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載

知識與智慧

一、智慧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
從英文來說,知識是knowledge,智慧是wisdom。這兩個字本來就不同,意思亦不同。“Knowledge”的字根是由 know 來的 ,例如:I know,You know,He know…。也就是知道的意思,我們稱為『知識』,也就是知道的事、認識的事物等。 此外,英文的智慧是“wisdom”,其字根是從Wise來的。我們一般講『聰明』的意思,亦就是『智慧』的意思。
然而,『知識』與『智慧』是相對的。例如,你知道很多、認識很多,我們叫他為很有『知識』,用中文來講叫『知識淵博』;如果,一個人對於事情的處理有明智的判斷能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事務,我們稱他為很『聰明』,也就是說很有『智慧』。這是從英文來說,其可能的差異。但是,反過來說,亦有些人『知識』知道很多,但是不會處理事情,這就是沒有『智慧』或可說是『智慧』不夠!
從中文字來說,如把知識分為『知』與『識 』;智慧分為『智』與『慧 』 來看。『知』是有層次,例如,『知』與『智』不同,在於『智』比『知』多個『日』字,亦就是有太陽的『知』,這表示最高知的『知識』叫『智』。換言之,亦可以說最透徹、最明瞭、最徹底、無所遁形,就像太陽光下所照耀下事物的認知,非常的清楚且晶瑩剔透。
知識的『知』,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星光』下所看到事物,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燭火』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黑暗』中所看到的事物,這就比較模糊矇矓,可能比較不真確,這是第一個在字意上的不同。
第二個講『識』。『識』一般來說,有所謂五識(即眼、耳、鼻、舌、身等)及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我們一般人用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等去感覺出來的東西,我們叫『識』。
然而,智慧的『慧』就不一樣,慧字下面有個『心』。所以,它不是膚淺的用人的五識、六識去認知的,而它是用『心靈』去領悟的智慧,這是以中文字來說。
總而言之,『知識』通常是指我們用人的感覺,不管是五識、六識去認知或認識所得結果,我們稱為『知識』。這個層次比較低淺。然而,『智慧』就不一樣了,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這個層次比較高深。這是用中文字來分析,但是科不科學又另外一回事!

二、高『智慧』勝過於高『學歷』

再舉個例子,例如我們去追求現象的瞭解,這就是比較傾向於『知識』。我們看一個人的外表,例如:五官長得怎麼樣?戴什麼樣的帽子?穿什麼樣的衣服?身材如何?三圍如何?只注意一個人的外表的現象,比如說,看起來很漂亮、很好看,我們對於這些外表現象的認識,稱為『知識』。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去觀察、體會、研究對一個人的感覺─內在的現象。例如:個性、性格、善意、氣質、風度等的內在美,這時候就表示你開始具有『智慧』了。所以,以貌取人是膚淺的『知識』階段,我們叫『知人知面不知心』。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洞識人心、了解人性,如佛教金剛經說:『見相揮相,即見如來,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意思亦就是說,我們人的肉體是知識性,因為這都是我們肉眼看的見的,會『生老病死,成住敗壞』。也可以說注重肉體的事,例如:想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等的享受,這是屬於知識性的。
然而,只有靈魂是永生不滅的。如果,對靈魂的認知、對靈魂的領悟、對靈魂的修行,提高靈魂的品質,使靈性昇華,這叫『智慧』。所以,一天到晚吃喝嫖賭、追名逐利的人,即使你得了十個博士或百個博士,也不過是擁有淵博知識之流而已,而不是擁有『智慧』的人。
因此,只要懂得修行,珍惜與重視自己的靈性與永生,即可以說是擁有『智慧』的人。
當然,擁有智慧不只是這一點,其他的還有很多!在此,引用莊子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吾生亦有涯,學亦無涯,以有涯追逐無涯,殆 !』這裡的『涯』是指知識。意思亦就是說,我們人生的知識幾十年、甚至百年光陰而已,如果只是追求知識,你永遠也追求不完!
例如,你每天看一本書,一年才看三百六十五本,十年才看三千六百五十本,如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以行萬里路,現在來說是簡單的事,坐飛機一下子就到了!但是,要讀萬卷書,談何容易呢!那要讀多久?如果,每天讀沒有休息,要讀三十年,才可以讀一萬本;六十年,才不過讀兩萬本,那每天讀一本書,什麼事都不要做,要讀六十年!所以,只一昧追求知識是非常危險的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智慧可使事情化繁為簡

