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譯文】
明月這般的皎潔光亮,照著我的羅紗製成的床帳。
在這個不眠之夜,月光惹動了我的愁腸。
我攬衣而起,心事重重地在房中走來走去。
外面固然好,怎比得上家裏呢?
在悵惘中,我打開房門走到外面,
四下顧望,只見月光滿地,夜涼如水。
滿懷愁緒向誰傾訴呢?
只有神色淒然地回到房裏,落下思念的淚水來。
長久以來,月亮是中國詩詞當中一種常見的象徵意象,文人對於那一輪散發著清幽皎潔光芒的月亮所呈現的“婉約」形象情有獨鍾,因此文人們常在作品當中藉由月亮抒發其幽思。專家指出,中國詩詞常用月亮作為意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佔著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中國人表達情意的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三是中國文學自身的美學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詩詞當中月的意象有四種主要的抒情模式:一是用“淡月”、“殘月”等意象來抒發別離、羈旅之情;二是用月之陰晴圓缺來感懷人世的悲歡離合;三是借一輪明月的意象來寄託人們的相思;四是用月的意象來表現歷史滄桑、人世變換,抒發由此帶來的萬千感慨。
這首古詩讓我想到胡適的新詩“十二月五夜月”:“明月照我床,臥看不肯睡。窗上青藤影,隨風舞娟媚。” 胡適心事重重地躺在床上,明月照了進來,讓他無法入眠,看著窗上青藤影,飄來飄去,“隨風舞娟媚。”思念之情揮之不去,因此“山風吹亂的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另一首有名的新詩“也是微雲”:“也是微雲過後月光明,只不見去年的遊伴,獨自與花語,只沒有當日的心情,不願勾起的相思。偏偏明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胡適的這首詩不僅對情的表達非常到位,而且畫意經常使人能夠身臨其境。《也是微雲》是最能體現相思、最能觸景生情的一首詩。“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的詩人,想躲進屋子,怕見月光,“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四句詩組成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將人與月都寫活了。思念朋友不得見,不敢相思月又來,這種矛盾的心情充分地反映出來了。表達了作者在記憶深處的一塊陰暗之地,之所以不願提起,也許是那段情感太悲傷,像一條疤痕,不願去觸碰。但是胡適的新詩“小詩” (原題愛情與痛苦):“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番細思量,寧願相思苦。”雖然不得見面,必須忍受相思之苦,但是畢竟有人可供思念,還是很幸福的。有人活在世上,孤獨一人,舉目無親,那才是真正的可憐。
朗朗月光,清光無限,在月色撩人的良辰美景裡,最容易引起對親人有朋無限的思念。因為人們相信雖然分別千里,但是“隔千里兮共明月”,同一輪明月照著自己也照著親人,有名的詩篇很多,例如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想必已經家喻戶曉:“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成爲旅人見月懷鄉的千古絕唱。表達出隻身在外的遊子往往會覺得孤單,沒有人可以吐露心中的抑鬱和欠缺親人的陪伴與安慰,見到月光而興起思人與思鄉之情。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皎潔的月亮照著無法入眠的旅人,因而興起“月何時照我還”的嘆息。既然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生一的悲歡離合都是無可奈何的事,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