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窮水盡」的意思原本是指山和水都到盡頭,根本無路可走了。其源頭出處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來自南宋陸遊的〈遊山西村〉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詩裡的「山重水複」意思也是一樣的。這裏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山重水複」是一座山連接一座山、一條河又一條河,在其連接處,看似沒有了,卻有另一座山、另一條水出現了,這才是「疑無」,而實實在在卻有了。這句合情合理的美妙意境卻被《千家詩》抄錄時卻錯訛成:「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於《千家詩》的流傳較廣,因而後人比較通用的是「山窮水盡」。
這句成語的第二個意思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比喻走投無路的困境。第二種說法較少人知道,是在北周庾信所寫的〈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文中就用了「山窮水斷」來形容路到了盡頭。原文為「保定三年,授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兵馬,應接上庸公于文谷路,溪澗崢嶸,岩崖豁險,山窮水斷,馬束橋飛,中垺既開,雙城即款。」「山窮水斷」指「深不見底的山谷,高聳的斷崖,人馬皆無法前進,真是走到了山水的盡頭。」 其實,說到「窮」,易經繫辭上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說法。
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天無絕人之路,如何因應,全然繫乎當事人的一念之間。「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無疑為陷入絕境的人提供了一線希望之光。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唯有當我們遇到置之死地的狀況時,那份蘊藏心中的能量才會「傾巢而出」,進而化不可能為可能。換句話說,唯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不灰心、不喪志,意想不到的機會就將奇妙地來臨。在人生某種境遇中,換一種角度思考,去除「我執」,往往突然眼前一片光明。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與這幾句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看來絕無生機之時,一些不可能想到的創意和點子就會跑出來,讓我們得以起死回生。 變通是天地間最大的智慧。變就是變化、轉化、調整,就是竭盡所能擺脫窮困的處境。換個角度,冷靜思維問題。當人鑽入牛角尖,越往前走越黑暗時,首先要對自己的選擇提出疑問: 路線對嗎?方法對嗎?路為什麼越來越窄?處於這種情況,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走另外一條路線,這就是換個角度來看解決問題的方法。
轉變除了需要通達、智慧外,還需要勇氣。普通人都安於現狀,不思變革,默守陳規,要想轉變惰性,相當不容易。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安舒區(Comfort zone),要突破改變,本身就是一項挑戰自我的艱辛旅程。因為必須克服恐懼,並衝向未知領域。只要不放棄,衝過受壓區(Groan zone) ,便能進入成長的新階段(Growth zone)。只要向前再進一步,路就自然會顯現出來。人在慣性的軌道上,如果試圖改變航向,需要在物質上、心理上、精神上積蓄很多的能量和機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忍受黎明前的那一段黑暗、變化無常、動盪艱苦、無望無助的痛苦的。所以,大多數人選擇滿足於現狀而不去做任何的改變。再加上由於起點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與命運較量所要達到的標準和期望,必也不同。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必然會在變化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變化。如果你僅僅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其結果是永遠只能看到他人的背影。假如變換一個路線,選擇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其結果可能會大有不同。所以,求變本身就帶有一個思辨的性質。我們在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敢地向前邁進,信心十足,不畏艱難,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冷靜的思考力,去解決問題,衝破難關。前面並非盡頭,希望就在轉角!如此必能絕處逢生,忽現轉機。
「山重水複」是一座山連接一座山、一條河又一條河,在其連接處,看似沒有了,卻有另一座山、另一條水出現了,這才是「疑無」,而實實在在卻有了。這句合情合理的美妙意境卻被《千家詩》抄錄時卻錯訛成:「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於《千家詩》的流傳較廣,因而後人比較通用的是「山窮水盡」。
這句成語的第二個意思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比喻走投無路的困境。第二種說法較少人知道,是在北周庾信所寫的〈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文中就用了「山窮水斷」來形容路到了盡頭。原文為「保定三年,授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兵馬,應接上庸公于文谷路,溪澗崢嶸,岩崖豁險,山窮水斷,馬束橋飛,中垺既開,雙城即款。」「山窮水斷」指「深不見底的山谷,高聳的斷崖,人馬皆無法前進,真是走到了山水的盡頭。」 其實,說到「窮」,易經繫辭上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說法。
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天無絕人之路,如何因應,全然繫乎當事人的一念之間。「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無疑為陷入絕境的人提供了一線希望之光。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唯有當我們遇到置之死地的狀況時,那份蘊藏心中的能量才會「傾巢而出」,進而化不可能為可能。換句話說,唯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不灰心、不喪志,意想不到的機會就將奇妙地來臨。在人生某種境遇中,換一種角度思考,去除「我執」,往往突然眼前一片光明。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與這幾句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看來絕無生機之時,一些不可能想到的創意和點子就會跑出來,讓我們得以起死回生。 變通是天地間最大的智慧。變就是變化、轉化、調整,就是竭盡所能擺脫窮困的處境。換個角度,冷靜思維問題。當人鑽入牛角尖,越往前走越黑暗時,首先要對自己的選擇提出疑問: 路線對嗎?方法對嗎?路為什麼越來越窄?處於這種情況,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走另外一條路線,這就是換個角度來看解決問題的方法。
轉變除了需要通達、智慧外,還需要勇氣。普通人都安於現狀,不思變革,默守陳規,要想轉變惰性,相當不容易。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安舒區(Comfort zone),要突破改變,本身就是一項挑戰自我的艱辛旅程。因為必須克服恐懼,並衝向未知領域。只要不放棄,衝過受壓區(Groan zone) ,便能進入成長的新階段(Growth zone)。只要向前再進一步,路就自然會顯現出來。人在慣性的軌道上,如果試圖改變航向,需要在物質上、心理上、精神上積蓄很多的能量和機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忍受黎明前的那一段黑暗、變化無常、動盪艱苦、無望無助的痛苦的。所以,大多數人選擇滿足於現狀而不去做任何的改變。再加上由於起點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與命運較量所要達到的標準和期望,必也不同。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必然會在變化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變化。如果你僅僅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其結果是永遠只能看到他人的背影。假如變換一個路線,選擇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其結果可能會大有不同。所以,求變本身就帶有一個思辨的性質。我們在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敢地向前邁進,信心十足,不畏艱難,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冷靜的思考力,去解決問題,衝破難關。前面並非盡頭,希望就在轉角!如此必能絕處逢生,忽現轉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