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大用
偶然機會在大愛人文講堂觀看了台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的演講,講題「哲學有大用」,受益良多。
所謂「哲學」就是(1)思考的行動,(2)將思考當成生活實踐的一部分。
因為人最為寶貴的部分是頭皮底下的大腦,如何將思考化為實踐?就是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將腦中的疑問找出答案。
思考如同一把鏟子,哲學就是用這把鏟子,朝內心的寶藏挖礦,自問答豐富生命的涵義。
因為不向內心挖礦,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居然有如此多的寶藏。
不學哲學並不會死,只不過會成為只知吃、喝、拉、撒、睡的行屍走肉。與動物園中的動物毫無區別。
沒有人知道這礦中我們會挖到甚麼寶貝,因為我們只能夠看到這寶礦的外表。想要挖礦的人對於礦中到底有甚麼,充滿不確定感、焦慮感、懷疑感等一些不是很舒服的感覺。
許多人迷戀於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不懂自我思考,就只能夠靠所謂大師或上人的的思考過活,成為人云亦云、約定俗成的社會,只會想到食衣住行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跟隨大眾的人而言,都會有答案,只不過不是來自自己個人的思考,而是來自他人的信念。一旦參考他人,就算是獲得答案,然後做了決定,這些問題的價值也就結束了。人云亦云,好過日子,但是無形中喪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生活只限於有形的感官部分,久而非常無聊。
找到困擾一生的問題:
*孝順父母、有愛第胸的黑道大哥是好人嗎?
*永遠鼓勵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嗎?
*如果政治人物不能不說謊,那麼這世界有說實話的政治人物嗎?
*不問俗世生活的宗教是好的宗教嗎?
這些涉及道德、教育、政治與宗教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思考與回答它們,會讓我們感到驚訝不已,不但需要設身處地去想答案,還會因為環境的改變,出現各種變化。
人生最在意的四件大事:道德、教育、政治與宗教牽涉知識、倫理、美感與神聖價值。因為這類問題牽涉多種永恆價值之間的衝突,包括好壞、優劣、高下以及美醜。
哲學思考無正解,永恆價值蘊衝突。雖無正解,求解中得驚喜。
我們知道,永恆價值之間會發生衝突,並不是因為價值本身是衝突的,而是因為我們將這些永恆價值放在不同的時空中,運用於不同的脈絡裡。
很多人認為這些涉及永恆價值衝突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所以思考它們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不如交給大師或上人開釋,這只是一般俗人的看法。但是哲學家卻不一樣。只有涉及why的問題才是哲學家所關切的問題。
哲學是訓練人如何思考,當這些永恆價值放在不同的時空中,或運用於不同的脈絡裡,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這些感覺的妙用,就是扮演了橋樑的角色,讓我們通往幸福的境地。幸福是屬於個人的,不會受控於他人。
哲學是幫助我們思考、理解與獲得幸福的動過程。在理解這些脈絡的過程中,我們擴大了視野,體會了價值,也增長了知識。
哲學的大用就是讓我們在思考的輔助中,自我學習,自我成長,活在享受智慧的幸福中。總而言之,哲學就是挖自己的礦,理解自己,面對新生命,成長、學習,享受智慧。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