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馬年即將成為過去,羊年就要降臨了,可是我卻覺得馬年好像才到來沒多久,不由得令人感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生看似很長,日子一天過去一天,似乎沒有盡頭。但一到盡頭,再回頭一望,卻會覺得以往的事有如昨日般,頓時覺得人生短暫。名作家王鼎鈞先生在一篇就叫《活到老,真好》的散文中說:「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到了老年,他才把『我』還給自己,這一段生命特別珍貴。」老年的歲月應是一段自主的歲月,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段光陰。「自主」這兩個字讓我聯想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既已得回自己,在耆老之年還不能在「不踰矩」的情況下「從心所欲」嗎?
事實上,我們有時做正確的事情,需要通過自己的意志力、毅力來實現,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克服一些不利的情緒。例如,小學時代,每天早上起床上學就是一種煎熬,有時候要爸媽三催四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爬起來,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歷。但是到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後,行為不再需要意識去引導,而是順乎自然。人活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種程度時,那真是活得明白透徹了,對於世間生活是遊刃而有餘,做什麽事情心裏也不會覺得別扭、難受和牽掛了。
說著說著,讓我想起我的大學時代,那個年代每個大學生都要上成功嶺接受八週的軍事訓練,每天起床後大家都必須將自己的棉被疊成像豆腐干一樣四四方方,我問學長說會不會很難很不習慣?他的回答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剛開始很不習慣,只能勉強去做,以免被班長處罰,但是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變當然。」我想經過三四週的練習之後,或許絕大多數的人就都能漸漸達到上級要求的「矩」了吧,那時就可「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出生那天就存在了。本我的基本需求為生之本能,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會盡力保全自己的生命,並延續種族的生命,佛洛依德稱其為生之本能。以求生的觀點來看,生物性需求的滿足,就是在解除生理上的緊張。本我的活動是依據「唯樂原則」,也就是說它所要求的是當下的、完全的滿足,無法忍受挫折和抑制,是完全不考慮現實狀況的。
(2)自我
自我則是個體出生之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而生的。自我接觸了外在的現實世界,它是人格的執行者,負責扮演統籌、控制與調整的角色,在本能與周遭環境間做出協調。因此,自我是人格中有組織、有理性的部分,是依照「現實原則」而行的,它可以依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將本能要求的滿足延緩,待適合的時機再運用合理的方式取得滿足。
(3)超(自)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最高階的管制地位,它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後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依據「完美原則」而行,代表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也是人格中的仲裁者,個人的道德戒律與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皆由此裁定,代表理想而非現實。
從心所欲不踰矩這種境界的關鍵在於「欲」與「矩」之間不再存在衝突,也不必對於如何取得兩者間的有效的平衡而苦惱。從心所欲不逾矩不是通過調整「矩」,使「矩」內的空間增大,或者使「矩」更有彈性而達到的。它是通過調整「心」來實現的,或者說是通過調整自己的欲望,使之適應「矩」而實現的。適應的結果,欲望在規則、規範的界限內活動,社會的規則與規範被完美地內化到人心中。它可能也是這樣一種狀態,即身體有約束,心靈無約束,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是結合自己的欲望與理性思考之後認為最該做且最願意做的事,沒有勉強的成分在裏面。
舉例來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孫猴子在花果山自立為王,不但大鬧天庭,還狂妄自大自稱為「齊天大聖」,無法無天,逍遙自在的時期就是「本我」,而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後來隨著三藏去取經,受騙而戴上緊箍,如果違反三藏的意旨,就會慘遭緊箍咒的懲罰,這時的孫悟空就是「自我」,相信孫悟空剛開始他會感到十分懊惱和不習慣,漸漸習慣後就不以為意了。在取經成功後,論功行賞,悟空受封為鬪戰勝佛,他的頭上的緊箍不知在何時早就不見了,就是成為「超我」的悟空,那時的悟空早已經是從心所欲不踰矩了,「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變當然」,此言確實不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