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生十二問

人生十二問
  
  一、最困難的事。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難,認識自己的不足更難。
  
  二、貴重的財物。
  
  畢阿斯出生于古希臘普里埃耶城。一次,當普里埃耶城遭到圍攻,居民們紛紛帶上自己最貴重的財物四散奔逃時,只有畢阿斯一個人兩手空空。居民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離開,他回答說:“因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
  
畢阿斯(Bias,前6世紀)

畢阿斯(前6世紀):古希臘律師、辯論家、哲學家,普里埃耶人,“古希臘七賢”之一。他是一個能言善辯、仗義執言、又機智過人的人,經常為受欺壓的窮人打抱不平,從不為為富不仁者說話,因此名聲很好。

關於畢阿斯的機智,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年,鄰國攻打弱小的普里埃耶,眼看普里埃耶人就要招架不住而投降了。畢阿斯突發妙想,把幾隻身上掛滿裝備的騾子轟出城,騾子就走到了敵軍軍營裡。敵人看到普里埃耶連騾子都武裝起來了,以為普里埃耶人要抵抗到底,大驚,決定和談。畢阿斯又讓人們把沙土堆成幾堆,上面蓋上一層糧食。敵軍代表進城後看到這些沙堆,以為普里埃耶糧草充沛,更為害怕,草草議和後就撤退了。

畢阿斯在哲學方面認為,人力的增長是自然的,但用語言來捍衛國家利益則是靈魂和理性的天賦。畢阿斯承認神的存在,主張把人的好行為歸於上帝。 他還說過:“掙錢的工作最使人快樂。”他認為只有人們富裕了,才能更好的幫助人。

畢阿斯死前正在參加一場重要的、維護自己聲譽的辯論會。過於衰老的他在聽到法院裁決自己勝利後,長歎一聲,靠在自己孫子的肩上永遠地睡著了。普里埃耶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三、快樂的工作。
  
  有人問畢阿斯:“什麼樣的工作最能讓人快樂?”畢阿斯回答:“掙錢的工作。”這是一句大實話,能夠掙到更多的錢,才能更好地生活。
  
  四、安全的船。
  
  有人問古希臘思想家阿那哈斯:“什麼樣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說:“那些離開了大海的船。”不走路,才不會摔倒;不航行,才沒有危險。但船離開了大海,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五、永恆的道德。
  
  有人問雅典的執政官梭倫:“為什麼作惡的人往往富裕,而善良的人卻往往貧窮?”梭倫回答:“我們不願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恆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道德是永恆的,財富是暫時的。靠作惡致富的人,內心肯定會非常空虛,而且富裕也絕不會長久。
  
  六、理想的家。
  
  有人問古希臘的庇塔烏斯:“最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庇塔烏斯回答:“既沒有什麼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這個回答很理智,也很聰明。奢侈品是給別人看的,必需品是給自己用的,打腫臉充胖子的人,永遠也成不了“胖子”。
  
  七、健康的意義。
  
  有人問赫拉克利特身體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無法表露,文化就無法施展,力量就無法戰鬥,知識就無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樂,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八、流動的河流。
  
  有人問赫拉克利特:“過去的事情能否更改?”赫拉克利特回答:“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流水會變,落花會變,時間會變。環境會變,什麼都會變,什麼都不能重複。
  
  九、不同的城市。
  
  有人問柏拉圖:“一個貧窮的國家為什麼也有富人?”柏拉圖回答:“如果你把一個國家當做一個純粹的國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兩座城市:即富人的城市和窮人的城市。”城市是富人的城市,也是窮人的城市。而且無論什麼時候,窮人都會多於富人。所以城市的領導者在作決策的時候,一定要首先想到窮人。
  
