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載 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有一首很著名的新詩「一棵開花的樹」,據說許多讀者認識席慕蓉就是從這首詩開始的。作者通過對一棵開花的樹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於自然的感悟。即生命是不斷的經過、經過、經過,她寫的東西都是在生命現場裡所得到的觸動。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1980104

 

席慕蓉曾經在某個新詩研討會中講述了《一棵開花的樹》的創作過程。她回憶說,當時自己在新竹師範學院(現在的新竹教育大學)教書。5月份有一次坐火車經過苗栗的山間,火車不斷從山洞間進出。當火車從一個很長的山洞出來以後,她無意間回頭朝山洞後面的山地上張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開滿了白色的花。“那時候我差點叫起來,我想怎麼有這樣一棵樹,這麼慎重地把自己全部開滿了花,看不到綠色的葉子,像華蓋一樣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剛要仔細看的時候,火車一轉彎,樹就看不見了。”就是這棵真實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現場裡的油桐,讓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藍給自己看一樣,花當然也是慎重地開給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沒有自己那一回頭的機緣,樹上的花兒是不是就會紛紛凋零?這促使她寫下了《一棵開花的樹》。

賞析

這首詩讓人直接反應作者在描寫暗戀,而在愛情的基礎上,加進了慕蓉的禪意,自然就隨超脫世俗之意,境界也跟著提升且富有淒美的感覺。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如果人一生平均壽命是72歲的話,五百年大約是七世,而這也道出作者暗戀的程度,可能是從上輩子、上上輩子、上上上輩子……不管,反正好久好久,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他?我只能回答你:「可能是從上輩子就一直喜歡到現在了!」一世接著一世,世世求佛,終於,原本勸人了卻塵緣的佛都被我感動了;但是「佛」本來就不管姻緣啊!但也不忍心看她那麼痴情,為情所苦,所以「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佛製造了一個機會給她,至於結果如何,就看她的造化了。

 

接著,作者把她的盼望具象化地表現出來,「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盼望有多少?像一棵開滿花的樹的花,而且花具有香氣,每一絲香氣就彷彿是每一寸盼望,期盼著、牽引著你的到來,而且,盼望的心是很慎重、緊張的,同時,這也是我最美麗的時刻。

 

「當你走進,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再次使用意象,因為盼了那麼久,他終於來了,緊張、興奮,直到顫抖,心中一定想著:「來了!來了!他終於來了,盼了五百年的他,終於來了!怎麼辦?怎麼辦?」結果呢?男主角有沒有在樹下停留、來個涼、看幾朵花?並沒有,而是「無視地走過」,或許,他正趕著去上班,趕著去處理事情,甚至趕著去約會,反正不去在乎身外的事物就是了,連如此美麗的景色都不屑看一眼,然後呢?期待落空之後呢?「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其實落了一地的就是花瓣啊!既然每一朵花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就是我的每一份心,藉花的飄落,象徵我心的凋零,又是具體的意象,值得一提的是「朋友」,朋友關係存在人與人之間,再加上暗戀,從朋友之間產生戀情是很平常、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在表白之後,如果被表白的那一方不喜歡表白的那個人時,他可能告訴她:「還是朋友啊!」她可能安慰自己:「的確!還是朋友,而且只能是朋友,不要再有奢望了吧!起碼,至少,還是朋友!」表現出無奈、不知所措的感覺,畢竟,自己已經盡力了,不會後悔了。

 

最後,我們再重新來看題目〈一棵開花的樹〉。用「一棵」這單一的具體實物,散發出多種意象:花、葉、花凋零;再著「開花的樹」屬於何種樹?隨讀者的想像力而定,而我希望它是櫻花樹,因為櫻花的花瓣是心形的,每一團花都是由小小的心形花瓣組成,而且櫻花在春天開花,粉紅色的愛心飄落,正是我每顆心的凋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徐志摩《再別康橋》 賞析摘錄轉載

《再別康橋》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1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2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3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4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5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6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7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1.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2.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 3. 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 4. 第四節是轉捩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