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望岳》賞析

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望岳》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當我登上泰山頂峰,舉目遠眺,俯瞰鄰近的眾山,座座都顯得極為矮小,天地一覽無餘。。 賞析   《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順便一提,這首詩題為“望岳”,不是登岳。從遠望,近望,到細望,最後決心登頂極望,寫的都是望,而不是登。那麼杜甫後來有沒有登上泰山呢?杜甫在晚年寫過一首《又上後園山腳》,提到這段經歷:“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可知還是登上去了。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杜甫登上泰山之後留下的詩作。有可能寫了但沒有流傳下來,畢竟,杜甫早年詩作絕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   《望岳》這首詩的獨具匠心處,在於詩人站在齊魯之境,以“宏觀”的心靈,眼光,仰“望”巍峨挺拔的泰山,讚美“造化鍾神秀”。因為是“望”,就避免了宋代蘇軾《題西林壁》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偏見;也沒有如宋代文學家楊萬里,在其《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詩中所描述:“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一種人為“眾山”所困的感受。更可貴的是,詩人的心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努力向上的精神!沒有自詡“山高人為峰”的驕傲,也無否定“眾山”的意思,而是眼界擴大,高瞻遠矚,向上尋求。我們今天讀這首詩,正要着眼此中哲理意味。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站在某個時空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站在古羅馬鬥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雲煙,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回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恆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最後這兩句借景抒懷,人生也應該登凌絕頂,這樣才能把周圍的群山一覽無遺,囊括於心。人們在品讀這首詩的時候,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總的來說,全詩中無一“望”字,但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首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寫遠望所見。頷聯上虛下實,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是近望所見。這兩聯為第一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頸聯寫的是實景,突出泰山的高大幽深,表達了詩人的心情激蕩和眼界開闊,乃細望所見。最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詩人心底的望中所願——“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那一年杜甫24歲,剛剛去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是不幸卻落第了。杜甫落第後到趙、齊一帶遊歷,來到了泰山。當時的杜甫,猶如在人生這座大山的山腳遙望山峰,雖然略受挫折,仍然充滿了朝氣和希望,滿懷信心要爬到人生泰山的絕頂。這是存世杜詩中罕見的意氣風發之作。之後歷經了失意、困頓、戰亂、顛簸、苦難,朝氣早已消磨完畢,杜甫終於爬到了人生泰山的絕頂,但並非他當初設想的在政治的絕頂俯瞰眾生,而是在詩歌的絕頂傲視群英。   《望岳》這首詩就讓我們認識到杜甫鍊字鍊句的高深功夫,讀起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古代帝王如果覺得自己創下了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便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在杜甫望岳的十一年前,唐玄宗曾經在泰山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絕後的封禪大典,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山頂,然而讓人覺得很諷刺的是游泰山的人很少有人會認真去看玄宗皇帝寫的是什麼,沒游泰山的人更少有人有興趣想知道《紀泰山銘》寫的是什麼。然而一個年輕的落第詩人寫下的詩作,卻成為描寫泰山的絕唱,千百年來眾口傳誦,為人所傳頌,讓人受激勵,因而與泰山同垂不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