  十、活著的意義。
  
  一個滿臉愁苦的病人問安提豐:“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安提豐說:“我至今也沒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著就是為了追求,為了探討,為了知道自己還不知道的事情。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安提豐(antiphon,約公元前430) - 概述
  安提豐(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
  安提豐出生於法姆努,幼年時研習演講術,長大後周游列國遍訪名師,他是聞名雅典的演說家,他流傳下來的除了有十餘篇演說詞,還有三部悲劇作品。
  安提豐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一位古希臘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是柏拉圖的同母兄弟。關於他的身平事迹,史書記述不多,而且頗多有爭議。《釋夢》《論和諧》《論政治家》和《論真理》但留傳至今只有《論真理》的殘篇兩段。
安提豐 - 哲學貢獻
  公元前 480-403 古希臘早期十大最偉大的演說家(Attic orators)之一
  安提豐是詭辯家和同一時期的蘇格拉底經常爭論,他活躍在雅典的政治事務中,寡頭政治的擁護者
  安提豐認為自然法就是平等,「根據自然,我們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並且無論是蠻族人,還是希臘人,都是如此。」
  晚期智者派的重要代表安提豐在兩個方面使用「自然」這個概念。一是在他所謂「真理」或「實在」的意義上使用,其明確的目的是為了質疑城邦制定法,他把城邦制定法與意見和習慣等同起來;二是在人人都享有共同「本性」的意義上使用「自然」概念,目的在於推翻流行的對於希臘人與野蠻人的區分,這對後來的斯多亞「自然法」思想的成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要打破公民與奴隸的區分,他們對城邦失去了信心,提出了一個沒有民族界限、或者沒有歷史和地域界限的理想的世界國家學說,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的法律世界,它只能是理性的,因而也是人們必須要普遍遵循的自然法則,或者叫上帝的法律,其實質在於人的「自然」即「理性」。安提豐認為,在人可以推斷的範圍內,人類的自然法則是求生而避死,追求安全而舒適的生命實現方式。這無疑是柏拉圖所批判的自然主義立場,與後來的霍布斯有相近的一面,但霍布斯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論證的恰恰是法律對於生命安全實現的價值和意義,可安提豐在他對法律本性(意見和習慣)判斷的基礎上,通過其自然主義的立場恰恰要表達的是強制性的法律違背了生命的自然法則。他認為人類法律所確立的行為規範是與每個人都必然要追求的生與舒適的自然法則是抵觸的。因為法律所建立的規範是偶然的,是建立在契約和慣例的基礎之上的,是純粹意見的產物,而不是真理的體現。安提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依據正義(正義就是力量)徹底推翻或拋棄法律,但他提出了只要一個人能夠不被察覺地規避法律,規避法律的行為就沒有什麼不好,因為法律所施加的懲罰只不過是人們的意見的規定,總體上看法律是因其違背自然,因而也就違背了正義的標準,而是錯誤的,遵守法律因而也是錯誤的。安提豐是現實主義的,他希望探索人類事務中的真理,他要關注的是人們在現實的景況下,受制於自己的身體結構而實際是什麼,而不是他們應該是什麼,心靈的問題被放置一邊了。後來的霍布斯又與此遙相呼應。
  最早在西方顯現出「客觀法」的是自然法的觀念和對自然法與制定法的劃分上。所謂自然法,就是認為在制定法之外還客觀存在且自然存在著一種更根本、更真實的法。相對於制定法,這種自然法是法的本源或者本體,制定法是它的派生物。
  古希臘早期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流露出自然法的觀點:「人類的一切法律都因那唯一的神的法律而存。神的法律從心所欲地支配一切,超過一切。」
  在他之後明確提出自然法的概念並且把法律劃分為自然法和制定法(人定法)的是安提豐。安提豐認為:「法律的規定是外鑠的,而自然的規則是不可避免的(天賦的);法律的規則是依契約制定的,而非由自然產生的,而自然的規則恰好相反。」 在此安提豐已經劃分了契約法和自然法,並論述了兩者的關係。

安提豐 - 數學貢獻
  詭辯學派的安提豐(antiphon,約公元前430)在解決「化圓為方」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種頗有價值的方法,後人叫「窮竭法」,是極限理論的萌芽。安提豐的方法是:先作一圓內接正方形,將邊數加倍,得內接8邊形;再加倍,得16邊形。如此作下去,最後正多邊形窮竭了圓,總可以作出與正多邊形等積的正方形,故圓可化為方。
  顯然,圓化方的結論是錯誤的,但它向人們展示了「曲」與「直」的辯證關係和一種求圓面積的近似方法,啟發了人們後來以「直」代「曲」解決問題。如阿基米德割圓術正是這種思想的具體化。

