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

觀念創新 企業長青
戴久永

綜觀自古以來人類由游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由工業社會轉變為資訊社會,每一波重大變革總是以思想的鬆綁和觀念的創新為先聲。例如產品製造與生活方式的變革總是伴隨著人類思想和觀念的創新;又如企業的發展、經濟形態的轉變,也同樣不能離開思想的不斷鬆綁和觀念的創新。總之只有樹立起適應企業變革需要的新觀念、新意識、新思想,才能推進企業的變革與發展。
觀念創新,意味著否定舊我,重新定位。這種過程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不但要超越傳統的思維模式,又要放棄現成的利益格局和習慣作法,所以推動者往往面臨眾人排斥抗拒的巨大風險。其實觀念創新是一個充分積累和學習的過程,而不是頭腦突發的想法。例如1992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總裁韋爾奇(Jack Welch)發動了GE革命,他按照網路組織結構對公司進行重組,在當時很多人想不通,甚至被工人罵為「劊子手」。但是韋爾奇決心不變,終於改革獲得成功,如今反而被尊為企業英雄。
許多企業的成功經驗印證了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經營理念不斷的創新和不斷變革。敢於觀念創新的企業可以壯大,業績突飛猛進;反之,經營者思想守舊,觀念落後,好企業也會迅速衰退甚至崩潰,許多在80年代曾被譽為企業楷模的大公司紛紛面臨倒閉的事實不勝枚舉。尤其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求企業界不斷地創新觀念,不斷地創立新思想、新意識、新觀念。這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不創新,就死亡」(Innovate or perish.)是企業經營的至理名言。
那麼具體來說,企業要創立哪些新的觀念和意識呢?
第一,建立「知識=財富」的新的價值觀念。英哲培根爵士(Francis Bacon, 1561-1626)很早就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如今更應將其寫成「知識就是『利』量」。在知識經濟社會裡,知識是創造財富的最有價值的重要資源,與機器、設備、原料等資源相比,知識創造的財富將是其他資源的數倍、數十倍甚至更多。微軟公司(Microsoft)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20多年前,比爾‧蓋茲(Bill Gates)率領一班精英才子經營微軟公司,從事電腦及軟體開發。「研發部」是微軟公司的核心,每個人擁有的一個辦公室大概只有5平方公尺,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電腦之外幾乎見不到任何東西。就是這樣一個只有幾座辦公樓,員工數千人的微軟公司,股票資本竟然高達數百多億美元,其市場價值約合2000億美元,是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市場價值的4倍。比爾‧蓋茲本人更因此成為全球企業界的新貴。這種財富的獲得,是在沒有大規模生產,沒有大規模的原材料消耗,沒有大規模的產品堆積,它擁有的資源只是知識和人才智慧。
第二,樹立「人力資本第一」的觀念。在知識經濟社會,人力資本重於物質資本。以《反敗為勝》一書揚名世界的美國企業家李‧艾科卡(Lee Iacocca)曾經以自己長期的管理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人,在於那些富有激情和敬業精神的管理人才。」人在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就是因為人是生產經營中是最活躍、最重要的要素。當然,這裡所說的「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內全體員工所具備的現實和潛在的生產能力。傳統的人事管理視人力為成本,往往以事為中心,注重現有人員的管理;而人力資源開發把人視為一種資源,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和事的統一發展,特別注重開發人的潛在才能。
智慧資本(intelligence capital)投資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是企業未來致勝的保證。日本的產品之所以能在80年代壓倒Made in USA的產品,關鍵之一就是日本企業一向重視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又如這時多年以來,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維持景氣不衰也是因為強調腦力創新的網路科技不斷成長的緣故。因此,樹立人力資本的觀念,重視智力投資,才能使企業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三,樹立全球意識和國際化經營觀念。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資訊與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的建立,讓「天涯若比鄰」成為事實,使企業在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消失,時間差別也縮小到最小程度。過去需要長途跋涉取得的資訊,現在一通電話或者傳真就能解決。國際貿易點的出現促使產品在國家之間的流動變得非常容易、方便和快捷;同時促使資金流動和商品流通「無國界」,趨向全球化。這一系列變化使全球經濟與資訊瞬時溝通,讓全世界融為一體。換句話說,如今企業的市場已經國際化、全球化。因此每個企業經營者,乃至每個員工都必須具有全球意識的國際化經營觀念。也就是說,進入21世紀,企業必須制訂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國際化經營中的區域突破策略和技術領先策略、調整多元化的經營結構策略,成為他國當地的「企業公民」。個人必須學習多國語言,瞭解他國文化,作為自己到他國工作的準備。
從這種意義上說,知識經濟是跨國性的、全球性的經濟,生產過程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國範圍內,而是形成「無國界的經濟實體」。例如,今後某台先進的電腦的設計工作可能是在美國矽谷進行的,CPU可能是在韓國生產的,軟體可能是在印度完成的,機體可能是在中國大陸組裝的而行銷可能是在香港進行的。這些就是人們所說的「地球村」的生活。
第四,樹立新的市場競爭觀念。如前所述,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是超強競爭,也就是說知識、技術、資訊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企業競爭不單純是國內企業間的競爭,而是國際上企業間的競爭。因此,未來的企業競爭勢將更趨激烈。所以企業樹立新的市場競爭觀念的行動刻不容緩。企業經營者必須放棄與同業在固定大小的「餅」內爭食的舊觀念,而是聯合同業將「餅」做大,讓人人都成為贏家。
那麼,在知識經濟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競爭觀念呢?世界最大的微處理器生產商英特爾公司(Intel)的總裁安德魯‧葛洛夫(Andrew Grove)所著的《10倍速時代》一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葛洛夫認為我們正在進入10倍速度化的時代,無論是失敗和成功都以10倍速度的變化發生,經營者們面對的是80%的危機,只有20%的機會。那麼如何在這充滿挑戰的危機中,抓住戰略轉折點並越過死亡之谷?答案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所謂的「偏執狂」(paranoid),就是能夠大膽創新,主動應變的智者。這是一種深刻的,永不懈怠的憂患意識。因此,在10倍速變化的時代裡,企業領導者要隨時覺察身邊的變化,而且要知道是什麼在變,知道如何去適應變化。這就是安德魯‧葛洛夫博士所倡導的一種新的競爭觀念,正是靠這種觀念使得英特爾公司贏得了成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全球資訊網的建立,電子商務(e-commerce)的興起,使企業不得不以分秒為單位把握生產、流通過程,並通過把握時機,講究時效來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生產領域的JIT(Just In Time)生產方式以及流通領域的POS銷售方式,在及時資訊網的基礎上成為可能;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和庫存控管無不如此。因此而發生了革命性的速度變革。這種變革必然促動陳舊的觀念的變革,一種新的觀念為適應生產、流通領域的變化而逐漸形成。
總而言之,如果說傳統的產品屬於「資源密集」,那麼知識產品自然屬於「知識密集」。專家指出,在未來的歲月中,智慧資本將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也就是說,企業的成功將從自然資源的擁有者手中轉移到那些擁有理念和智慧的人手中。因為如今技術和人的腦力工作已成為創造財富最為有效的因素。人才開發管理除具有人力資源開發的特徵外,更應注重人的智慧、技藝和能力的提高與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的腦力資源的開發。換句話說,知識經濟社會企業的資本不再僅僅是金錢,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發揮人才智慧資本的作用。企業經營者如果看不到這一點,仍然不重視知識,不重視人才,沒有樹立知識價值的新觀念,在未來的激烈市場競爭中必遭慘敗是可以斷言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