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宅老頭的生活樂趣

1932 年,胡適為北大畢業生講演。考慮到大學生畢業後接觸到社會的種種陰暗面,容易陷入“混日子”和“做了惡勢力的俘虜”這兩種“墮落的危險”,他開出三種藥方,一是“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三是“你總得有一點信心”。   胡適認為,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第一要尋問題。腦子裡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的智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因此,人生中要有一兩個問題盤桓腦中,時時鑽研破解,人生自然不會墮落,自然會充實而有成就;再者,“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樣用他的閒暇時間”。因職業未必就是人們所學的,所喜歡的,所擅長的,所以,一個人發展其正當興趣乃最好的救濟方法,他業餘所得的成績往往比職業所得的還要大。胡適舉了英國 19 世紀的兩個哲人為例,一個是密爾,“終身做東印度公司的秘書,他的業餘工作使他在哲學上、經濟學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個很高的位置”;一個是斯賓塞,他是測量工程師,“他的業餘工作使他成為前世紀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個重鎮”。再其次,做人總得有一點信心,人生艱難,創業不易,然而“功不唐捐”。“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 做為一個宅老頭 , 有許多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地想問題 。 例如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寸難買光陰”的話,意思是要人愛惜時間的意思。關於愛惜光陰的詩句我也聽過不少,例如: 1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 2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3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 4 、天波易謝,寸暑難留。——王勃 5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 6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金縷衣》 7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8 、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時無重至,華不在陽。——陸機《短歌行》 9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 10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年輕的時候對於這類的話總是當作耳邊風 ,最近無意間再想想,心

哈佛五大寫作智慧與例示

哈佛五大寫作智慧   1.寫--重寫--再修改:寫作沒有別的捷徑,只有一寫再寫,才能寫出精煉的好文章.關於這一點 ,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終身 奉行。例如有一次,歐陽修替人寫了一篇《相州錦堂記》。稿子交給別人帶走後,歐陽修又推敲了一下,覺得有些不對勁兒,當下便派人騎快馬將稿子追回來。他提筆修改之後再還給那人。那人接過修改稿,草草一看,覺得非常奇怪:這不還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他仔細研讀後才發現:全文只是將“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改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原來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而”字。 2.從別人批評中得到建議:別人比你客觀,他們批評很有幫助,透過質疑可以逼我們想得更清楚,最好有不同的意見,可以逼我們凸顯論點.這裡還是以歐陽修為例 。 據說他寫完《醉翁亭記》後,誠心向人徵求意見,他讀給一位樵夫聽,當讀到“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時,樵夫說:“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點。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門,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頓時,歐陽修明白了,於是提筆將前邊一串文字劃掉,換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的開頭,只這一句便總括了滁州勝狀,也總領了全文氣勢。   3.要有推論,重點及觀點:否則文章詞藻再美,文法再無懈可擊都沒有說服力.例如王安石“論孟嘗君”一文中一開始,王安石提出了世俗的觀點,也就是翻案的對象。接著,他嘆了一口氣表示不認同,在提出一句質疑,讓讀者開始思考,找出不合理的觀念。然後,他推出了反向的論證反駁第一句話,並用反詰作結,增加信服力。最後,在作結論表示孟嘗君從來沒有得士以鞏固他的論述,讓讀者完全同意。此文雖短,結構卻非常完整。王安石認為孟嘗君的士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輩。他假設孟嘗君真能得士,齊國理應可以壓制秦國,但事實則是孟嘗君利用王安石認為不足以稱士的雞鳴狗盜之徒才脫險,也才有了文末的結論。王安石以反證法來支持他的論點,以他心中認定的士的範本,來和雞鳴狗盜之徒作成了一種映襯,也成功地闡發他心中對於「孟嘗君能得士」的反面見解 , 就是一個範例。   4.要具體,推論要有充足證據,並且找出好的例子支持這些證據:如果你舉不出任何具體例證,表示你可能根本沒弄懂.例子同上。   5.心裏一定要有讀者,但不要一味迎合:寫作是發展及表達你自己的觀

牛希濟《生查子》

最近偶然讀到牛希濟《生查子》,讓我聯想到「愛屋及烏」的成語     牛希濟《生查子》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注釋   ①煙:此指春晨彌漫於山前的薄霧。     評解   戀人相別,自有一番難言的纏綿之情。此詞用清峻委婉的語言,描摹出一種深沉悱惻的情緒。上片寫晨景,末句方點出“別淚”,為下片“語已多,情未了”張本。“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從江總妻詩《賦亭草》“雨過草芊芊,連雲鎖南陌。門前君試看,是妾羅裙色”中化出,頗見構思之巧、寓意之摯。     語譯   籠罩著蒼翠春山的霧遂漸散去,   天邊星星的光芒慢慢泯滅。   朦朧微弱的下弦月月光,   在你臉龐流瀉,顯得更蒼白,   將要離別的淚水一直流淌到清晨。   徹夜惜別的千言萬語,   依然未說盡心中情意,   與你相別,依依不捨的回首,   只聽到你的叮嚀囑咐:   「記著我送別時穿著的綠色羅裙啊,請珍惜遍處蔓生的芳草,不要輕易踐踏。」     這首詞的題旨,就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可”(江淹《別賦》)之意,寫情人傷別。不過,分手地點不在江濱,似在芳草連天的古道上。上片寫別景,下片寫別情,結句尤佳。     分別的序幕在破曉的景色中揭開:遠處連綿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霧氣開始收退,依稀現出黑黝黝的如畫剪影;東方漸明,露出魚肚白色,寥落的幾顆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個美好的春日即將開始,然而無情的離別時刻也逼近了。詞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動態的語詞,寫出天色由朦朧逐漸明朗的過程,暗示戀人抬望天色而漸漸收緊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瞭季節、時間、環境、戀人早起等內容,為傷別墊下了豐富的內涵

