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意在言外的宋詩 宋朝無論是疆域或國勢都無法與唐朝相提並論,尤其是南渡之後,更是如此。唐時那些北方人,往往無酒不歡,唐詩的氣勢雄壯威武,而宋朝人就沒有這種氣魄。因此,詩流傳到宋的時候,似乎已經走到末路。然而,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方人心思細膩,詩人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全部會融入進作品中,從而也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更加的獨特,也更加的優美,所以比起唐詩來,也就多了那麼一層深刻的哲理。所以,詩評家有「唐詩重意,宋詩尚理。」的結論。 西方的新文學理論主張當作者完成其作品之後,就如同「死亡」。讀者在閱讀該作品時「作者或許無此意,但是讀者未嘗不可做此想。」中國歷代的詩詞,有許多首都有「同一首詩在不同的人心裡也許有不同的解釋。」宋儒朱熹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問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多首詩詞讀起來都有一詩多義的樂趣。例如 《吳山高》 行盡吳山過越山,白雲猶是幾重關。 若尋汗漫相期處,更在孤鴻滅沒間。 一種解讀的方式是將該首詩當成游山行旅無窮無盡,難窥真容的心得或感受,「非常努力的爬過吳山和越山,卻發現白雲仍然像關卡一般,落在前方。如果想要到達與汗漫相約相遇的地方,更是在遙遠看不到的遠方。」另一種解讀是將該首詩視為將個人探究真理的經歷與樂趣,以詩的形式與人含蓄分享:說自己博觀约取,轉益多師,更是勉励自己要戒驕戒躁,锲而不舍,直至参透世间奥妙。 朱熹也曾用美好的詩來將心中感悟加以描繪,其中流傳最深遠的是《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照字面來解讀,這是一首游春詩:「某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到泗水的海濱遊玩,一眼望不盡的風光非常清新;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然而有人說這首詩是哲理詩,因為泗水當時為金人所占領,朱熹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朱熹從孔孟之書中,尋覓到了美不勝收的風物,可以以一「新」字形容其不盡欣喜。這「萬紫千紅」豐富多彩,都是春風吹拂所致啊,而這聖人之道便是春風,催發生機、點染人間。所以,一旦領會掌握此等大道,則心中豁然開朗,新意無窮。 朱熹還有《觀書有感》...

為學之道四字訣:學思體悟

所謂「學思體悟」就是學習、思索、體認、領悟等四個歷程。「學」的基本意思就是研習、模仿,這個階段式硬生生的死記背誦,如同「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思」的基本意思就是思考、推敲,這階段是在消化先前牢記的內容,將許多零碎的知識連串起來,將新知識與原本已經知道的相關知識整合為一體,也就是融會貫通的工作。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看能否舉出一些實例;第三,「體」的基本意思就是體察、認識,將原本外來的知識融會貫通,思維如同行雲流水,深藏於腦海中;而「悟」的基本意思就是明白、理解。也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能夠透過體會,將深藏於腦海中的東西更深一層的改進和創新,這就是悟。孟子與荀子,同樣子是孔子的再傳學生,他們都是達到悟的階段的儒家的大師;然後才能對於孔子的學說釋疑補缺」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人性倒底是本善呢?還是本惡呢?孟子與荀子誰對呢?人性就是人性,各人不同;要從善或惡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只是主觀的立場而已。無論孟子比較對或荀子有道理,套句莎翁《羅密歐與茱莉葉》的名句說:「無論如何稱謂它,玫瑰依然芬芳迷人」,或許是一位比較智慧的立場。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沒有深刻理解書本所說內容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惘;只學習而不思考,他會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即使學得再好也不會懂得如何運用所學,來應付當前的狀況和問題,且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見;反之,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切實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老夫子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收效甚微。 「學而不思則罔」意指人們如果只學習或讀書,固然可以神交他人,吸收許多見聞和見解,擴展眼界。但是如果不懂思考,則如同「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不能深刻理解當中的意思,令人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意指如果只憑空想而不實踐學習,則可能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或疑惑,沒有經過查書找解答的步驟,同樣一無所得。罔是迷惘困惑,殆是危疑不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則容易迷惘困惑;反之,只思考而不學習,則終究是沙上建塔,基礎不穩;令人信心不足,危疑不定。只思考而不學習,想法容易流於空乏,甚...

