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統計學家和藝術家相提並論似乎有點不搭調,尤其與藝術怪傑畢卡索一同評論更不免要令人對於杜奇感到好奇,到底他是何方神聖,有多少能耐,足以與畢卡索並駕齊驅?
杜奇(John Tukey)在1915年誕生於麻薩諸塞州的紐貝德福(New Bedford),父母親很早就發覺他資賦優異,因此把他留在家裡自己教導,直到他進入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為止。他在布朗大學拿到化學學士與碩士學位,但是後來被抽象數學吸引,因此,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數學,並於1939年榮獲數學博士學位。一開始,他的研究領域是拓樸學(topology)。杜奇深入研究之後,提出杜奇引理(Tukey's lemma),成為他對這個領域的主要貢獻。
然而杜奇注定了無法一直留在抽象數學領域。普林斯敦大學數學系的威爾克斯(Samuel S. Wilks)教授一直勸誘學生和年輕的教授踏入數理統計界,杜奇也受到感召。得到博士學位後,杜奇留在數學系當講師,而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的1938年,他就發表了數理統計方面的第一篇論文。後來到了1944年,他發表的論文幾乎全屬數理統計領域的研究。
在二次大戰期間,杜奇加入火砲控制研究辦公室,研究槍砲瞄準、測距儀等與大砲有關的問題。於此時所接觸到統計上的實際問題,亦作為其往後的研究題目,
同時也讓他對實際問題的特質有了充分的體認。他常用精闢的格言來總結重要的經驗,其中以「對正確的問題有個近似的答案,勝過對錯的問題有精確的答案。」最為人們所熟知。
話說20世紀初,畫壇出現了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畢卡索,其作品風格千變萬化,總是引起大家的驚嘆。包括單彩作畫(如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古典主義形式,以及雕塑。畢卡索每次的風格蛻變,都對藝術界造成革命性的影響,其他人只能緊追在後打轉,探索他的作品。
杜奇的研究成就亦如同畢卡索一般的多釆多姿。例如,在1960年代,杜奇發現,就算不使用任何機率模型,還是可以將觀測數據的分配當作一個機率分配來檢驗。結果,他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也參加很多場討論會,最後還寫了幾本專書,談的就是他稱之為「探索性資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採用了一種十分原創的形式來發表;就是直接檢驗數據本身所展現的模式或型態。他還研究了極值對人們能否觀測到模式的影響力,而且為了調整這個假象,他更發展出一套繪圖工具來表示數據。杜奇提議將分配的中央區域繪成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再將極值畫成由盒子延伸出去的線段,他稱這些線段為「鬚」(whisker),這種圖稱為盒鬚圖(box-whisker plot),或盒形圖。
上述這些例子都只是杜奇的一部分成就。就像畢卡索,從立體主義到古典主義再到雕塑,杜奇在20世紀後半,悠遊於統計學的各個領域。從時間序列(time series)、線性模型,到費雪一些已被人遺忘的研究推廣,再進一步到穩健估計(robust estimation),及探索性資料分析。他出身於數學的深奧理論,而後開始思考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則研究一些沒有特定結構的資料分析。在他的研究所到之處,統計學的面貌會變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杜奇逝世於2000年夏天,享年86歲。
杜奇(John Tukey)在1915年誕生於麻薩諸塞州的紐貝德福(New Bedford),父母親很早就發覺他資賦優異,因此把他留在家裡自己教導,直到他進入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為止。他在布朗大學拿到化學學士與碩士學位,但是後來被抽象數學吸引,因此,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數學,並於1939年榮獲數學博士學位。一開始,他的研究領域是拓樸學(topology)。杜奇深入研究之後,提出杜奇引理(Tukey's lemma),成為他對這個領域的主要貢獻。
然而杜奇注定了無法一直留在抽象數學領域。普林斯敦大學數學系的威爾克斯(Samuel S. Wilks)教授一直勸誘學生和年輕的教授踏入數理統計界,杜奇也受到感召。得到博士學位後,杜奇留在數學系當講師,而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的1938年,他就發表了數理統計方面的第一篇論文。後來到了1944年,他發表的論文幾乎全屬數理統計領域的研究。
在二次大戰期間,杜奇加入火砲控制研究辦公室,研究槍砲瞄準、測距儀等與大砲有關的問題。於此時所接觸到統計上的實際問題,亦作為其往後的研究題目,
同時也讓他對實際問題的特質有了充分的體認。他常用精闢的格言來總結重要的經驗,其中以「對正確的問題有個近似的答案,勝過對錯的問題有精確的答案。」最為人們所熟知。
話說20世紀初,畫壇出現了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畢卡索,其作品風格千變萬化,總是引起大家的驚嘆。包括單彩作畫(如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古典主義形式,以及雕塑。畢卡索每次的風格蛻變,都對藝術界造成革命性的影響,其他人只能緊追在後打轉,探索他的作品。
杜奇的研究成就亦如同畢卡索一般的多釆多姿。例如,在1960年代,杜奇發現,就算不使用任何機率模型,還是可以將觀測數據的分配當作一個機率分配來檢驗。結果,他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也參加很多場討論會,最後還寫了幾本專書,談的就是他稱之為「探索性資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採用了一種十分原創的形式來發表;就是直接檢驗數據本身所展現的模式或型態。他還研究了極值對人們能否觀測到模式的影響力,而且為了調整這個假象,他更發展出一套繪圖工具來表示數據。杜奇提議將分配的中央區域繪成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再將極值畫成由盒子延伸出去的線段,他稱這些線段為「鬚」(whisker),這種圖稱為盒鬚圖(box-whisker plot),或盒形圖。
上述這些例子都只是杜奇的一部分成就。就像畢卡索,從立體主義到古典主義再到雕塑,杜奇在20世紀後半,悠遊於統計學的各個領域。從時間序列(time series)、線性模型,到費雪一些已被人遺忘的研究推廣,再進一步到穩健估計(robust estimation),及探索性資料分析。他出身於數學的深奧理論,而後開始思考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則研究一些沒有特定結構的資料分析。在他的研究所到之處,統計學的面貌會變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杜奇逝世於2000年夏天,享年86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