安提豐 - 名人逸事
法律可疑。後生可畏。
  少年時代,安提豐曾與雅典執政官伯里克利進行過一場關於法律的辯論。
  安提豐問:什麼是法律?
  伯里克利回答說:人民在一起討論,決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並且書寫下來就是法律,法律代表多數人的意志。
  安提豐問:如果少數人強迫多數人服從,算不演算法律?
  伯里克利回答說:凡少數人迫使占多數的人做違反自己意志的事情,就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聽到這裡,於是安提豐大聲說:雅典絕大部分居民是奴隸和外邦人,這些人從來無權參加人民大會,從來不得過問雅典的法律。因此雅典的法律是違背多數人意志的,這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安提豐的能言善辯讓執政官伯里克利大為震驚,同時也使得安提豐一舉成名。
談話的價值
  安提豐與人談話時收取酬金,遭到蘇格拉底的詰難,安提豐對蘇格拉底說:"你不向與你交往的人索取報酬,你是正義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錢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談話有價值,那一定會要求別人付以適當的代價。"
  同樣的智慧,比較起來,蘇格拉底注重倫理,安提豐更重生存。
活著的意義
  一個滿臉愁苦的病人問安提豐: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安提豐說:"我至今也沒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安提豐的回答讓對方禁不住笑了起來。
  活著就是活著,何必追尋意義。
律師的鼻祖
  公元前五世紀,即梭倫改革時期,一個名叫安提豐Antiphon的雅典人,由於某種政治原因被驅除出鏡。他只好到克林斯自謀生路。一開始他在那裡開辦了一種叫「心理安慰」的業務。他聲稱,他可以用言詞的力量,疏導甚至消除人們心中的痛苦。幾年以後,他又動腦筋找新的謀生手段。當時正值古希臘民主制時期。這時,希臘的法庭在審判之時,不允許有人代理訴訟或辯護。不管原告還是被告,每人都必須親自為自己辯護。所以,誰要是口才欠佳,只好自認倒霉。而決定有罪無罪的陪審團往往是由非專業的普通民眾組成。儘管他們自認為有能力對各種事物上的糾紛有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實際上,他們的決定往往受到糾紛雙方的雄辯演說的直接影響,而不是依據事實證據。結果常常是狡猾者善辯者無罪,無知者,口拙者受罰。眾多普通平民有苦無處訴,有冤無出申。安提豐看到了這一點,突發奇想,為這些平民或不善言詞的收害者寫法庭辯護詞,以此為謀生手段。他的這項業務一開張,便顧客盈門。不久,他便以「辭章廚師」享譽全希臘半島。當時的農民大半不能識文斷字。所以,安提豐除了為他們寫訴狀、辯護詞之外,還得教他們背誦寫好的文章,這實際上是教人講話、演說的技巧,這就是修辭學課程的開端:他教人們何處停頓,何處連讀,何處升調,何處降調,何處聲大,何處聲小,何處加諷刺笑聲,何處用悲痛的聲音修飾。當然,這一項服務是另外收費的。這項業務使安提豐生活有了可靠的豐厚收入。於是,許多識文斷字的sophist(即知識分子)紛紛效仿,蔚然成風。這些人就被稱為logoropher,即寫邏輯斯者。次事形成氣候之後,在大家的請求下,法庭不得不允許這些「寫邏輯斯」的人以親友的身分直接出庭為當事人辯護。後來,由他人出庭代為辯護的事屢屢發生,而且越來越頻繁,以至最後城邦立法機構不得不修改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這種辯護形式。因為操此行業的人幾乎都是sophist,後來人們便用智者(sophist)專指那些靠說話、授人辭章為生的識文斷字者,他們是一批以提供知識服務來收取傭金的知識分子。此時,智者(sophist)這一稱呼也並無任何貶義。它只是說,這些人是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人,他們佔有know how,他們是出賣他們的know how為生的有智慧的人。