我消滅你 與你無關

我消滅你 與你無關 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現階段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對手而是一個過路人。最近,照相機大廠尼康(Nikon)退出中國,裁員兩千人!很多人以為尼康是被同行打敗,沒想到居然是毫無相關的行業。尼康直接宣佈破產的真相:受智能手機普及的影響! 有一部很牛的科幻小說,名字叫做《三體》。裡面有句話,叫做:「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句話真夠囂張跋扈,但卻充滿大智慧,說明了大趨勢,揭示了整個人類世界前進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比如,今年康師傅和統一方便麵的銷量急劇下滑,不過它們的對手是Food panda、Eat Uber、餓了麼…等外賣。 又如,共享單車,一塊錢,隨便騎,騎到任何地方,停下,鎖車就走,不用管。這個東西一出來,黑車司機哭了。賣單車的店鋪、修自行車的小攤子,生意都一落千丈,關門是遲早的事情。 怎麼樣,大趨勢是很殘酷的,它殺人是不眨眼,也不會流血的,根本不見紅。說聲對不起?不好意思,不關我的事,我根本沒關注到你,只是一個不小心,讓你倒霉了。 這就叫:我消滅你,但與你無關。 在這個跨界打劫、飛速變化的時代,你永遠也無法想像下個競爭對手,你也很難猜到新興的什麼行業就打敗了傳統的什麼行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個足夠開闊的視野,每當有新鮮事物發生、新興行業的興起的時候,多去發散思考一下,說不定想到的某些點,就串聯成線,就可以比別人早一點看到未來,早一點抓住機遇呢。 你不自我革新,不自我變革,就只能等待別人來革你的命!既然「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同樣「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是今天的狀況!在今天這個時代,任何生意三個月一次更新,一年一次汰換,換個視角,重新看待你的對手。 走在街上,看川流不息的人群,小偷哭了!無現金的生活,讓他無從下手,現在幾乎人人都不帶現金出門,一切都靠手機支付,連買菜都不用現金!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職業——小偷,就這麼被毀了。而且現在連手機也很難偷了,因為走路吃飯都在看!時刻不離手!新模式創造新生活!再不接受新事物,只能被淘汰出局!幹掉小偷的不是警察,是微信和支付寶! 三十年前,洗衣機一上市,有人說衣服洗不乾淨,猶豫了十年,結果比別人多用手洗了十年。十五年前太陽能上市,有人說騙人的,不好用,用不慣,結果多花了十年電費。十年前樓房開盤上市,有人說房價會跌,結果房價翻了10倍。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猶豫給不了你任何的好處。...

看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出自北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全詩為:“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這裡張司業指的是唐代詩人張籍。有一次,宋代詩人錢公輔送了一套張籍的詩集給王安石,王安石拜讀後,越讀越有興致,於是作這首詩,發出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感慨。 張籍是中唐詩壇上一位著名詩人,其詩多用口語,風格通俗明快,可細品之下便覺“奇崛”,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其所作《秋思》為例,詩中寫道: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寫到之處,於是打開信封再次檢查,將游子的思鄉之情展露無遺。這種淡而有味的寫作風格,是很多詩人著力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如元好問評陶淵明詩的語言風格時曾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王安石對張籍的詩深有感觸,他在寫作《泊船瓜洲》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一個“綠”字是改了又改,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斟酌推敲了許久,最終才選定了“綠”字。南宋詩論家葛立方曾經說:“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綺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從“豪華”到“真淳”,從“綺麗”到“平淡”,可能是一條漫長的路,不走完這條路,是很難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 《題張司業詩》這首詩所說明的道理,不僅適用於詩詞創作。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繪畫、戲曲、武術等,都是平凡中包含著不凡、容易中暗藏著艱辛。以書法為例,提筆寫字看似簡單,但筆鋒進出的位置、落筆的角度、用力的深淺等,其中都是功夫。這樣的創作看似尋常,實際是反復錘煉的結果。例如唐書法家懷素(725-785),自幼聰明好學,因為買不起紙張,就用一塊木板,塗上白漆,然後書寫其上,但是漆板光滑,不易著墨,令他十分苦惱。後來他靈機一動,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上,種了一萬多棵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就摘下芭葉,放在桌子上沒日沒夜的寫字,老芭蕉葉用光了,小葉子捨不得摘,乾脆帶了筆墨直接在鮮葉上寫,不顧太陽的炙烤煎熬,堅持不懈地練字。一遍又一遍地寫,從未間斷。他的書法被稱為「狂草」,圓勁而有力,有奔放流暢之勢,一氣呵成,深深影響著後來人。懷素的成就正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最佳例證。另外,我們還能看到或者聽到那麼多書法故事:譬如張芝練字不擇紙筆,有時直接拿著抹布蘸水在石上寫;王羲之練字用壞的毛筆,堆...