當然,人生有一些『不得不』知道認識的知識,但真正要活得很健康、很快樂、很有尊嚴、很有價值、很幸福、很快樂、很成功、很圓滿,光靠『知識』是絕對不夠、不足的,他必須要擁有『智慧』。從一點小智慧、兩點小智慧、三點小智慧到真正的大智慧,如老子說:『大智若愚』。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有些人,沒有受很高的正規教育,沒有擁有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就瞧不起他!因為『人情煉達即文章,世事通曉皆學問。』像台灣的企業界巨子─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及長榮集團張榮發先生;還有香港的房地產大亨─李嘉誠先生,以及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等等,他們也沒有受過高學歷正規教育!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不是知識很淵博的人,但是他們至少是擁有高『智慧』的人。
因此,『智慧』應該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看!很多讀企管經營管理博士,事業都搞不好,很多公司都倒閉!因為,他們學的只是企管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智慧』。由此可知,我們一個人光是只有『知識』,沒有『智慧』亦是沒有用!
所以,我們要『學智慧、求智慧』就是這樣子!尤其是領導管理階層,更應該『智慧』重『學歷』!然而,女孩子或男孩子找對象也是一樣的,不宜太重視『學歷或學校』,應該選擇『高智慧』重『高學歷』!
如果,『知識』與『智慧』有比較的話,我們寧可『智慧』多一點,『知識』少一點!而不要『知識』多一點,『智慧』少一點!甚至,不要『知識』好多好多,『智慧』一點兒都沒有!
擁有『智慧』的人,對於很多事情都會看的很清楚、很深入、很透徹,而且有前瞻性,能夠掌握重點,尤甚是重視根本的問題。另外一個說法,『知識』是把簡單的變成複雜;而反過來,『智慧』是把複雜的變成簡單的。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君子務本,本立道生,道生則事成。』意思亦就是說,重視根本的問題。『道』的問題是智慧,是比較難的!
難怪乎孔子會說:『朝聞道,夕可死!』意思亦就是說,早上聽到『道』,晚上死也無遺憾!由此可見,『求智慧、得智慧』比較難!『知識』是屬於技術性的,比較屬於末端枝葉現象;而『智慧』是屬於根幹部分,也就是根本。

