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诸多体裁中,唐詩應該算是最受歡迎的一種了,唐朝的許多詩人也成为了现今很多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但其實走進這些唐朝詩人大咖幾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傑出的詩人的人生大多是比較坎坷的。甚至于他們的命運,就如同是同一個模子複製一般,都是少年時英姿勃發,早早成名,满腔热血想要投身國家建設,但是最终卻被官場的现實所打败,不得不迫選擇歸隐或者忍受贬謫之苦,輾轉當時各種偏遠地區。王維(701-761)、柳宗元(773-819)、白居易(772-846)無不如此。在這些詩人當中,如果按照贬謫時間長度来算,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772-842)绝對可以上榜。 劉禹錫是一個少年成名的代表性人物,他随着祖辈出生在江南,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是鄰居家眼中學習成绩好,道德品質優良的「乖孩子」。他在18歲之前,就師從皎然等名士,到達長安後,更是展露頭角,在當時的讀書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可是書生論政,只有熱忱,卻不懂其中政治現實的險惡,一旦卷入到政治鬥争中,這些讀書人也就只能聽天由命任人宰割了。 22歲的劉禹錫和柳宗元同年登科,進入仕途,懷着满腔政治抱负,永貞元年(805),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後,他倍受打擊,不但被逐出朝廷,還被貶謫荒野之地。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贬的柳宗元等人。於是,劉禹錫回到了長安。一些權貴人士都到長安玄都觀賞花,看著這些人,劉禹錫哪能忍得住,就寫了一首《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却是讽刺當時權貴的。 前两句是寫看花的盛况,車水馬龍,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现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下筆。一路上草木葱巃,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囂、川流不息的盛况。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并以「無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詞了。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只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又巧妙又簡練。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作者的境遇。玄都觀裡這些如此吸引人的眾多桃花,作者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没有。十年後,道士所栽的桃樹都長大了,并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詩的後兩句被某些權貴認為「語涉譏刺」,輕蔑那些新貴像滿園桃花一樣,不值一顧。作者這種輕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們感到非常難受。所以這首詩一出,他便立即受到打擊報復了。於是劉禹錫再一次離開了京城,連柳宗元也一起被趕走了。因爲這首詩,他又被貶到播州(貴州遵義)當刺史,後改爲連州(廣東連縣)刺史,又調任夔州(四川奉節)、和州(安徽和縣),後被解職。就在他被調到和州時,上級似乎有意修理他,配給他的住房越來越小,他不為現實所屈,寫了《陋室銘》以明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滿滿的驕傲和自信。這可能是出身於名宦家庭的緣故,加之早年仕進順利、連登三科,高傲和自負似乎是劉禹錫性格中一個明顯的特點。劉禹錫在《浪淘沙九首》之八說「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他相信自己的這些磨難不會白費,不過是烈火煉真金,有一天塵盡光生,會照見河山萬朵。十四年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劉禹錫再度被召回長安,這一年他五十六歲。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爭仍在繼續。 回到長安之後,他再次參觀了玄都觀,種桃道士不知道去了哪裡,這個時候的玄都觀裡的已經長滿了苔蘚,桃花落盡,金黃色的菜花遍布庭中,劉禹錫十分感慨,於是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詩《引》云:「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時大和二年三月。」這首《再遊玄都觀》是這樣寫的:「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歲月並沒有磨礪掉他倔強和嫉惡如仇的性格。這首詩的潛台詞就是,哈哈,連你們背後的皇帝都死掉了,你們這些桃花落盡,前次來過的劉某人又回來了,這不是牢騷,簡直是在挑釁啊,五十六歲的人仍然保有文人的輕狂,果然是「蠍子不了螫人的本性」,性格決定命運,一點都錯不了。 其實,如果靜下心來,劉禹錫的做法除了讓自己吃盡各種苦頭之外,似乎看不出任何好處,或許是他心理一直沒有成熟。如果天不假年,在某次被調到某一個偏僻的荒蠻之地就熬不下去駕鶴西歸,不是太冤枉了嗎?柳宗元就是ㄧ個現成的例子,在被貶到柳州多年,沒等到詔回長安,重見曲江春的機會就很遺憾的在柳州過世了。事實上,面對逆境有許多應對的方法,與對手硬著幹並不是最佳上策。被整了二十四年還是有機會回到長安,運氣算得上相當不錯了。俗話說:「禍從口出」、「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己受罪算是自找的,然而連帶著家人跟著受苦,於心何忍?稱他是「大唐第一刺頭兒」的毒舌派真是恰如其分了。然而劉禹錫在《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赠》中卻說「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游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他用一種悲痛的口吻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黃金歲月都消耗殆盡在蠻荒之地的委屈,似乎對於被長年外放地方感嘆萬分,其實要怪就怪自己當年的輕狂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