從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草談起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代詩人白居易聲名鵲起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現少年白居易對於野草有敏銳的觀察力,詩中總結了野草的特性: (1) 野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野草蔓延在古道和荒城之上。 野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頑強,秋季燒荒的大火燒不完它。等到來年大地上吹來暖和的春風,從已燒焦的草根下又會長出旺盛的新草。詩中一句寫枯,一句賦榮,以極大的熱情讚美了古原草頑強的再生能力,野火雖然可以使秋草枯身化為灰燼,但它的地下根基卻完好無損,待來年春風吹動,又生發出一片蔥綠。在烈火中毀滅,又在烈火中再生,這就是野草的性格。 實際上深受野草之苦的是晉代的陶淵明,他在《歸園田居》(其三)中說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南山種豆,他畢竟不是世代耕種的農人,而是「少學琴書」的士人出身,當然缺乏躬耕經驗,忽視了野草的生命力頑強的特性,不懂得除草的重要性,以致「草盛豆苗稀」。 唐代韋應物的詩《種瓜》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韋應物學種瓜,結果卻是:「園圃多荒蕪。衆草同雨露,新苗獨翳如。」凸顯了種植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容易。結論是「種瓜信非吾儕事,且讀古人書。」 率性方鹵莽,理生尤自疏。 今年學種瓜,園圃多荒蕪。 衆草同雨露,新苗獨翳如。 直以春窘迫,過時不得鋤。 田家笑枉費,日夕轉空虛。 信非吾儕事,且讀古人書。 台灣詩人陳坤崙有一首新詩《無言的小草》,十分有趣。             《無言的小草》 祇要你看不慣, 你就拿著鋤頭把我除去, 像犯了大罪一樣用火把我燒成灰。 祇要你疲倦了, 你就躺在我的上面, 讓我獨自嚐嚐被欺侮的滋味。 祇要你閒著無聊, 你就把我柔嫩的根莖拔掉, 像撕破一張紙那麼容易, 把我的生命結束。 不管你待我如何,我祇有忍耐, 因為我祇是小小的草,我也一直等待, 有一天要吃你的脂肪,然後將你掩蓋。 整首讀下來不禁覺得,人最好還是不要把對方吃夠夠,否則遲早有一天,會被別人狠狠地修理,無論是明是暗、是否牽涉暴力,就像祖先說的,「囂掰無落魄的久」。 偶然讀到美國詩人桑德堡 (Carl Sandburg, 1878-1967) 寫於191...

