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事坦蕩的韋應物

提到「韋應物」這個名字,一般人都會聯想到詩風恬淡的詩人。然而出乎意料的,他的早年的行事竟然是非常荒誕不經。韋應物(737~791)出身望族,十五歲的時候就當上玄宗的三衛郎,他憑恃玄宗恩寵,放浪形骸,不可一世。當時的韋應物不僅目不識丁,而且酗酒濫賭,竊玉偷香,可謂無惡不作。這些劣績他都毫不隱瞞的在自傳體詩《逢楊開府》中,公開的敘述出來。楊開府是他年輕時候認識的老友。 其實,韦应物在安史之乱後极其潦倒的时候就曾經写了一守《温泉行》。当时,他到温泉附近一个朋友家去作客,感慨过去的盛况因而写下这首诗。 诗词原文如下: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这首诗的大意说自从天宝年中开始担任官职以来。至今已好几年了。自己知道性质顽钝得象锤子一样,命运薄得象纸一样,官没有做好,却回了老家,仍然是一个居住在杜陵的普通人。 姓韦和姓杜的,都住在长安城南的杜陵,是两个大家族,也是官僚世家,当时有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说,城南韦、杜两家人都和皇帝很接近。“天”指皇帝。“尺五”,言其距离很近。三卫的卫士,大多从六品以下官的子弟中选拔充任,韦应物虽然穷困潦倒,门第还是清高的。 在北风惨惨的天气,来到温泉,忽然想起了玄宗皇帝幸游温泉的那几年。当时我总是骑着御厩里挑选出来的骏马,率引着仪仗队,一直走进华清宫,侍立在皇帝跟前。当时是十月寒天,满山尽是冰枝雪地,一路走上山顶的朝玄阁,彷彿在红色的烟雾中游览。次日天明,我们都拥卫着皇帝,接受万国使臣的朝见。此时车马喧阗,挤满了四面的街市。 自己也蒙受到皇帝的恩惠,常常在华清池中洗浴。在扈从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绝不蹂躏渭北农民的田地。那时的朝廷,太平无事,君臣都兴高采烈地一同宴会,还有奏乐的美女也随从在九天之上。 玄宗皇帝一朝仙去,小臣们不得跟从,流落在人间。今天重到温泉,所见的惟有烟雾中的青山。从前的万家市井,都已空无所有,只剩一片萧条的景象。可怜我现在蹭蹬失势,如蛟龙之失去风波,纵使仰天大叫,也毫无办法。穿的是弊裘,骑的是瘦马,差一点要冻死。幸而碰到一位好客的主人,以丰盛的酒肴款待我,才得免于饥寒。 《逢杨开府》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十二句回忆少年时期横行放荡及担任宫廷侍卫的生活,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少年无赖形象;十三至二十句叙述在玄宗弃世後,由於朝廷換上了一班攀龍附鳳的新貴、連身為太上皇的玄宗也受制於肅宗的親信宦官李輔國,因而像韋應物這樣的「舊臣」,在太學裡自然落到「憔悴被人欺」的地步,诗人只好退而折节读书,過著历仕各地的人生经历;最後四句是结束语,点明题旨,抒发与友人杨开府久别重逢後的感慨。全诗结构匀称,层次清晰,选材精当。诗中用了半数篇幅极尽铺写,又在平铺直叙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有沉郁深潜之妙。 作品原文 逢 杨开府1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4,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候服侍明皇,倚仗皇帝的恩私成为一个无赖子弟。 本人是里巷中横行不法的人,家里窝藏的都是些亡命之徒。 早晨就捧着赌具和人家赌博,夜里还去和东邻的姑娘偷情。 司隶校尉不敢逮捕我,因为我天天在皇帝的白玉阶前站班。 骊山上的风雪之夜,皇帝长杨宫打猎的时候我都跟随侍卫。 那时候我是一个字都不识,只会饮酒放浪,顽钝而痴呆。 自从玄宗皇帝仙逝,我就失去了靠山,落魄得被人欺侮。 虽然再要改行读书已经太晚了,但也只好提笔来学做诗。 作诗有了些成就被两府所收留,甚至推举到尚书省做官。 没有才幹果然不能容留,被外遣做安抚孤儿寡妇的地方官。 忽然遇到老朋友杨开府,谈起旧事不禁感慨流下了眼泪。 满座的客人哪里会知道这些事,知道这些事的只有故人了。 诗人自承年少时服事唐明皇,倚仗皇帝的恩私,成为一个无赖子弟。横行不法,窝藏亡命之徒,早晨赌博,夜裡偷情,京城的治安官员对于这类人也无奈其何。在皇帝冬幸骊山华清宫温泉或者外出狩猎的时候,诗人都扈从左右。如此地受恩宠,少年时期的诗人很容易就恃恩而骄,成了一个大字不识,只会饮酒撒泼的愚顽之人。韦应物在失去靠山玄宗弃世升仙,诗人便失去靠山,“恃恩私”的好运一去不返。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当年的无赖少年只得改行读书学诗。應該說,這段學習生涯對韋應物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再爲宦之後,不再是一個輕薄浪子,而是完全成爲了一個寧靜淡泊的士人。没想到弃武从文之後,诗人在诗中自谦“谬见推”,被推举当上了官。然而,终究还是不容于朝中而被外遣。 韦应物原本也可以把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写得非常浪漫(一掷千金的豪赌,与美女偷欢),十分风光(风雪夜中作为“武皇帝”侍卫的光荣,长杨围猎时的豪气)。可是他没有这样写,而是自暴其醜,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恶少,反省自己作奸犯科、无法无天、成为乡里一霸的少年无赖生涯。他还写到自己不识一字的愚拙,对往昔作了真诚的忏悔。这个少年韦应物的形象,与人们一般所知道的,或者从其诗歌裡看到的古淡高雅的韦应物形象反差甚大,所以乍看之下,会觉得诗中所写“不类苏州(韦应物)平生”。实际上,这正体现了韦应物作品的另一种价值,在古雅恬淡之外,也有勇于自我反省的一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