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曾經聽說有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描述日本古代信州(信州(長野)位於本州中部)寒村的山林內棄老傳說,鄉下人民生活非常窮苦,男人為了生存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女嬰一出生就賣給有錢人家,換來的錢來貼補用,男嬰則棄道旁。在鄉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家到了70歲的年紀,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覺得很恐怖。
送老人上楢山,這種遺棄親人的行為,有人說是人類最醜惡的行徑,體現著人性的黑暗。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這件事本身而言,其實是一種物競天擇的自然現象,在本質上與人性不見得有會太多的關聯。在食不果腹的惡劣生存條件下,各種生物和生命,其物種的延續性永遠是最為重要的,甚至這種延續有時會顯得殘忍。加拿大的紅鮭魚,會逆流上百公里,沿途歷盡艱險,精疲力竭回到出生時的小小直流,只是為了交配、產卵,然後死去;螳螂之間的交配,往往是以公螳螂被母螳螂吃掉成為小螳螂的營養為結局;一種母蜘蛛,在幼蜘蛛即將孵化出世前便死去,將肉體留下幼蜘蛛出世後的解饑「點心」。自然界中,這種親情殘殺的例子數不勝數,但這就是「生存」,無可厚非的「生存」。
然而最近偶然在大陸連續劇節目「皇上二大爺」上看到「養老閣」這名詞,所謂「養老閣」就是,當一個人年紀到了七十歲之後,就要送入養老閣裡,而養老閣,說明白點就是墳墓,一座只留下一個空隙的墳墓,當家裡老人一到七十大壽,就得換上壽衣,吃過壽麵,躺進棺材裡,讓家裡晚輩子孫抬到養老閣,住進裡頭,度過百日餘生,百日餘生,天天大魚大肉,吃好的、喝好的,而家人每每送上一頓飯就會砌上一塊磚頭,百日過後,剛好將縫隙填滿,讓墓裡的老人家躺回事先抬來的棺材裡,在墓裡活活餓死,且絕對不能在百日之內出養老閣,否則抓到之後,就直接將空隙填滿,或是放火活活燒死,藉此象徵消滅爬出墳墓的墓虎,消除災厄。
「養老閣」習俗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當時食物缺乏,為了年輕人能有多一點食物可吃,不得不讓已經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老年人來個「人間蒸發」。為了能讓人們徹底執行習俗,所以想出「老人過七十大壽之後,每多活一天,就是多折損子孫們的福氣和生命一天」的流言。儘管家人不在乎折壽,村長和鄰居也會強行將人抬走,沒有反抗的餘地。幸好在明朝期間,養老閣習俗已經遭到廢除,雖然當時某些天高皇帝遠的偏遠村部落由於生活資源短缺還是有在執行。這樣的劇情真讓我嚇一大跳,這種棄老的行為竟然在中國也曾經存在。
送老人上楢山,這種遺棄親人的行為,有人說是人類最醜惡的行徑,體現著人性的黑暗。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這件事本身而言,其實是一種物競天擇的自然現象,在本質上與人性不見得有會太多的關聯。在食不果腹的惡劣生存條件下,各種生物和生命,其物種的延續性永遠是最為重要的,甚至這種延續有時會顯得殘忍。加拿大的紅鮭魚,會逆流上百公里,沿途歷盡艱險,精疲力竭回到出生時的小小直流,只是為了交配、產卵,然後死去;螳螂之間的交配,往往是以公螳螂被母螳螂吃掉成為小螳螂的營養為結局;一種母蜘蛛,在幼蜘蛛即將孵化出世前便死去,將肉體留下幼蜘蛛出世後的解饑「點心」。自然界中,這種親情殘殺的例子數不勝數,但這就是「生存」,無可厚非的「生存」。
然而最近偶然在大陸連續劇節目「皇上二大爺」上看到「養老閣」這名詞,所謂「養老閣」就是,當一個人年紀到了七十歲之後,就要送入養老閣裡,而養老閣,說明白點就是墳墓,一座只留下一個空隙的墳墓,當家裡老人一到七十大壽,就得換上壽衣,吃過壽麵,躺進棺材裡,讓家裡晚輩子孫抬到養老閣,住進裡頭,度過百日餘生,百日餘生,天天大魚大肉,吃好的、喝好的,而家人每每送上一頓飯就會砌上一塊磚頭,百日過後,剛好將縫隙填滿,讓墓裡的老人家躺回事先抬來的棺材裡,在墓裡活活餓死,且絕對不能在百日之內出養老閣,否則抓到之後,就直接將空隙填滿,或是放火活活燒死,藉此象徵消滅爬出墳墓的墓虎,消除災厄。
「養老閣」習俗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當時食物缺乏,為了年輕人能有多一點食物可吃,不得不讓已經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老年人來個「人間蒸發」。為了能讓人們徹底執行習俗,所以想出「老人過七十大壽之後,每多活一天,就是多折損子孫們的福氣和生命一天」的流言。儘管家人不在乎折壽,村長和鄰居也會強行將人抬走,沒有反抗的餘地。幸好在明朝期間,養老閣習俗已經遭到廢除,雖然當時某些天高皇帝遠的偏遠村部落由於生活資源短缺還是有在執行。這樣的劇情真讓我嚇一大跳,這種棄老的行為竟然在中國也曾經存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