三老主義的省思

身為升斗小民的平凡之輩,最為期盼的,大概是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多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筆者聽到了「三老主義」的說法,深以為然,自此之後,就一直牢記心中,並且有機會就加以宣傳。大意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三老」:老本、老伴以及老友。     簡單的說,所謂「老本」就是自己的身體和儲蓄。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尤其老來最怕病來磨,身體健康才能快樂的安心過日子。因為天天上醫院的生活是「黑白的」,遠離醫院的日子才是「彩色的」。   另一方面,在過去農業時代,有所謂「養兒防老、存穀防飢」的作法;然而現在的趨勢是住在都市的人大都子女稀少,同時子女成長之後,他們為了作新好男人或新好女人,除了上班工作,還要顧到自己家庭,「內外兼修」往往已經忙得雞飛狗跳,天天疲憊不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裡還有精力照顧年老的父母?因此,身為現代人就應該自求多福,在就業期間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才是聰明之舉,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其次是「老伴」,另一半是與自己生活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當子女各自成家立業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老伴與自己天天長相左右。因此,如何與老伴相親相愛、彼此扶持,共度此生,是最重要的考慮。     最後就是「老友」, 由於在這個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是瞬息萬變的開放、多元的時代,年輕一輩的新人類與 LKK 無論在想法和價值觀方面都是全然不同,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代溝」問題特別嚴重。老友與自己的成長背景相似,比較好溝通。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老友,多多聯繫、彼此照應,人生才會快樂。   我們每個人終將有一天成為銀髮族,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能身體力行上述的「三老主義」,相信到了退休之後,將會有一段較為安穩快樂的銀髮歲月,不知您以為然否? (87 ‧5‧ 27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

區域經濟的興起

「策略大師」大前研一的真知灼見一向為筆者所景仰。自從多年前拜讀他的巨著「策略家的智慧」 ( 長河 ) 一書之後,凡是得知有關大前的著作的中譯本問世,筆者無不設法購買研讀。本書是大前博士多本著作中譯本最新的一本,卻是直到最近在春節假期中,才有時間好好的閱讀,因為讀他的書可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充電,不但要仔細的讀,同時應靜心思考。   大前研一是「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積極鼓吹者。早在數年前,他的「沒有國界的世界」 ( 聯經 ) 一書中,大前就已明確的指出,由於跨國企業的興起,資訊科技的發達,因而促使 4I 即通訊 (information) 、投資 (investment) 、產業 (industry) 、以及消費者 (individual customer) 組合在一起,聯手搶奪原屬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 的經濟力量。   傳統的經濟發展往往是依賴政府的大力干預,有時是率先刺激生產,有時則以保護措施為主。然而上述 4I 卻都是跨國性質的,使得民族國家用以區分彼此的心理基礎益加薄弱。大前指出,事實上,經濟的跨國界的特性是難以阻擋的,例如政府所慣用的經濟與財政政策已經由於世界單一金融市場的形成而失效;又如一般消費者也無從區分所購買的產品是來自何國。最可能的情形是這些產品的投資、設計、製造以及行銷都由不同國家的人在執行。投資也已經不再受限於地理因素了。不論是身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有吸引人的機會,資金自然會源源流入,而且絕大部分是「私人」款項,國家政府根本不必介入。換句話說,生活範圍中的民族與國界早已不存在。這種趨勢不但已經侵蝕了民族主義,更逐步在終結民族國家。大前認為當民族國家退位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以區域經濟為基礎的「區域國家」 (region state) 。因為在現今的地圖上,最為突出的元素,是電視衛星訊號賦被區、廣播頻道放送區域。如今資訊已經取代時空距離和政治關係,成為影響經濟活動流動最巨的因素。大前甚至主張中國大陸可分為 28 個區域經濟體,台灣為3個、日本為 11 個。這些同一區域經濟體之內的人接收相同的資訊,在生活上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作者在本書中詳細的解說現行的通訊科技如何控制資金和企業的跨國界流動;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如何決定產品與服務的流向;以及政府不利經濟的政策如何越來越容易遭到消息靈通的消費者、追求

