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學而篇在講甚麼

儒家經典 《 論語 》 成書至今已歷數千年 , 由於最初是將文字刻在竹簡上 , 所以每段字數不宜太繁瑣 , 因而往往有語焉不詳的弊病 。 經過歷朝歷代不同的專家註釋 , 而每位著述者對於原文字的理解不同 , 以至於造成各自不同的版本 ,由於欠缺具公信力的註釋,以 至今仍然 不斷有新版本出現。雖然每個接觸過《論語》的讀者在學習的當下都似乎是為了考試成績而處於勉強的情況,但是在進入社會之後卻有不少人會為了真正理解中華文化而回頭買書來學習這部書,這時或許是人生歷練和心境不同,讀後感受與學生時代全然不同。名作家侯文詠曾經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老師當初的翻譯可能都是這樣:讀書讀完以後,拿起來復習一下,考試考得很爽,就很高興。朋友從遠方來,我們請他吃飯,大家都很開心。這樣的解釋好像說給白癡聽。有朋自遠方來,那要看什麼朋友,爛朋友趕都來不及,要錢的更可怕。然而, 36 歲的時候,我讀到南懷謹老師的《論語別裁》。那時候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發現以前對《學而》篇的理解一直是誤解。他這樣說:讀書的時候學了很多道理,並不一定真懂。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才能徹底領悟你學到的知識。這時你才開竅,心裏會感到一種喜悅。 就以學而篇為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可以將《論語》的特質和歷史背景說明得很清楚。首先,《論語》這幾句話是在說所有知識份子應有的學習態度。後面的話是專指君子所應具有的德行。這裡的君子是指當時的領導階級,即貴族,但是孔子強調君子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才可以成為具有領導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換句話說,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為貴族的社會地位無關。 也有人認為古時候人的意思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士大夫階極的那些官,而民是老百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在上位者不知道你,你並不生氣,不也很有君子的氣度嗎? 愛新覺羅 毓鋆 ( 1906 年 10 月 27 日- 2011 年 3 月 20 日),名金成,號安仁居士,生於中國 北京 , 清朝宗室 後裔, 正紅旗 人,台灣著名 儒家 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而不名。據他的門人南亞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白培霖說,毓老曾經開班講授論語五百多次,他對於學而篇的解說與一般註解大不相同 。 (1) 學...

蘇軾的斜槓人生

前兩天 , 無意間看到了奧美創意總監龔大中在成功大學畢業典禮上以 「 斜槓人生 」 為題發表演說 , 他提到在歐洲的年輕人之間 , 從八九年前開始 , 流行 PK 「斜槓人生」 , 看 看誰的人生更為多采多姿。換句話說,歐洲的年輕人不希望自己這一輩子一直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經歷豐富的色彩人生。他以自己為例,他是創意總監 / 詞曲創作人 / 導 演 / 跑者 (runner)/ 吉他手 / 作家 / 教師 / 講故事的人 …. , 其實,追求「斜槓人生」的先決條件是生活溫飽無虞。所以這建議對於眼下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有點陳義過高。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如何保住一 份飯碗,就已經讓人傷透腦筋,哪有那份心情講甚麼「斜槓人生」? 作為蘇軾粉絲的我 , 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過心頭 : 如果以「斜槓人生」這個角度來看蘇軾 , 他的斜槓人生可以寫出一長串 : 天才學生 / 官員 / 詩人 / 詞人 / 畫家 / 美食家 / 文學家 / 書法家 … 。   蘇軾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然而蘇軾一生 (1037-1101) 仕途坎坷, 36 歲被調為杭州通判; 39 歲,調往密州(山東); 42 歲,改知徐州; 44 歲,調湖州 ( 今浙江省吳興縣 ) ; 45 歲,貶黃州團練副使; 49 歲,改授汝州 ( 今 河南省汝南縣 ) 團練副使; 50 歲,改任登州 ( 今山東省蓬萊縣 ) 知州,接著又改任起居舍人。 54 歲的蘇軾自請外放杭州擔任太守。 56 歲,知潁州 ( 今安徽省阜陽縣 ) 。 57 歲,蘇軾由潁州調知揚州; 59 歲,貶知英州 ( 今廣東省 ) ,正在途中,再貶惠州。 61 歲,謫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綜觀蘇軾的一生,從早年科考得意,到後來的一連串的被貶,而且被貶的次數 ( 九次 ) 與被貶的地點偏遠 ( 儋州 ) 都是創下宋朝的紀錄。如果靜下心來想想,蘇軾之所以仕途坎坷,其實肇因於他的鋒芒外露,誠如他的自評文:「吾文如萬...

