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用字淺白易懂,透過他的文字往往能觀察所得化為發人深思的哲理。有一次詩人池畔觀魚,並且投入一些食物餵魚,恰好身旁有兒童在垂鉤釣魚,有感而發,寫了《觀游魚》詩一首:「繞池閒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這三四兩句是說,愛魚之心人各有異,我愛魚給魚施食,盼牠長大;你卻垂鉤釣魚,為圖己樂。兩種心情是何等不同啊?這首詩即景寫情,對比強烈,極易發人深思,從中引出各種『心各異』的情狀和道理來。說明詩人很傷感。於平淡中見新奇,韻味悠長。
『心各異』的情狀正如左傳上的一句話「人心之不同,猶如其面焉」。打個比喻,有一位美麗的富家大小姐,有許多的追求者,希望能獲得她的青睞,有人是看上她的家財萬貫;有人是看上她的美麗容貌;有人看上她的精明才幹,有人則是真的喜歡她的溫柔的個性。追求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目的心各有所異。
有一則笑話是這麼說的:「理髮店正忙,一男子進門就問:『還要等多久?』
理髮師回答:『大概2小時。理髮店正忙,一男子進門就問:『還要等多久?』
理髮師回答:『大概2小時。』男子隨即離去。......................接下來一星期,男子每天都在店裡最忙時出現,一聽到..要等2~3個小時,掉頭就走。理髮師覺得奇怪,叫小學徒尾隨男子,看他最後去何處理髮。
小學徒不久後跑回店裡,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那男的...離開理髮店...就去你家了,還是你老婆開的門。』」原來這男子問話的目的與理髮師所想的全然不同,他只是想知道理髮師還要多久才會回家而已。
「目的」一詞如今人人能懂會用,「目」是眼睛,而「的」則是靶心標的的意思。話說西元五八一年,隋高祖楊堅篡奪了北周政權的皇位,周靜帝被趕下了台。北周高官竇毅當然也同其他官員一樣,被迫結束官宦生涯,敢怒而不敢言。竇毅的女兒不僅風華絕代,而且正義敢言,是一位女中豪傑,有大丈夫氣概。她悲憤中哭著罵道:「可惜我不是男子漢,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國難!」竇毅嚇得趕忙制止女兒,怕惹出禍端,不過,他十分欣賞女兒的膽量和仗義,決心要為她找個好夫婿,將來可輔佐夫君做些大事。於是,竇毅出榜招婿,條件是不僅要有才學,還要有武功,誰想娶自己才貌人品皆佳的女兒為妻,先要射中自己畫於屏風上的孔雀眼睛。
滿城王公貴胄的子弟紛紛前來射箭一試。結果卻無人射到孔雀眼睛而全部落選。這時,有位青年名叫李淵到竇府,他拉弓如滿月,箭出似流星,連發兩箭分別射中孔雀的左右兩眼,竇毅高興異常,立即將女兒嫁給了李淵。這李淵夫婦正是後來唐朝的創建者。「目的」這個詞就是起源於竇毅的孔雀眼睛(目)之靶(的)!這也是成語 雀屏中選 的來歷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