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除了人類,還有太多飛禽走受的存在,動物行為學家為了瞭解動物的生態模式,必須要長時間有耐心的遠距觀察和記錄。據說遼闊的亞馬遜平原上,生活著一種叫雕鷹的雄鷹,有「飛行之王」的稱號。它的飛行時間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王,被它發現的小動物,一般都很難逃脫它的捕捉。
當一隻幼鷹出生後,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鷹近似殘酷的訓練。在母鷹的幫助下,幼鷹沒多久就能獨自飛翔,但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種飛翔只比爬行好一點,幼鷹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否則,就不能獲得母鷹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鷹把幼鷹帶到高處,或樹梢或懸崖上,然後把它們摔下去,有的幼鷹因膽怯而被母鷹這個動作活活摔死。第三步,則充滿著更大的殘酷和恐怖,那些被母鷹推下懸崖而能勝利飛翔的幼鷹將面臨著最後的,也是最關鍵、最艱難的考驗,因為它們那在成長的翅膀中大部分的骨骼會被母鷹折斷,然後再次從高處推下,有很多幼鷹就是在這時成為悲壯的祭品,但母鷹同樣不會停止這「血淋淋」的訓練。
曾經有獵鷹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地把一些還沒來得及被母鷹折斷翅膀的幼鷹帶回家裡餵養。但後來獵人發現那被餵養長大的雕鷹至多飛到房屋那麼高便要落下來。那兩米多長的翅膀反而成了累贅。這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具體展現。
原來,母鷹「殘忍」地折斷幼鷹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決定幼鷹未來能否在廣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關鍵。雕鷹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在被折斷後仍能忍著劇痛不停地振翅飛翔,使翅膀不斷充血,不久便能痊癒,而痊癒後翅膀則似神話中的鳳凰一樣死後重生,將能長得更加強健有力。如果不這樣,雕鷹也就失去了僅有的一個機會,它也就永遠與藍天無緣。
下次有機會目睹飛鷹搏擊高空,翱翔天際的時候,請不要只是羨慕牠美妙的飛翔英姿,而是必須心懷敬意。因為牠通過了嚴酷的考驗而存活下來。古人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據賣菜販的說法,高山上生長的高麗菜比較脆甜就是因為高山的溫度寒冷所致。如果孩子學步時,不放手讓她找到平衡點,她永遠也邁不出人生第一步;睡覺時,不讓她獨睡,她永遠也克服不了黑暗的害怕;行走時,不讓她跌倒,永遠學習不到爬起的機會;作主時,不讓她思考抉擇,她永遠無法獨立!媽寶們過度的保護反而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天性,適當的放手才能培養求生能力。不願忍受孩子接受外界環境的磨練的痛苦,讓孩子失去發展自我應變的能力,連動物媽媽的智慧都沒有,實在虧為萬物之靈的稱號。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