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塚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注釋
始:才。
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個語音詞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遙看:遠遠的看
柏(百):松樹。 塚(總):墳墓。
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
狗竇(狗豆):給狗出入的牆洞。竇,洞穴。
雉(至):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長
旅:野的
旅穀:植物未經播種叫“旅生”。旅生的穀叫“旅穀”。
旅葵:即野葵。
舂(衝):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
持:用。
作:當作
羹(跟):糊狀的菜。
一時:一會兒就
貽(一ˊ):送,贈送
沾:滲入
譯文
十五歲就被徵召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裡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穀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遙望是君家,松柏塚累累。”原為“遙望是君家,松柏塚壘壘。”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
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是由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這首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
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順帶一提,通常所謂「兵役制度」,入伍與退伍理應有一定的役期規定,然而由詩中的老兵到了“八十”歲才得以退伍回鄉,可見得這個國家全無制度可言,或許有錢人的子弟就能夠提早退役甚至是免役。另一方面,經常聽到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老兵竟然七十多歲還在服役,難道是特例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