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周瑜與諸葛亮的故事

話說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總想找藉口殺他,在一次宴會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的出有賞,對不出以殺頭問罪如何?” 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 ================= 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 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 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 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 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 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 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 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 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 隆中有女長得醜,百里難挑一個醜。 ===============================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醜長得醜,便立即應道: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 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 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沖冠,幾次都想發作。 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 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 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 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 =============================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 千年彈指已過,故人化為黃土,而魯肅化干戈為玉帛的做法卻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 人生第一境界要能:自我解嘲。 人生第二境界要能:欣然自貶。 人生第三境界要能:損己娛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美周郎」[1],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將,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兩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周瑜年少時而有才學,壯有姿貌。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自始對周瑜改觀,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孫權雖然視周瑜為兄長,但是周瑜從來都不會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曾經派遣名士蔣幹遊說周瑜來投,但是遭到周瑜拒絕。 周瑜為人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過三巡,如果音樂有誤,他亦必然知道,並且回頭一望,所以當時的人都說:「曲有誤,周郎顧。」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基於文學藝術需要,矮化周瑜,神化孔明,將周瑜描繪成足智多謀,但卻氣量狹小之人。例如,在這些作品中,周瑜屢次在赤壁之戰試圖殺死諸葛亮,例如要求諸葛亮造箭等。大戰之後又多次想剷除劉備的勢力,反而被諸葛亮「三氣周瑜」,氣得吐血而亡,臨死前感歎「既生瑜、何生亮」。今人常用「瑜亮情結」或「一時瑜亮」來形容兩位傑出人物互相較量的情形。諸葛亮在為周瑜哭喪時說的「從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後人視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經典。正史上記仔周渝是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被諸葛亮氣得吐血而亡是小說家之言,純屬子虛烏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