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出自元代詩人 蔣捷 的《虞美人 ·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 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 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 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這是 蔣捷 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淒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 “ 聽雨 ” 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 …… 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閒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歎: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 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 “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表達出詞人 無可 奈何的心

統計學第二版序

日常生活裡確實隨時都會看到、聽到或用到一籮筐的數據:例如:物價上漲率、電腦普及率、手機普及率、死亡率、失業率、升學率、最低工資、墮胎人數、臉書使用人數……,這些數據幾乎全都是「統計結果」的化身!雖然多數人對數字可能無感,但冰冷的數字還是要比感性的言語具體、精確和可靠。透過統計調查,我們才會逐漸形成對於新現實社會潮流的理解。例如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陽光、空氣跟水是維持生命形態的三大基本要素,但根據網路上的調查,時下七、八年級生的日常休閒活動的前三名居然是手機、電視跟網路,這些已成為所謂 F 世代的年輕人在心理層面上賴以維生的生活三要素。 F 世代的年輕人們最常的活動上網、看電視,甚至還有睡覺這一項。這些休閒「活動」可以在家獨立完成,不需與他人互動的所謂,就連惟一在形式上勉強稱得上有互動關係的;也只是跟僅知暱稱的網友在虛擬的世界裏互打線上遊戲。 統計學最為常見的方法是透過取得樣本的方式推論出結論,如果樣本不具代表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爛樣本」,則可想而知,結論自然不可靠。例如,電影的預告片往往是該片的最精彩的片段,也就是「爛樣本」,誤導觀眾以為全片都是一樣驚險、刺激,導致很多觀眾購票觀賞全片之後,往往大失所望而歸。 常聽人說:「數字會說話。」然而面對各式各樣的統計數字時,我們必須認知到:讓數字「說話」的是人,而人可以進行操控。另一方面,由於許多媒體不夠用心,以致於報導當中常出現和數字有關的烏龍。可是千萬別以為所有的統計數字說的都是真話!十九世紀的英國政治家狄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1804- 1881 )就曾經說過:「世上有三種謊言,就是:謊言,鬼話,與統計數字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 有鑑於電腦科技日益進步,數字與圖表往往可以在瞬間完成,於是決策者在看過這些經過簡化的圖表,很容易便可以做出決定,但相反的,卻也少了思慮的時間。閱讀報章雜誌時,應該靜下心來看看統計數字,才不至於以偏概全;我們除了天真地全盤接受統計數字或偏激的認為它們毫無意義外,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面對著在社會科學以及我們飽受生活裡氾濫的統計數字,每個人都可以當個聰明、批判的閱聽者。 既然統計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統計數字時,應該如何判斷真偽?統計數字可信程度有多少

管理數學 第二版序

    回顧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未發達之前的歲月,由於當時企業大多規模小,管理者所面對的局面也較單純,大多數的管理者均依據傳統的習慣和經營者個人的眼光與經驗從事決策制訂。在那個年代,將數學應用於管理問題的做法並不多見。然而,近數十年來,企業規模不斷逐漸擴大化和複雜化,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各階層管理者如果仍然想要完全依憑個人直覺判斷來處理各類的問題,必將為應付層出不窮的各式各樣困擾而陷於動彈不得的窘境。正本清源之道,就是在於管理者必須運用系統觀念去分析問題、整合問題,以及有效地運用科學方法及統計原理建立各種數學模式,從模式中找出答案,作為決策的依據,以發揮資源整合的效果。因此,計量方在管理上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企業的本質是對經濟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不同企業經營水準之間的差距集中反映在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上,而決定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高低,最為重要的,是企業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能力與水準。例如,網路上曾經流傳一篇「 管理企業的邏輯:管理 = 數學 + 哲學 」的文章 (*) ,其中提及 X 微波爐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的低成本戰略,就是將數學題做得非常漂亮的一個例子。這家公司的微波爐的生產線是別人的不是它自己的,所以它沒有固定資產折舊。問題是,為什麼該公司能夠把別人的生產線免費拿過來呢?原因是它跟外商合作,談判的邏輯僅是個簡單的數學比較運算。就是如果外商的生產線放到歐美國家,每生產一台微波爐成本是多少,而放在中國大陸,即使加上生產線的固定資產折舊,生產一台微波爐的成本又是多少。將這個數學題目一算,外商心動了。當 X 微波爐公司把生產線移到中國大陸以後,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地皮,把一部分的生產線留給外商貼牌,另一部分生產線則免費留給自己用於內銷。這樣它就做到了生產出來的微波爐沒有固定資產折舊。在外銷加內銷雙重的推力下, X 公司微波爐的產量大增,規模化的生產能力帶來規模化的採購,規模化的採購降低了採購的成本,從而帶來了低價格,低價必然帶來高額的市場增長。良性循環順理成章地形成。     誠如本書第一章「管理數學概論」中所言,商管相關問題的數量分析依據其性質,大致可分為確定模式與隨機模式兩大類,前者的基礎數學包括線性方程式與矩陣,後者的基礎數學則是機率理論與雖機變數以及機率分配。因此,本書將內容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