四、『知識』轉化成『智慧』

舉個例子來說,六法全書法條萬萬條,例如你想知道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第幾條?第幾款?第幾項?所謂法條的認知、認識,是比較知識性。因為,你可以背民法第幾條、第幾款?刑法第幾條、第幾款?對於這個法條都很熟悉,是法官與律師應有的且絕對必要的基本條件。
所以,法官與律師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法律知識一定要夠!但是,只有法律知識是不夠的!不足於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律師、大法官,因為法律的運用,才是智慧,需要智慧!因此,律師與法官其人生的『智慧』,應該重於法律『知識』。
就大體而言,我們目前台灣此時此地的法界律師或法官們,除了充分法律『知識』之外,到底擁有多少人生『智慧』呢?實在是很大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司法界一直為眾多人民所不滿不恥的基本原因。講一句調皮的話,懂得法律萬萬條是『知識』,擁有金條一大條是『智慧』。所以,俗話說:『法律萬萬條,不值得金條一大條。』
另外,從宗教來說,佛教有關『知識與智慧』的說法。佛教認為『知識』是虛幻的,因為知識是一種妄想執著,如釋迦牟尼佛得道時說的:『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裡的『智慧』是指『佛的智慧』,跟一般的智慧不一樣。『佛的智慧』梵文原音,叫做『般若』(念音為婆蕊)。
所以,我們凡人要想辦法擁有『佛的智慧』,我們稱為『佛智』也好!『轉識成智』也是佛教很重要的修行法門。所謂『轉識成智』,也就是轉『知識』為『智慧』的意思。第一、轉第五識成『成所作智』;第二、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第三、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四、轉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成『大圓鏡智』,這四個智慧可以總稱為『法界體性智』。
例如,我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房子、桌子、椅子、電燈、茶杯,耳朵所聽所聽到的,伸手所觸摸到,舌頭所嘗到的,鼻子所聞到的,還有我們腦子所想到的,神經所感覺到的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知識性』的認知。所以,佛教講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也是妄想!但是,我們凡人偏偏把這些妄想執著的『假象』,以為『真實、實在』。
那麼,『真實』是什麼呢?也就是靈魂、靈體、靈性。如果,你再問靈魂、靈體、靈性是什麼?就是『本來面目』、『靈體真我』,又稱『如來』或『佛性』,稱『神』也可以!總之,有很多名稱。人也是佛,人也是神。因為,人本性『佛』。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認識─未出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或『真我』。
那麼,『真我』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修行,最後要去『悟』的。我們修行亦希望能做到悟『真我』,又稱為『悟道』,也可以說有『佛的智慧』。因此,修行也可以說『轉識成智』的工作。
換句話說,亦就是把我們的『知識』轉化成『智慧』。不是只讓我們成為有知識的人,而是讓我們成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活出一個『真我』的生命和生活。

五、智慧是無關文字和學歷

在此,講一個故事。禪宗六祖慧能不認識字,文字的知識幾乎沒有等於零,只有領悟佛道的『智慧』,所以,他悟道了!禪宗六祖慧能悟道後,躲進一處曹侯村,村子裡有一位專門修持涅槃經的女尼,她有次就問六祖慧能說:『這個經怎麼唸?』
慧能說:『我不認識字,但是我知道意思。』女尼說:『你連字都不懂,不認識字!你怎麼能懂得佛理呢?』慧能回答說:『佛的智慧是無關文字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佛的智慧是超越文字之外的。因為,這句話讓女尼認為他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
另外,再講一個故事。禪宗五祖弘忍要傳禪宗的衣缽,廟裡有很多僧 眾,裡面有一個首座叫神秀,他知識淵博,對佛經非常有研究,甚服眾望。當時,雖然六祖慧能不認識字,但是有天在家鄉聽到人家唸金剛經,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突然,有所悟!於是,投奔弘忍禪師!因為,他沒讀書不認識字。所以,就被弘忍禪師派到廚房內,擔任煮菜、燒菜『幹活』的粗工作。
有天,弘忍禪師要傳禪宗的衣缽,就叫神秀寫首偈。看他修行這麼久,有沒有悟道?於是,神秀就寫了一首偈在牆上,這首偈是這樣寫的: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染塵埃

這首偈看起來不錯!很多人讚揚這首偈寫的不錯很好!一定可以得到衣缽,可是弘忍禪師認為神秀這首偈文,還是『著相』,沒有悟道!
因為,六祖慧能不認識字,所以請一位秀才唸神秀的偈文,給他聽。然後,他隨口亦唸念一首偈來,請秀才亦把這首偈題在神秀寫的偈牆上隔壁。弘忍禪師看到這首偈,認為慧能『悟道』了!於是,就把衣缽傳給他。六祖慧能被認為『悟道』的這首偈是怎麼寫的呢?茲摘錄如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這首偈的意思,也就是佛性本清淨,用不著去擦拭,也就是人的本性即佛,佛即是本性。既不是菩提樹,也不是明鏡台。你把它說成菩提樹、明鏡台,就是『著相』,就是沒有『悟道』!
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他人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或不認識字,就看不起他!瞧不起他!因為,時代背景及家庭環境不同。擁有高學歷更應該謙虛遠離驕傲!因為,『高學歷』不見得擁有『高智慧』。因此,在此要說的是,『智慧』是無關文字與學歷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