讀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有感

劉禹錫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擅長作詩。據說唐穆宗長慶四年有一天,他和元稹、韋楚客在白居易家餐敘,席間談到南朝的興廢,大家都有感慨, 白居易說 :” 古者言之不足,故嗟歎之;磋歎之不足,則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時夢得 方在郎署 ,元公已在翰林。劉騁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臣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 ( ㄘㄨㄣˇ ) ,一筆而成。 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名叫(西塞山懷古),詩是這樣寫的: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白居易看了,讚嘆說:「我們四個人去探訪驪龍,你先得到珠子,所剩下的鱗爪,沒有什麼用了!」於是他們三人便不再作了。 ……………………………… 詩的意思是說:王濬的戰艦從四川的成都出發東下,金陵城(今南京,東吳京城)中的帝王氣象便頓時黯淡無光的消失了。 東吳用來防禦晉艦的八千尺長的鎖鍊,也被燒毀沉在江底,吳主孫皓臣服,石頭城(今南京市)上豎起了一片降旗。 人世間不斷地在變化。往事回憶起來,徒然使人感傷。現在這座西塞山的形勢依然和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從今以後,天下統一,四海已為一家, 只有當年戰爭的營壘,在秋天的蘆葦堆中冷落地留存著,供人憑弔。 這首詩最為讓我感興趣的是詩中所提到的 「樓船」,據說可以載二千人。我很懷疑到底是如何讓船行動的,如果是人力,可能要養很多專門划船的奴隸吧。 另外有人說 ,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 824 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這樣的場景遠不如在白居易家閒聊賽詩生動多了 。

讀書的至高境界

偶然在網路上見到有一位讀者閱讀唐代詩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發表以下感想 : 古詩是難學,譬如大山,橫亙眼前。但是如果細心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在山腰間,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曲徑通幽處,就是我們登上山頂的路,沿著它走下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盡賞古詩學習的美麗與意味。那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曲徑走下去,去探尋那「山光」、「鳥性」、「潭影」、「人心」。       曲徑之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反復朗讀,讀出真意,讀出韻味。       曲徑之二:知。知道古詩表面的意思 ,如果不是「讀書不求甚解」,就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曲徑之三:懂。「衣帶漸寬終不悔 , 為伊消得人憔悴。」古詩的理解不在逐字逐句的翻譯上下功夫,但是對內文基本意思的理解是必須要懂的。懂大意有兩條途徑:反復吟誦與強化記憶。 曲徑之四:評。「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為時代的關系,我們對古詩中傳承下來的思想要抱著批判與繼承的態度。      山路彎彎,曲徑通幽,經過 讀、知、懂、評 這四道曲徑,把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學習古詩帶來的樂趣,與古人的思想交流,視接千里,思通千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路走來,快樂無限,這就是學習古詩帶來的極大樂趣。 其實 , 我個人的淺見認為如果將其中 「古詩」二字用「讀書」二字來取代似乎也說得通。讀書經過「讀、知、懂、評」等步驟後, 如果能 「學以致用」,其不妙哉?宋代大...

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借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裏還會有什 ? 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原則、沒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 ? 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 ? 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 ? 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任何理由。   ...

