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水滸”二字,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
●落草水滸
要解開這個謎團,可能還要到中國的另一部偉大的作品中去尋找,這部作品就是《詩經》。“水滸”這個詞,最早就出現在《詩經》中。
非常有趣的是,《水滸》108將中第一個出來的人物的名字,是——史進。
關於史進這個名字,包括金聖歎在內的一些人都試圖揭示其命名的含義。它可能是通過諧音,暗示我們到《詩經》中去尋找作者取名“水滸”的真正含義。
那麼,《詩經》在什麼地方出現了“水滸”這個詞,又有著什麼含義呢?
《詩經;大雅;綿》: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意思是:古公亶父大清早騎著馬,沿著西方的水濱,一直來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來尋找安居的地方。
這幾句詩不僅明白地出現了“水滸”這個詞,而且還暗含著另一個重要的詞:梁山。
孟子對此歷史有比較明確的說明。《孟子;梁惠王下》: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意思是,過去太王住在邠地,狄人常來侵犯。太王用獸皮和絲綢去事奉他們,不能免受侵犯;又用好狗、好馬去事奉他們,也不能免受侵犯,又用珠寶玉石去事奉他們,還是不能免受侵犯。於是太王召集邠地的長老,告訴他們:“狄人所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君子不會讓那些原本養活人的東西成為禍害。你們何必擔憂沒有君主呢?我不能連累你們,我將要離開這兒。”他離開了邠地,越過梁山,在岐山腳下建築城邑定居下來。邠地的人說:“這是一位仁人呀,不可以失去他。”追隨他的人成群結隊象趕集一樣。
《詩經》的“毛傳”所記,與孟子差不多。
我們注意到,這裏提到了“梁山”,在中國,叫“梁山”的山,至少有六個,其中就有孟子這裏提到的陝西乾縣的梁山和山東《水滸傳》上的梁山。問題不是這兩個地方的梁山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並不妨礙作者借周太王被逼遷徙來提醒我們,“水滸傳”這個名稱的隱含的意思:那就是,“水滸”,就是被逼走投無路的人的安身之所。
其實,水滸,就是野草水窪之地。就是落草者的淵藪。
史進在大鬧史家村後,避難少華山山寨,朱武勸他在山寨中落草,他說:“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提。”
什麼叫落草呢?
為什麼梁山好漢中,很多人一開始都不願意“落草”呢?清程穆衡《水滸傳注略;第二卷》:“落草取棄擲之意。”其實,落草就是落到野草上去了,有明珠暗投的意思。人們常說,落草為寇,又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落草是失敗者的下場,是失敗者的去處。難怪水滸好漢中,一開始不願意落草的,都是一些有地位有財力的人,像史進這樣的地方財主,又涉世未深,對這個世界、世道還抱著淳樸的信任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落草。而李逵、時遷等出身低賤者,卻絕無此等擔憂,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是落在野草上了。
《詩經;小雅;北山》又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就是說,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土,天下的人,也是王的人。但是,這個天下的範圍,也就到“率土之濱”,就是到土地消失大水蒼茫之處為之,水的那一邊,就是被王拋棄的了,是不受王的恩惠保護了。所以,金聖歎解釋說,水滸,就是水的那一邊,他說:
若夫耐庵所云水滸也者,王土之濱則有水,又在水外則曰滸,遠之也。遠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擊也,天下之惡物,天下之所共棄也。(貫華堂本《水滸傳序二》)
金聖歎的意思是,宋江之流,罪大惡極,為天下人共棄,所以,不能讓他們住在王土,不能讓他們住在我們身邊,只能把他們拋棄到水滸邊荒之處。
我們如果拋棄金聖歎的主觀傾向,他的說法確有合理的地方:天下之大,還真是往往沒有英雄們的安身立命之處。水滸英雄中,從史進到魯達,到林沖,到楊志,到武松,人人都在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但人人最終都一敗塗地,不得不落草為寇。這難道不是王土之內,我無立足之地嗎?於是,大家到一個邊遠荒服之地安身立命,在這裏,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尊嚴與體面。這裏固然不受王的恩惠保護了,但也不受王的約束和迫害了。
●落草水滸
要解開這個謎團,可能還要到中國的另一部偉大的作品中去尋找,這部作品就是《詩經》。“水滸”這個詞,最早就出現在《詩經》中。
非常有趣的是,《水滸》108將中第一個出來的人物的名字,是——史進。
關於史進這個名字,包括金聖歎在內的一些人都試圖揭示其命名的含義。它可能是通過諧音,暗示我們到《詩經》中去尋找作者取名“水滸”的真正含義。
那麼,《詩經》在什麼地方出現了“水滸”這個詞,又有著什麼含義呢?
