詞讀起來都有一詩多義的樂趣。例如
《吳山高》
行盡吳山過越山,白雲猶是幾重關。
若尋汗漫相期處,更在孤鴻滅沒間。
一種解讀的方式是將該首詩當成游山行旅無窮無盡,難窥真容的心得或感受,「非常努力的爬過吳山和越山,卻發現白雲仍然像關卡一般,落在前方。如果想要到達與汗漫相約相遇的地方,更是在遙遠看不到的遠方。」另一種解讀是將該首詩視為將個人探究真理的經歷與樂趣,以詩的形式與人含蓄分享:說自己博觀约取,轉益多師,更是勉励自己要戒驕戒躁,锲而不舍,直至参透世间奥妙。
朱熹也曾用美好的詩來將心中感悟加以描繪,其中流傳最深遠的是《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照字面來解讀,這是一首游春詩:「某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到泗水的海濱遊玩,一眼望不盡的風光非常清新;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然而有人說這首詩是哲理詩,因為泗水當時為金人所占領,朱熹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朱熹從孔孟之書中,尋覓到了美不勝收的風物,可以以一「新」字形容其不盡欣喜。這「萬紫千紅」豐富多彩,都是春風吹拂所致啊,而這聖人之道便是春風,催發生機、點染人間。所以,一旦領會掌握此等大道,則心中豁然開朗,新意無窮。
朱熹還有《觀書有感》二首的哲理詩,也是相當有名,本文中就先跳過不論。我們不妨來看看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表面上的詩意是說「也許是園主擔心遊人的木屐踩壞他門外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意外發現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紅杏出牆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冷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這首詩所表達的哲理就是:「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牆来」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衝破任何束缚,蓬勃發展。這讓我聯想到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桂源鋪》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寫的是一條小溪在群山萬嶺間奔流,好像被萬山阻擋了去路,以致於溪水日夜在山間中喧鬧不停。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然而溪水的向下奔流,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是無法抵禦的趨勢。當溪水終於流到前面山腳盡頭時,隨著平野逐漸的開闊,喧譁的溪聲全都變成了堂堂盛大的流水,坦坦蕩蕩的流出前村去了。
楊萬里當年寫《桂源鋪》原本只是觀景時的心得,想像溪流自高處往下奔騰,千迴百轉,群山綠樹環繞,千崖萬石高聳雲聚,一匹白練自中盪開,加上濤濤水聲,習習涼風,置身其中想必心曠神怡,忘卻人間煩瑣事! 好一幅美景!卻不料千年之後,竟然有人用「萬山不許一溪奔」比喻執政者利用公權力阻擋民意,這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吧。詩中以「萬」對「一」,以「山」對「溪」,多寡強弱的對比,幾乎不能相提並論。而萬山似乎阻擋了這小小溪流的去向,然而當時機成熟時,它還是回歸到它該去的地方啊!如同「攔得溪聲日夜喧」,民意終究無法擋,「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無論政府如何打壓,終究擋不住洶湧民意的反撲。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