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五言絕句雖然只有用寥寥二十個字,卻是家喻戶曉的名詩,歷來為卻眾人所喜愛和背誦,然而詩意的解讀卻不盡相同,詩人透過聽覺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古人寫詩都沒標點,所以無人可以認定最後一句是“花落知多少?”還是“花落知多少。”佛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既然無法起孟浩然於地下,所以只要解讀後聽起來不太離譜,就不能否認其可能性。經過在google上的一番搜索和研究,大致可歸納出以下三種常見的解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裡睡覺,天亮了也不知道。
什麼聲音把我吵醒了,原來是唧唧喳喳的鳥叫,到處都能聽到。
昨晚的風吹雨打真的那麼淩厲嗎?雨打風吹花易落,那掉落在地上的花瓣到底有多少呢?(花已然落下了,往事已然過去了,誰都無力再回到過去的美好。其實也不必過於執著,還是讓過去成為回憶吧,因為春天再美好,春風再溫柔,總有風風雨雨吹落花瓣,總有風風雨雨折斷柳意,可是,花還會再開,柳枝還會發芽!忘了吧,眼前「處處啼鳥」的春曉當下,何不歡喜自在悠遊呢?)
(2)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天的夜裡,天氣涼爽舒服,我一夜好睡的很;就連天亮了不知道。等我醒來,到處都聽到吱吱喳喳的鳥叫聲。只是想起昨夜聽到過風雨聲,不知道風雨大不大,想去看看花園裡的花落了多少(就可以知道昨夜的風雨多大了)。
譯文
少不更事的年紀不知不覺將要成為過去,
時時處處都聽到有同齡人的行動、奮鬥、成就事業、開創未來。
涉入社會,遭遇挫折在所難免;行途多艱也屬稀鬆平常。
在人生的旅程中到底會遭遇多少的挫折和橫逆不順呢?
說明
“曉,明也。”(《說文》)“曉,知也。”(《方言》)“曉,慧也。”(《廣雅•釋詁》)可見“曉”的本意就是有智慧、明事理的意思。這裡所說的“春曉”,可以理解為孩童蒙昧初醒,漸省人事,漸曉物理,漸有智慧的意思。
“春眠不覺曉”。“眠,無知覺。”(《漢語大字典》)“眠,泯也。無知泯泯也。”(《釋名•釋姿容》)“眠,闇未明也。”(《龍龕手鑒•目部》)這句詩比喻少不更事的年紀不知不覺將要過去,人要一下子陷入自己的“存在”,難以回避的是種種難題,不得不醞釀儲備,他山攻錯,厚積薄發。現實是殘酷的,人生是短暫的;在殘酷與短暫的困窘之境中生存,什麼是有意義的存在?對於那些即將在這個世界中摸爬滾打的少年來說,此句不妨視為警示之語:韶華易逝,青春難再,切莫蹉跎了美好年華,到頭來落個“老大徒傷悲”的結局。
“處處聞啼鳥”。鳥聲本是悅人性情之物,聽到鳥啼的人當自會身心歡悅。鳥啼,本該是說鳥將于天曉時分,各各準備遠飛高翔,是可視為行動前的呼喚與鼓噪。處處,是說隨處可見,多而紛雜的意思。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使人有置身於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人生本不該這麼匆忙,但別人的鼓動與起勁,總使你無法能夠閒散下來。這些耳聞目見的鳥,並非自指。這裡是說時時處處都有同齡人要行動,要奮鬥,要成就事業,要開創未來……然而對於他自己,此時應當驚醒,並且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去辛苦奔波。
“夜來風雨聲”。有黎明就有黑夜,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晴天就有陰天,這是大自然的常態。對於人生意義的探索,究其底也應如斯。然而初次去謀創事業的人,卻往往不明其中蘊含的道理,常常自陷於窘迫之境而不能自拔。夜來,比喻初涉江湖,遭遇黑暗在所難免;風雨,比喻行途多艱。黑夜兼以風雨,境遇如此險惡,這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警告。人要常常把自身置於一種驚訝的狀態,方能時時清醒,不至於迷失了自己;抗爭,在抗爭中錘煉自己;奮鬥,通過奮鬥有所建樹。
“花落知多少”。花,常用以譬喻青春年華,也可喻指事業初創。花落,常常用以描述美好事物備受摧殘的狼藉混亂的場面。誰也無法否認美好年華被歲月風雨無情吹打而最終帶去的必然,有詩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那麼,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否就顯得蒼白而無能為力了呢?當然不是,人必須歷練才能成長,才能成熟。通過奮鬥,人生最終會收穫什麼?經歷風雨,人生到底凋敝了多少?一句“花落知多少”的詰責與喟歎,總會引發人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思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