相信你自己

常聽人家說:「相信你自己,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那麼你要別人如何相信你?」這話雖然不錯,但是相信自己真得很何容易嗎?如果這麼簡單,世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缺乏自信的人了。一般來說,缺乏自信可歸納出如下幾個原因: (1)恐懼 人們內在的恐懼感往往來自於未知,「我不知道我付出時間後會不會成功」、「我不知道我的努力會不會得到回報」、「我不知道我休學創業好不好」、「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能力做到」。然而在還沒付出努力之前,這些害怕都是多餘的,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答案。其實這份恐懼大半都是自己想像出來,而克服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面對它。 (2)挫折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敗,但是當一個人接二連三不斷受挫時,自然會開始懷疑自己,自信、意志慢慢被消磨,令人感到困惑、茫然,甚至迷失方向。古人教導我們:「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態的調適很重要,積極的心態是度過這些挫折的動力。這裡所謂「度過」並不等於這些挫折已經不會再發生。事實上,挫折不斷發生,最大的用意不在於讓人失望,而是暗示我們需要改變、精進,這是成長的機會,是人生的轉捩點,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嘗試,才能找到突破點。 (3)缺乏充分的準備 所謂「自信」就是做最充分的準備。當一名選手上場比賽,他所展現的自信是來自於平常的刻苦訓練與充分練習,選手所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因為每個人的「敵人」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大概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就上場的運動家,還可以充滿自信的告訴其他人:「我一定會贏。」,因為如果有,那不叫自信而是自大。站在樹枝上的小鳥從來都不害怕樹枝會斷裂,不是因為牠對樹枝的信任,而是因為小鳥對自己翅膀的信任。 我們可能會常聽到一名傑出的選手充滿自信的說:「我將全力以赴」,而不是「我會拿冠軍」,因為這背後的邏輯顯示出,一個人的自信來自於充分的準備而不只是想贏的信念。任何人如果平時沒有付出努力,那麼缺乏自信是最自然不過的,這顯示出他的準備不足。因此,無論我們的目標為何,平時付出努力,然後全力以赴就對了! 如果當他人在學習的時候你在睡覺;當人家在規劃人生的時候,你在把妹喝酒,當別人在付出努力的時候你在怨天尤人,當別人勇敢面對逆境時,你在為自己找藉口,然後說:「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做得到」,那麼這樣的人生不是自卑就是自大。積極的心態讓人能夠面對挑戰與未知,並且從挫折中看到機會,從逆境中成長。 總而言之,在迷惘時...

太極圖的含義

太極圖的含義 關於太極圖,「易」為日月;「易」為陰陽。「易」之圖變由「無極」而「太極」,是由一個無極圓圈內裝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陰陽機理的太極圖案。就是: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天地陰陽,古今萬物,始終生死之理,太極圖盡之。」換句話說,「太極圖」就是在無極圖的基礎上,溶以日月、陰陽,用符號代「易」演化而來的。 古代的「日月」二字,與現代字稍有區別,古文日字為O裡裝進一個點,月字也是一個象形為中間加一個豎點,日月裝進一個(無極)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個「S」形。圓(無極) 裡的「日月」一邊一半,日月中間又各有一點,以黑白一分,就變成了看上去似如兩條「魚」形了。兩部分各有一點,稱之為黑白魚眼,分別代表太極中的陽和陰。 太極圖形代表了整個宇宙的基本現象,而這個現象的意涵是由一個「正反相對的作用」永無止息的呈現一種至純、至和諧的自然發展狀態。這裡所謂「宇宙發展的正反相對作用」就是以陰陽的黑白圖案來代表。太極圖通常為一圓形,中內包相互倒置的黑白圖案。這個一黑一白上下倒置對立的圖案就是陰陽的圖形代表。 在宇宙中,或我們生活當中,凡是一切對立相反的事物都可用具體的陰陽圖形作代表,例如男女、明暗、高低、上下、是非、美醜、愚智、輕重、緩急、長幼、尊卑、親疏、貴賤、遠近、大小等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互為依存。陰陽此消彼長互相轉化的,陽極則轉陰,陰極則轉陽,如此陰陽不停地旋轉互化永無停息。以福禍為例,「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或如《老子.五十八章》的說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陰中有陽」的意思是,無論在黑暗之中,在問題之中,或在困擾之中,隨時都可看到光明存在;相反的,「陽中有陰」是指在光明中看到黑暗,也就是要我們隨時能居安思危。人生處境大略相同,不同的是你有無能力、用何種角度、用何種態度來因應。有一首禪詩:  手持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淨 退後原來是向前 同樣是低頭插秧,一般的農夫插秧僅是插秧為工作,而禪師插秧卻能看見水中天,插出一片天地,兩者的境界顯然不同。  陰和陽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彼此又互為一體,可互相轉化,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詩句「退後原來是向前」。若依太極的道理來看,再怎麼真的東西也一樣是假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