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詞人張先的四個微故事

張先(990~1078)字子野,宋烏程(今浙江省吳興縣)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所以有人稱他張安陸,北宋詞人。於北宋詞壇開風氣之先,與柳永齊名。 天聖八年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他的詞作詞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中影響巨大,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張先的很多詞每個都像是在給讀者講「微故事」。這些故事很淺白易懂,沒有曲折情節和尖銳矛盾,只有幾個連續畫面,意有所指卻委婉含蓄。 先看第一個「微故事」:《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張先在嘉禾(嘉興)任判官,暮春時節,百花欲燃,官府同事相約賞春聚宴,他突然感到一種莫名惆悵,就託病留在家裡,一個人喝酒聽曲解悶。幾闕之後昏昏睡去,醒來惆悵未消。 照一下鏡,只見白髮漸多。往事一幕幕如夢一樣掠過,讓人忽忽不安。 遠處沙灘上鳥兒正在歡快棲息。一陣風來,月兒從雲縫中透出,花兒在月下翩躚起舞。 風漸緊,轉身回屋,拉上厚厚的窗簾, 暗想:風這樣吹,花兒應該都謝了,明早會是落紅滿徑。 這首詞清麗婉約,當時就震驚了文壇。詞中最好的句子是「雲破月來花弄影」,該句用擬人修辭,生動描繪了花的嫵媚,特別是「弄」字,寫出了花與月嬉戲玩鬧時的情態;手法上動靜結合,室外風起花亂和窗內靜謐相映,鏡頭感很強;結構上也為後文蓄勢,既然花這麼美,「落紅滿徑」的場景才更讓人嘆息,樂景哀情,倍增淒涼。這句話盤活了整首詞,使行文充滿了藝術張力,傷春惜時的主題更為突出。 再看第二個「微故事」:《歸朝歡》(聲轉轆轤聞露井) 聲轉轆轤聞露井,曉引銀瓶牽素綆。 西園人語夜來風,叢英飄墜紅成徑。 寶猊煙未冷,蓮台香蠟殘痕凝。 等身金,誰能得意,買此好光景。 粉落輕妝紅玉瑩,月枕橫釵雲墜領。 有情無物不雙棲,文禽只合常交頸。晝長歡豈定,爭如翻作春宵永。 日曈曨,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 早晨,一個美女慵懶地躺在床上,閒聽窗外井邊打水的聲音,也聽到有人講昨夜颳了一場風,現在西園落花滿地,連道路都被染成紅色。 閨房內香爐還未冷卻,殘蠟凝結在燭台。昨夜和心上人雙棲雙宿,女孩正享受著這美好的時光——重金(等身金)也難買到的好春光。 起身梳妝,鏡中人肌膚紅膩如玉。天漸亮,簾上竹篾捲起雨後的細細花影,像捲起一幅朦朧柔美的畫。 很顯然,這是描寫女孩子早晨起床的一個生活片段,頗似藝術寫真。最好的句子是「簾壓卷花影」。明明寫女孩滿足、喜悅心情,卻不直說,只寫花兒映入窗簾,以景作結,情景交融,言有盡而意無盡,有餘音裊裊的藝術效果。 第三個「微故事」發生在江邊:《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綠野連空)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 柳徑無人,墜風絮無影。 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 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彩絛朱索新整。 宿繡屏、畫船風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 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艷媚相併。 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暮春,天空一片蔚藍,芳草綠滿天涯,水天相映,美麗如畫。岸邊小路長滿柳樹,夕陽下柳絮輕揚,一片煙霧迷濛。女孩們在外遊玩,衫薄巾長,衣帶飄揚,步履細細,如凌微波,遠遠望去,恍若神仙。 她們進入畫船彈起琵琶,音樂聲如大珠小珠傾落玉盤。一曲暫歇,各飲美酒,酒紅人面,更勝桃花。 再輕抹慢挑,彈一曲《漢宮怨》。音樂如泣如訴,曲終一片寂靜,月無言,人亦無言,只有江水搖盪著寂寞憂傷。 這首詞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典。「如解凌波」來自曹植的《洛神賦》「凌波微步」,「玉盤大小亂珠迸」,「江空月靜」來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唯見江心秋月白」,「漢妃一曲」則是借用王昭君故事。 幾個典故指向很明確,《洛神賦》寫曹植求而不得,《琵琶行》寫白居易天涯淪落,《漢宮怨》寫王昭君空有美麗無人見,綜合起來就是作者自己對現狀不滿意,特別是「彈出今古幽思誰省」有點懷才不遇的傷感。 這三個「微故事」,來自張先的三首詞,每首詞都有一個「影」字,張先也因為這三首詞被稱為「張三影」。 據《古今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人曾對張子野說:「您的大作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這樣的佳句,人們因此給您起了個綽號,叫『張三中』」。 「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出自《行香子》。 舞雪歌雲,閒淡妝勾。藍溪水、深染輕裙。 酒香醺臉,粉色生春。 更巧談話,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無畔,凌波何處。月橋邊、青柳朱門。 斷鍾殘角,又送黃昏。 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張子野搖頭說:「這個綽號不好,為什麼不稱我為『張三影』?」見對方不解,張子野解釋說:「我的另一些詞作,如『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風絮無影』更好。」 最後的一個微故事:《菩薩蠻》 (牡丹含露真珠顆)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花若勝如奴,花還解語無? 牡丹花上的露水每顆看上去都像真珠,美人把窗廉撥開進門來,笑著問情郎:「花比我還美嗎?」情郎故意逗她說:「當然是花好。」「花如果比我好,花會懂得你的心思嗎?」 這首詞把男女之間的情愛說得細膩動人,雖然詞中連用四個花字,卻絲亳不覺得重複累贅。 後人極為欣賞這首詞,群相仿效,最傳神的要算是明代詩畫家唐寅的詩:「昨夜海棠初著雨,數朵輕盈嬌欲滴。佳人曉起出蘭房,採來對鏡比紅妝。問郎花好儂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見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 昨晚海棠剛被雨淋過,有幾朵花兒顯得輕盈嬌柔欲滴。美人一早起來走出閨房,採一朵鮮花來對鏡與自己相比。問情郎「花美還是我漂亮?」情郎逗她說她不如花窈窕。美人一聽就不高興了,「我才不相信死花會比活人好!」她將花揉碎拋擲在情郎的面前,請郎今夜伴花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