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
《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為匈奴族後裔。
1作品原文
浪淘沙(或竹枝詞)
唐•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注釋】
(1)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後也用為詞牌名。
(2) 讒言:譭謗的話。
(3)遷客:指被貶職調往邊遠地區的官員。
(4)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雖然一時被小人陷害,歷盡辛苦之後,他的價值還是會被發現的。淘、漉(lu):過濾。
【譯文】
不要說流言蜚語如同兇惡的浪濤一樣令人恐懼,
也不要說被貶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樣永遠頹廢沉迷。
淘金要經過千遍萬遍的過濾,
要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光的黃金。
2作品鑒賞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詩人在這兩句詩中以堅定語氣表明讒言“如浪深”,“遷客似沙沉”的現象未必是必然發生的。或者說,即使讒言如“浪深”,遷客卻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遷謫逆境待遇的人也不都會如泥沙一樣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奮爭搏擊不已的。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看起來是在寫淘金的人要經過“千淘萬漉”,濾盡泥沙,最後才能得到金子,寫的是淘金人的艱辛。但是在這首詩中,詩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儘管讒言誹謗,小人誣陷,以至於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罷官降職,逐出朝廷,貶謫他鄉,但是他們並不會因此而沉淪于現實的泥沙之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歷經艱辛和磨難之後,終究還是要洗清冤屈,還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樣,儘管“千淘萬漉”,歷盡辛苦,但是終究總會“吹盡狂沙”,是金子遲早是要發光的。
如果把作品與劉禹錫的政治生涯聯繫起來看,讒言明顯是指那些詆毀永貞黨人的諫言,以及對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詩的前兩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堅強意志,接著又以沙裡淘金這一具體事理聯繫到正義之身,歷盡千辛萬苦終歸會經受住磨難而顯出英雄本色,為天下人認可。這種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豪邁信念是劉禹錫一貫思想品格的真實反映。作品通過具體的形象,概括詩人的深刻感受,也給了後人以哲理的啟示。[2]
劉禹錫(西元772─842)和白居易(772-846)是同年,在貶居的日子裏二人因為機緣而成了好友。西元826年,劉禹錫和白居易分別從和州與蘇州回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為他的長期遭受貶謫抱不平,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爲劉禹錫鳴不平,覺得他二十三年在淒涼苦寒的地方寂寞的撐持,沒有快樂、沒有升遷,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人生其實古來稀,在劉禹錫七十年的生命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低潮階段,比例不可謂不高。
然而劉禹錫針對白居易贈詩卻回贈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答,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這是何等的達觀和灑脫的態度。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又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他並沒有為著這23年的坎坷際遇而消沉頹廢,反而是表現出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態度:“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又何嘗不是劉禹錫人格精神的昇華?人間滄桑,那些曾經擁有的高宅華堂、金車寶馬何在?曾經擁有的富貴功名何在?只有純正美好的品質是歷史上最亮麗的風景,只有無私的境界和寬廣的胸懷與天地同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