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師」的故事
一字師: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在中國文學史上,文人作文賦詩,在詞語上千錘百煉,畫龍點睛,一字生輝的故事層出不窮,千古流傳成為美談。「一字師」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一字之易使詩文集才思、意義、詩韻、境界為一體,將佳作提升為精品。劉勰在《文心雕龍‧煉字》中說:「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在中國文學史上,這種在詞語上千錘百煉,畫龍點睛,一字生輝的故事,世代傳為佳話。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改一字,界別人天,非個中人不解。」
【范仲淹的「一字師」】
宋朝文學家范仲淹,非常敬仰東漢名士嚴子陵,於是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原文中有這樣幾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一天,范仲淹把此文給朋友李泰伯看。李泰伯讀後,覺得「先生之德」的「德」略嫌直白淺狹,把「先生之德」改為「先生之風」更好。從意義而言,「德」義狹窄,「風」義廣泛;從音韻而言,「德」 字短促低沉,「風」字遠達響亮。
范仲淹反覆對比吟誦,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風」不但有「風傳千里」、「風流千古」的意味,而且條理自然,韻律和諧。相比之下,「先生之風」意味更為深遠,更能表達出對嚴子陵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遂稱李泰伯為 「一字師」。
………………………………………………
唐代大居守李相,雖然身為武官,但酷愛閱讀,尤其喜讀《春秋》。有一天,他閱讀《春秋》時,把「叔孫婼」這個人名的「婼」讀成「若」。他身旁一個小官聽了,臉上不經意的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李相覺的奇怪,便問他說:「我讀《春秋》的時候,你為什麼露出不自然的神色呢?」下屬連忙一邊向他行禮一邊說:「小人聽見將軍把『婼』字讀成『若』音,才知道自己以前讀錯了,所以感到羞愧。」
李相暗自生疑,便說:「其實我是根據《經典釋文》這本書的指示,把『婼』字的讀音揣摩出來的,也許是我讀錯了。」於是他從書架抽出《經典釋文》,與下屬一起研究。下屬見李相態度真摰,虛心好學,便如實的糾正了他的讀音。李相很感激下屬指正自己,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北牆邊,請下屬朝北坐好,向他行了拜師的大禮,並尊稱他為「一字師」。
「一字師」這故事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我們應該不計較自己身份地位的高低或年齡的大小,凡是知識學問比自己豐富的人,都應視為老師,虛心求教。
※【補充說明:「婼」有兩個音:ㄔㄨㄛˋ和 ㄖㄨㄛˋ,作人名時應讀ㄔㄨㄛˋ】
【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ㄔㄨㄛˋ”,李誤為“ㄖㄨㄛˋ”,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
唐代詩人李賀有一首詩〈王浚墓下作〉,其中有「菊花含濕露,棘徑臥乾蓬」兩句。一位朋友看後說:「深秋季節墓邊的菊花應該衰敗了,怎能『含露』?」建議將詩句改為「菊花垂濕露,棘徑臥乾蓬。」「含」改「垂」,更準確地描寫了秋墳的荒涼和心中的惆悵。李賀遂尊他為「一字師」。
【前村月落半江水】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他是唐代的傑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
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裏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
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讚歎,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準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榷,逕自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僧敲月下門】
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題名〈題李凝幽居 〉的五律詩:「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這首詩,其中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一時不知哪個字好。
於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覆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詩人賈島也因注意力過於集中,衝撞了京兆尹、著名散文家、詩人韓愈的轎子,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 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在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突顯夜深人靜。」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了。 文學上常用的「推敲」一詞,就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代詩人王荊公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原為「春風又到江南岸。」後經他人提示改「到」為「綠」,增色不少。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輕時,他長於書法,善於吟詠。有一次,他作〈詠月詩〉,得妙句「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頗為自得。林則徐也欣賞這兩句詩,但他品咂再三,總覺得詩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於是他提筆改易一字,變為「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詩境頓顯開闊,意味也更加深長。中國讀書人重詩教,因為詩可以言志,林則徐便藉機教導沈葆楨兼濟天下,這岳父大人當得好,「一字師」也當得好。
【獨幸太平無一事】
北宋名臣張詠做湘東太守時,一日在家作詩,詩中有「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之句,寫完之後就出去了。溧陽知縣蕭楚才來訪,見了張詠墨跡未乾的詩作,提筆將「恨」字改為「幸」字。
張詠回來見後不悅,認為這一改動違背了他的本意。蕭楚才解釋說:「當今小人當道、奸佞橫行,大人位高權重、功勳卓著,已成眾矢之的,『恨太平』恐招殺身之禍。」「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張詠聽後大悟,感激地說:「蕭弟,一字之師也。」蕭楚才的一字之改,不僅救了張詠一命,也給詩句增添了更深的內涵和更多的回味。
【地濕厭看天竺雨】
古代詩人不僅用字嚴謹,互相切磋。而且也善於觀察生活,向民間學習。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他曾寫過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自以為是得意之作,但一位鄉村老叟讀後不以為然。
薩都剌聽說後,專程上門請教。老叟直言道:「詩中前句用『聞』,後句用『聽』,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犯了作詩的大忌。唐朝詩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之句,不妨將『看』字借來一用。」薩都剌把「聞」雨改為「看」雨後吟誦玩味,覺得摹景狀物更具聲色,大為歎服,急忙施禮道謝,稱老叟為 「一字師」。
【前村深雪裏 昨夜一枝開】
唐朝和尚齊己喜歡作詩,寫了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兩句是:「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一天,他遇到當時很有名氣的詩人鄭谷,就取出這首詩來請教,鄭谷看罷建議將詩中「數枝」改為「一枝」。
改後的「一枝」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獨放,刻畫出早梅傲雪吐豔、凌寒飄香的品性,更顯此梅的非同尋常。齊己豁然開朗,對鄭谷非常欽佩,尊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