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郎」來了

「郎」字有如下數個意思: (1)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大郎。郎才女貌。 (2)對某種人的稱呼:貨郎。女郎。 (3)舊時妻稱夫或情人:郎君。 (4)封建時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醫醫生)。侍郎。員外郎。姓。 中國詩詞和成語中,經常看到x郎的句子,例如周郎、劉郎和蕭郎,但是在不同詩中卻代表不同的人,以下做一個簡要分析: (一) 劉郎 (1)劉郎指劉晨 東漢人劉晨入天臺山採藥,走得太深迷了路,在山中溪水邊采桃充饑時,遇到一個仙女,容貌殊麗,二人結為夫婦。過了十幾天,劉晨思念家鄉,要回去,仙女苦留他,又住了半年,劉晨又想要回去,仙女只好指點了出山的路徑。劉晨出了山,回到家鄉,家鄉變得不敢認了,人也都不認識了,一打聽,才知道已經過去七世了。後來劉晨再此上天臺山去尋那個仙女,卻惘然無所遇。 (相傳東漢剡人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路乏食,摘桃充饑,路遇二仙女,姿容麗質,相邀結為伉儷。半年後,劉、阮思鄉求歸,二女相送,至家卻已歷七世矣,劉阮復上桃源,尋仙無著,徘徊惆悵溪,不知所終。) (2)劉郎指劉禹錫 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後,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這樣的詩自然有人不滿,他又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後,詩人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鬥爭的倔強意志。“前度劉郎今又來”的不懈鬥爭精神,一直為後人敬佩。劉禹錫的詩化為成語:前度劉郎。 宋 辛棄疾 《賀新郎》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 、千樹花存否?” 元 張翥 《滿江紅•錢舜舉桃花折枝》詞:“前度劉郎,重來訪、 玄都 燕麥。” 溫見 《香江席上示雪兄》詩:“故鄉心事他鄉夢,前度劉郎淚黯然。 (3) 劉郎,就是劉備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以前讀辛棄疾的《水龍吟》,一直就不甚了了這幾句的意思: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最近考了一下古,終於搞明白了,劉郎,就是劉備。“求田問舍”,就是整天去諮詢房地產價格。故事的由來,據說劉備在荊州劉表手下的時候,廣開賢路,禮賢下士。(當然最後找到了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有個人叫做許汜,去找他。向他抱怨陳登這個人對待賢士態度很糟糕,自己坐大床,讓客人坐小床。結果這個人被劉備罵得狗血噴頭: “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簡單的說,就是:“你這混蛋,空有虛名,整天只知道自己發點小財,整天琢磨著買房子買地,置國家安危於不顧。陳登對你還算好的,換了我,我自己睡樓上,讓你睡地板!” (二)周郎指周瑜 周郎指周瑜,例如顧曲周郎;三國周瑜精通音樂,雖酒過三巡,聽到別人奏曲有誤,仍能辨知,並回頭指正,時人為之語曰:「曲有誤,周郎顧。」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因此後稱嗜好音樂戲劇為「周郎癖」。 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關)巾,談笑間,檣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ㄏㄨㄚ)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ㄌㄟˋ)江月。 (一說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有說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三)蕭郎 (1) )蕭郎指萧史 這種說法緣于漢代劉向《列仙傳》講述的故事:“蕭史者,秦穆公(嬴姓)時人也,善吹簫,能致白孔雀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日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後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蕭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稱“蕭郎”。我們若翻看《全唐詩》,便會發現,許多愛情詩中的女主人公所思慕的男戀人都叫“蕭郎”,唐以後的宋、清也都有這種用法,而唐以前則未見用法。 (2)蕭郎指梁武帝蕭衍。 這個蕭郎,就是梁武帝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風流多才,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後多以“蕭郎”指代女子所愛戀的男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