勿把數學當敵人

有很多人一看到數學就感覺彆扭,或總是覺得數學太難學了。這是因為他們人為設定了心理阻礙嗎?還是因為他們沒有做足夠多的練習題?他們真的花了時間去瞭解數學到底是何方神聖嗎?答案是:沒有多少人真正花了時間去瞭解數學或多加練習,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喜歡數學。讓我們在此討論一下所謂的「數學的口味」。 我們每人都有一定的口味或愛好,是不是?比如音樂,許多人在其人生大部分時間裡聽過一種或幾種類型的音樂,所以他們平時就只會聽這些音樂,並向他人推薦。然而,如果你不喜歡某類音樂,但有人偏偏老是演奏這類音樂,結果你就會更加討厭這類音樂了。人們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點上都可能引發出對數學的喜好。在數學面前人人平等,在許多事情上你都不需要培訓或下苦功,就可以把數學免費拿來試用一番。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會讓數學變得有趣,從而不再是你的敵人? 數學在營運着整個世界。你在電腦裡看到的是 1 和 0 組成的數學,還有建築物、汽車、電話、計算器、街道、房屋等等都含有數學。不管你信不信,你一週七天,每天 24 小時都會看到數學,而我們顯然不應該害怕我們每天都看到的東西。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與數學相關的真實的問題和細節。當一座橋有兩面像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你如何算出橋上斜拉鋼纜的長度?這就必須使用畢達哥拉斯定理。計算平均速度、距離、長度、面積、周長、重量、體積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說,光對數學感覺良好還不夠,還要成為數學高手。實際上,數學就是一種工具! 從大處來說,數學使我們的生活更輕鬆、更高效。數學公式走進了 Excel 應用程式,電腦帶來了自動化,並能計算藥物劑量和混合物等等,數學正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多的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要想了解更多的東西,就必須更熟悉數學。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呢?數學這一門的特點在於,要想了解它,只需多多練習而已。數學不是你的敵人,它是一個能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好的一個工具。你應該通過更多的練習來把數學當成一種愛好。以下五點可以讓你達成這一目標︰ 1 )對學習數學要保持開放的頭腦。 頭一次沒弄懂並不意味著失敗,不要放棄,持續的練習最終會導致優異的結果。 2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 在你每天看到或所做的事中找出涉及到數學的東西,然後想想數學會如何影響到結果。這類思考會有助於良好的理解力。 3 )了解與數學及科技和工程有關的職業。 ...

美國AA協會的故事

  為財務問題所困的消極應對方法之一就是借酒消愁 ,然而 日子久了 ,卻 不知不覺就成為酒鬼而無法自拔 。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 (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 , 1892 - 1971 )筆下的一個酒鬼的禱告 :「 神啊,請賜予我平和心態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智慧去看清事情是否可以被改變。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個 「 我 」 :一個不完美的 「 我 」,一個完美的「我」 ;前者是真實的;而後者卻是虛幻的。追求虛幻的「我」,就像抓著自己的頭髮上天,會將人分裂,會把心撕碎。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軟弱 、 不完美。人有能力,但不是無所不能。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Carl Gustav Jung , 1875 - 1961 )曾經說過 :「 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神創造了人,而人卻想當神。 」   美國匿名戒酒會,或稱戒酒無名會( Alcoholics Anonymous, AA )的聚會就是讓酒徒們聚在一起,講自己的故事,聽別人的故事。 AA 協會的三個重要的概念: 1 、我們都是酒癮患者,我們不能處理我們自己的生活。 2 、可能沒有任何人為的力量能解脫我們酒精中毒之苦。 3 、神能夠而且願意解脫我們,只要我們誠心尋覓祂。    AA 協會最經典的兩段臺詞是: 「 我叫 XX ,我是一個酒鬼,我不完美,我承認自己對酒精毫無辦法,我無法戒酒,我很無能很無助,我需要幫助。 」 「 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不過沒關係,真的沒關係。 」   難以想像,美國 AA 協會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解決了人們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個方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因為它通過 「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放棄了頭腦中那個虛幻的自我 」 ,從而讓心靈變得完整。承認不完美,我們就能找回真實的我,這個真實的我雖不完美,但卻完整。所謂靈性的覺醒,所謂開悟,其本質,就是找到了這個真實而完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