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閱讀理論,認定作者是價值創造者,編輯將固定內容編排,成為定本,讀者只有被動閱讀的選擇。然而,新的閱讀理論認為這種解讀的方是過度被低估的讀者。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中,隨著消費者主權的抬頭,讀者的解讀力重新得到肯定。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文本理論認為作品在完成之際,作者就已經「死亡」,剩下的文化創發工作,就是讀者的權利了。唯有作者「死亡」,讀者才能誕生,所有閱讀活動,都是讀者心靈與一個寫定的『文本』的對話,價值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本文擬以巴特的觀點分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已經成了億萬讀者反覆吟詠的警策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詩。
話說劉禹錫和白居易兩個人有許多相近的經歷,都因敢於上疏直言而多次被貶謫,二人同年,且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他們常以詩歌對答互相鼓勵,被時人並稱「劉白」。兩人都曾經參加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805年),可惜功敗垂成,就是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劉禹錫初貶連州,又改朗州,後再貶連州,復任夔州、和州。到寫這首詩時,已有二十二個年頭。預計回到京師,將跨出二十三個年頭。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白居易因眼疾罷蘇州刺史,劉禹錫也從和州刺史任上罷歸洛陽,兩位詩人相逢在揚州。老友難得相聚,有聊不完的話題可說。酒酣耳熱之際,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贈與劉禹錫。詩曰: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的贈詩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你該當不幸,誰叫你才高遭忌呢!只是一下就遭貶二十三年,實在太過分了。這裡既有同情和浩嘆,又包含對劉禹錫的讚美。劉禹錫的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是對白居易贈詩的酬答。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夔州在四川,秦、漢時,屬巴郡,朗州在湖南,連州在廣東,和州在安徽,戰國時都屬楚國或接近楚國的地方。所以稱這些貶謫之地,通稱為「巴山楚水」。
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就被「棄置」到了這荒遠、淒涼的地方。劉禹錫詩開頭的兩句,即是接此而來。從二人對「二十三年」的反覆酬唱中,可以看出兩人聲氣相投,推心置腹的親密關係。
劉禹錫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到底是如何思考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話,自然已不可考。然而如今由悲觀派和樂觀型的讀者來解讀,卻可以得到全然不同的結論。
(一)樂觀者的解讀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陞遷了,只有你在荒遠地方蹉跎了歲月,虛度了年華。樂觀型的讀者認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詩人把自已比做沉舟和病樹,固然有惆悵情緒,同時又十分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新生的力量,是那麼生機勃勃,勢不可當。這兩句不但顯示了劉禹錫豁達的襟懷,同時也表現了他對新生力量,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詩意既鮮明形象,又蘊涵深刻的哲理。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酬答白居易的題意。其意是說:聽了你的贈詩,我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表示要在朋友的關懷下,重新振作起來,積極投入到生活中去,體現出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屢經挫折之後,還能不頹唐、不消沉,還豪情滿懷地面向未來,這種亢奮積極的人生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二)悲觀者的解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是回應白居易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有人認為是劉禹錫藉此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然而悲觀者考據原詩,認為劉禹錫認同白居易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的說法,覺得自己十分委屈與不幸。「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自傷。沉舟及病樹是劉禹錫自喻,他感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長江後浪推前浪,時光消逝如此之快。千帆過及萬木春是借喻後生之快速崛起,暫憑杯酒長精神是藉酒大澆胸中鬱壘。素來灑脫的劉禹錫碰到同年白居易的惺惺相惜,只差沒老淚縱橫。細觀他的全詩每一句無一不酸楚,哪裡是沒遭過貶謫荒遠的人,所能深刻體會。誰會知道巴山楚水淒涼地的生活艱辛,二十三年被棄置身的悲苦。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的哀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惆悵。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哀傷。經過如此解讀,重新將全詩念一遍,是否有全新的感受,爲劉禹錫的際遇感同身受,寄上深深的同情。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