  十一、吃飯的區別。
  
  有人問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亞里斯多德回答:“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庸人享口福之樂,哲人享智慧之樂;庸人享物質之樂,哲人享精神之樂。
  
  十二、道歉的好處。
  
  有人問政治家塞涅卡:“道歉有什麼好處?”塞涅卡回答:“道歉既不傷害道歉者,也不傷害接受道歉的人。”道歉是一種美德,不僅能化解很多矛盾,而且會給自己及對方帶來輕鬆和快樂。
,,,,,,,,,,,,,,,,,,,,,,,,,,,,,,,,,,
Bias of Prien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ermaic pillar representing Bias of Priene, Vatican Museums
Bias (/ˈbəs/; Greek: Βίας ὁ Πριηνεύς; 6th century BCE) of Priene was a Greek sage. He was always reckoned among the Seven Sages of Greece. He was renowned for his goodness.
Life[edit]
Bias was born at Priene and was the son of Teutamus.[1] He is said to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or his skill as an advocate, and for his use of it in defence of the right.[2] In reference to which Demodicus of Alerius uttered the following saying – "If you are a judge, give a Prienian decision," and Hipponax said, "More powerful in pleading causes than Bias of Priene."[3]
He was always reckoned among the Seven Sages, and was mention­ed by Dicaearchus as one of the Four to whom alone that title was universally given — the remaining three being ThalesPittacus, and Solon.[4] Satyrus placed him at the head of the Seven Sages,[1] and even Heraclitus, who poured scorn on figures such as Hesiod and Pythagoras,[5] referred to Bias as "a man of more consideration than any."[6] One of the examples of his great goodness is the legend that says that Bias paid a ransom for some women who had been taken prisoner. After educating them as his own daughters, he sent them back to Messina, their homeland, and to their fathers.[1]
Bias is said to have died at a very advanced age while pleading a cause for his client. After he had finished speaking, he rested his head on his grandson. When the advocate on the opposite side had spoken, the judges decided in favor of Bias's client, by which time Bias had died.[2] The city gave him a magnificent funeral and inscribed on his tomb:[7]
Here Bias of Priene lies, whose name
Brought to his home and all Ionia fame.
Works[edit]
It is said that Bias wrote a poem of 2000 lines on Ionia and the way to make it prosperous.[7]
Sayings[edit]
Many sayings were attributed to him by Diogenes Laertius and by others:
·         "The naïve men are easily fooled."
·         "Most people are evil."
·         "All men are wicked."
·         "It is difficult to bear a change of fortune for the worse with magnanimity."
·         "Choose the course which you adopt with deliberation; but when you have adopted it, then persevere in it with firmness."
·         "Do not speak fast, for that shows folly."
·         "Love prudence."
·         "Speak of the Gods as they are."
·         "Do not praise an undeserving man because of his riches."
·         "Gain your point by persuasion, not by force."
·         "Cherish wisdom as a means of traveling from youth to old age, for it is more lasting than any other possession."
Vatican bust[edit]
In April, 1819, Schopenhauer wrote in his Reisebuch [Travel Diary]: "In the Vatican [Hall of Philosophers] there is the bust of Bias with the inscription of πλεἳστοι άνθρωπι κακοι [most men are bad]. Indeed this must have been his maxim."[8]
Notes[edit]
1.     Jump up to:a b c Diogenes Laertius, i. 82
2.     Jump up to:a b Diogenes Laertius, i. 84
3.     Jump up^ Diogenes Laertius, i. 84; Strabo xiv. 1. 12
4.     Jump up^ Diogenes Laertius, i. 41
5.     Jump up^ Diogenes Laertius, viii. 6, ix. 1
6.     Jump up^ Diogenes Laertius, i. 88
7.     Jump up to:a b Diogenes Laertius, i. 85
8.     Jump up^ Manuscript Remains, Volume 3, "Reisebuch," § 30
References[edit]

·         Arthur SchopenhauerManuscript Remains, Volume 3, Oxford: Berg Publishers, Ltd., 1989, ISBN 0-85496-540-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