《詩經;大雅;綿》: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意思是:古公亶父大清早騎著馬,沿著西方的水濱,一直來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來尋找安居的地方。
這幾句詩不僅明白地出現了“水滸”這個詞,而且還暗含著另一個重要的詞:梁山。
孟子對此歷史有比較明確的說明。《孟子;梁惠王下》: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意思是,過去太王住在邠地,狄人常來侵犯。太王用獸皮和絲綢去事奉他們,不能免受侵犯;又用好狗、好馬去事奉他們,也不能免受侵犯,又用珠寶玉石去事奉他們,還是不能免受侵犯。於是太王召集邠地的長老,告訴他們:“狄人所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君子不會讓那些原本養活人的東西成為禍害。你們何必擔憂沒有君主呢?我不能連累你們,我將要離開這兒。”他離開了邠地,越過梁山,在岐山腳下建築城邑定居下來。邠地的人說:“這是一位仁人呀,不可以失去他。”追隨他的人成群結隊象趕集一樣。
《詩經》的“毛傳”所記,與孟子差不多。
我們注意到,這裏提到了“梁山”,在中國,叫“梁山”的山,至少有六個,其中就有孟子這裏提到的陝西乾縣的梁山和山東《水滸傳》上的梁山。問題不是這兩個地方的梁山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並不妨礙作者借周太王被逼遷徙來提醒我們,“水滸傳”這個名稱的隱含的意思:那就是,“水滸”,就是被逼走投無路的人的安身之所。
其實,水滸,就是野草水窪之地。就是落草者的淵藪。
史進在大鬧史家村後,避難少華山山寨,朱武勸他在山寨中落草,他說:“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提。”
什麼叫落草呢?
為什麼梁山好漢中,很多人一開始都不願意“落草”呢?清程穆衡《水滸傳注略;第二卷》:“落草取棄擲之意。”其實,落草就是落到野草上去了,有明珠暗投的意思。人們常說,落草為寇,又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落草是失敗者的下場,是失敗者的去處。難怪水滸好漢中,一開始不願意落草的,都是一些有地位有財力的人,像史進這樣的地方財主,又涉世未深,對這個世界、世道還抱著淳樸的信任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落草。而李逵、時遷等出身低賤者,卻絕無此等擔憂,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是落在野草上了。
《詩經;小雅;北山》又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就是說,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土,天下的人,也是王的人。但是,這個天下的範圍,也就到“率土之濱”,就是到土地消失大水蒼茫之處為之,水的那一邊,就是被王拋棄的了,是不受王的恩惠保護了。所以,金聖歎解釋說,水滸,就是水的那一邊,他說:
若夫耐庵所云水滸也者,王土之濱則有水,又在水外則曰滸,遠之也。遠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擊也,天下之惡物,天下之所共棄也。(貫華堂本《水滸傳序二》)
金聖歎的意思是,宋江之流,罪大惡極,為天下人共棄,所以,不能讓他們住在王土,不能讓他們住在我們身邊,只能把他們拋棄到水滸邊荒之處。
我們如果拋棄金聖歎的主觀傾向,他的說法確有合理的地方:天下之大,還真是往往沒有英雄們的安身立命之處。水滸英雄中,從史進到魯達,到林沖,到楊志,到武松,人人都在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但人人最終都一敗塗地,不得不落草為寇。這難道不是王土之內,我無立足之地嗎?於是,大家到一個邊遠荒服之地安身立命,在這裏,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尊嚴與體面。這裏固然不受王的恩惠保護了,但也不受王的約束和迫害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