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代詩人白居易聲名鵲起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現少年白居易對於野草有敏銳的觀察力,詩中總結了野草的特性:
(1) 野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野草蔓延在古道和荒城之上。
野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頑強,秋季燒荒的大火燒不完它。等到來年大地上吹來暖和的春風,從已燒焦的草根下又會長出旺盛的新草。詩中一句寫枯,一句賦榮,以極大的熱情讚美了古原草頑強的再生能力,野火雖然可以使秋草枯身化為灰燼,但它的地下根基卻完好無損,待來年春風吹動,又生發出一片蔥綠。在烈火中毀滅,又在烈火中再生,這就是野草的性格。
實際上深受野草之苦的是晉代的陶淵明,他在《歸園田居》(其三)中說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南山種豆,他畢竟不是世代耕種的農人,而是「少學琴書」的士人出身,當然缺乏躬耕經驗,忽視了野草的生命力頑強的特性,不懂得除草的重要性,以致「草盛豆苗稀」。
唐代韋應物的詩《種瓜》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韋應物學種瓜,結果卻是:「園圃多荒蕪。衆草同雨露,新苗獨翳如。」凸顯了種植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容易。結論是「種瓜信非吾儕事,且讀古人書。」
率性方鹵莽,理生尤自疏。
今年學種瓜,園圃多荒蕪。
衆草同雨露,新苗獨翳如。
直以春窘迫,過時不得鋤。
田家笑枉費,日夕轉空虛。
信非吾儕事,且讀古人書。
台灣詩人陳坤崙有一首新詩《無言的小草》,十分有趣。
《無言的小草》
祇要你看不慣,
你就拿著鋤頭把我除去,
像犯了大罪一樣用火把我燒成灰。
祇要你疲倦了,
你就躺在我的上面,
讓我獨自嚐嚐被欺侮的滋味。
祇要你閒著無聊,
你就把我柔嫩的根莖拔掉,
像撕破一張紙那麼容易,
把我的生命結束。
不管你待我如何,我祇有忍耐,
因為我祇是小小的草,我也一直等待,
有一天要吃你的脂肪,然後將你掩蓋。
整首讀下來不禁覺得,人最好還是不要把對方吃夠夠,否則遲早有一天,會被別人狠狠地修理,無論是明是暗、是否牽涉暴力,就像祖先說的,「囂掰無落魄的久」。
偶然讀到美國詩人桑德堡 (Carl Sandburg, 1878-1967) 寫於1918年一首小詩《草》,發現是詮釋「有一天要吃你的脂肪,然後將你掩蓋。」最為貼切的詩。現代詩人余光中將桑德堡和佛羅斯特並列來談,他說:如果佛羅斯特的詩作是大自然的哲理詩,那麼桑德堡就是城市的哲理詩詩人。
《草》(Carl Sandburg / 紫蓉 譯)
堆高屍體,於奧斯特里茲,和滑鐵盧。
鏟起埋下,好讓我工作—
我是草;我掩蓋所有。
高高堆起,於蓋茨堡,
高高堆起,於伊普爾和凡爾登。
鏟起埋下,好讓我工作。
兩年,十年,乘客問列車長:
這是哪裡?
我們在哪兒?
我是草。
讓我工作。
桑德堡在詩中提到奧斯特里茲,和滑鐵盧、伊普爾和凡爾登,都是死傷慘重的戰場,那些戰場上的屍體,埋入土中,草的工作就是覆蓋屍體,以及吃屍體的脂肪。
總而言之,老子說:「柔弱勝剛強。」,野草的做為就是最好的明證。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