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白《山中問答》的隨想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譯文1

有人問我為什麼住在碧山上,
我笑而不答,心中卻閒適自樂。
山上的桃花隨著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
這裡就像別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樣,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擬的。  

譯文2

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閒。
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煩惱的人間所能比及。

從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碧山桃花岩。這首詩當作於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隱居時期。這首詩最引起我的興趣的就是笑而不答四字,這一笑意味深遠,讓人對於他心中到底如何想感到好奇

胡適有一首題為《一笑》的新詩:“十幾年前,一個人對我笑了一笑,我當時不懂得什麼,只覺得他笑得很好。那個人後來不知怎樣了,只是他那一笑還在,我不但忘不了他,

還覺得他越久越可愛。我借他做了許多情詩,我替他想出種種境地,有的人讀了傷心,有的人讀了歡喜。歡喜也罷,傷心也罷,其實只是那一笑,我也許不會再見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謝他笑的真好。”這“笑的真好”的人當時或許只是無意識的隨意笑一下,卻沒想到在那一瞬間會讓看到她()笑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在歷史長河中以及文學作品中,留下許多有關於笑的故事。著名的例子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的寵妃褒姒不笑,在虢石父的提議下。周幽王命人點燃了驪山標示西戎攻擊的烽火,傳遞京城告急的警報,結果各諸侯紛紛率兵前來支援時看到驪山歌舞昇平,才知被戲弄。而褒姒看到焦急萬狀的諸侯和士兵們的樣子不禁笑了起來。後來西戎果真攻打周朝都城豐鎬,周幽王再點烽火時卻無人理會,結果這褒姒一笑竟關係著周朝的存亡。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楊玉環的一笑勾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魂。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博得貴妃歡心,就派人從數千里外的南方用千里馬運送回荔枝。杜牧的詩《過華清宮》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大詩人余光中曾經有一首《昨夜你對我一笑》的新詩:“昨夜你對我一笑,到如今餘音嫋嫋:我化作一葉小舟,隨音波上下飄搖。昨夜你對我一笑,酒渦裡掀起狂濤:我化作一片落花,在渦裡左右打繞。昨夜你對我一笑,啊!我開始有了驕傲:打開記憶的匣子,守財奴似的,又數了一遍財寶。”這首新詩後來被編成流行歌曲,多年後還是有許多人能幾句。

專家指出,笑聲除了表達快樂的感覺外,也是用來掩飾真實情緒的主要方式。其實,笑也可以作為一種回應方式。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銘:“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人生於天地之間,有人稱讚,就一定會有人詆毀。這就像天氣一樣,有晴就有陰,有陽光普照,就有陰雨綿綿。這道理也許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齊老那兩笑,並不容易。別人誇獎,自然歡喜,高帽子誰不願意戴呀!

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聰慧,稟賦過人,二三十歲就官拜七品縣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師——清乾隆年間的名臣尹文端辭行。尹文端問:你此去赴任,都準備了些什麼?袁枚老老實實地回答:學生也沒有準備什麼,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尹文端一聽有些不高興,說你年紀輕輕,怎麼能搞這一套,還是要講究勤政務實呀!但袁枚說,老師你有所不知,如今社會上的人都喜歡戴高帽子,想您老人家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呀!尹文端聽罷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為才子,對世事洞明如鏡,在不知不覺中,就將一頂高帽子送給了尹文端。連自以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譽之,一笑”,何況普通人呢。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做到“人譽之,一笑”,那麼他無論做什麼都能夠了然于心,淡然處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經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更進一步,如果能夠做到“人罵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有一段時期,釋迦牟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謾駡。對此,釋迦牟迪並沒有惡語相向給予回擊。他心平氣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這個人終於罵累了。這時,釋迦牟尼微笑著問他:“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時,那麼這個東西屬於誰呢?”這個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屬於送東西的人自己了。”釋迦牟尼又問:“那麼謾駡又屬於誰呢?”這個人聞聽此言,一時語塞。從此,他再也不謾駡釋迦牟尼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誹謗和指責,釋迦牟尼不為所動,表現出了少有的冷靜與清醒。他不理睬,也不還擊,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而是以他慈悲寬大的胸懷,讓指責無處落腳,將謾駡化解於無形,讓對方最終自慚形穢,敗下陣來,而且,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面對無聊的誹謗與謾駡,有時候,一笑其實就是最有力的還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