品管圈的新課題

「日本企業的特色之一就是他們的『氣』很長」,一位知日派的企業界人士如是說,這句話的涵意是指日本企業對於他們決定執行的事往往相當執著,能夠持之以恆。日本管理顧問金井正明曾經指出,改善是日式管理的基礎,也是日本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     筆者對於這個說法深有同感。舉個實例,日本科技連盟 (JUSE) 於 1962 年開始推行品管圈活動以來,至今已經足足有 35 個年頭,這項活動至今不但未見稍歇,反而在整個過程之中,屢見改善或創新。換句話說,他們將計畫 (Plan) 、實施 (Do) 、查核 (Check) 以及處置 (Act) 的 PDCA 循環非常確實的落實貫徹,讓這項活動「好還要更好」。   品管專家狩野紀昭博士曾經把日本的品質發展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⑴品質管制時期: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⑵品質管理時期:滿足消費者的期望需求;⑶品質創造時期: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針對不同時期,品管圈活動所解決的問題也隨之而異。所謂「問題」是指目標與現狀的差距。日本管理顧問佐藤允一將問題分成三大類:⑴發生型,即已經發生的問題;⑵探索型,即精益求精的問題;⑶設定型,即「今後何去何從」的問題。第⑴種稱為問題解決型,第⑵、⑶種則被合稱為課題達成型問題,正是當今在日本企業界最受重視的品管圈活動主題。   品管圈活動原本盛行在製造業,同時當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少浪費。但是在 1970 年代,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掙扎在持續的經濟低迷的困境中,日本的服務業以及間接部門為善用現場的腦力資源,因而也開始推動品管圈活動,希望透過員工的自我啟發與相互啟發,能夠提升公司的競爭力。由於服務業以及間接部門的數值資料蒐集不易的困難,日科技連的專家們在納谷嘉信教授領導之下,組成研究委員會,共同開發適用於服務業與間接部門的手法,因而有新七大手法的產生。    1990 年代不但是資訊時代,同時也是服務業盛行的時代。有鑑於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以及服務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提升業績面臨許多新課題。日本品管圈關東支部京濱地區的事務、銷售服務部門在品管圈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原本以生產部門為主的問題解決型程序有補足的必要,因此成立研究會,歷時三年,完成課題達成型解題程序,通稱為課題達成型 QC STORY 。   簡單的說,課題達成型 QC

達賴旋風

  倡導愛與非暴力的國際宗教大師、西藏精神領袖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結束了台灣為期一周的訪問。在媒體大幅報導的推波助瀾之下,頓時之間,在台灣掀起一陣「達賴旋風」。   佛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換句話說,「作者或許未必有此意,讀者未必不可做此想」。經由上述有關達賴這幾天在台的言行,以「品管老兵」自命的筆者不免戴上品管觀點的「有色眼鏡」,聯想到品質管理的相關理念。   或許有人認為達賴與品質管理有什麼相干?簡單的說,因為近年來,隨著時間的消逝,社會環境的變遷,國民教育水準的提升以及國民所得的增加,使得人們的價值觀與過去大大不同。由於社會越來越富裕,早年以獎金引誘員工努力工作的「吸引力」逐漸失色。   如今一個人把他的精力用在工作上,是為了豐富及滿足人生。人類的各種慾望中,固然對金錢的慾望最大,金錢是驅策人類工作的一大誘因,然而假如只是以金錢來刺激績效,員工的一些諸如工作成就感或工作樂趣的享受之類的內在工作動機將逐漸萎縮,而在得到較高薪資的時候,就想減少工作。但是企業經營者如果能激勵員工的心,讓員工對於公司的存在使命感產生共識,能夠群策群力、全心以赴,公司輝煌業績自然不在話下。這與達賴提到:身、心、靈的淨化,身心安頓的問題,乃至所有有關人的問題,都是來自心的力量的觀點相呼應。   官方認為層峰提倡心靈改革,追求的正是真誠、善良、信任、包容、關懷、互助等的社會需要的特質。事實上,任何企業即使能訂定出完美無缺的典章制度,要求員工一體遵循,唯獨董事長或是總經理有不遵行的例外,這種欠缺高階經營者參與的活動,依據過去西方企業的經驗,必將以無疾而終的方式落幕。政府提倡「心靈改革」正是陷入這種情境,遇到這個瓶頸。   達賴指出,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的一切問題、煩惱,以及其他所有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懷疑等,都是唯心所造。要治這些負面的情緒,要有慈悲、包容、關懷的心。佛教就是要發展空性的智慧,以提升包容心、關懷心與慈悲心來消除所有的煩惱。達賴的適時來訪,不但讓國人見識到效仿的典範,上述達賴的法語同時也如同一劑清涼的甘露,讓國人暫時將目光由物欲追求的金錢遊戲轉為體驗心靈的淨化。   在這次達賴來訪的過程中,最為特殊之處或許要算是達賴與全國 11 教派領導人會面,探討心靈課題。這項活動正

從「心」出發

書名:「心」管理   作者: Rupert EalesWhite 出版:美商麥格羅希爾     管理類 面對當今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為了順應時代的需求而不致被潮流所淘汰,終生學習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換句話說,「如何從變化中成長」不但是個人、也是公司、團體應關懷的課題。本書的目的在於傳達如何從變化中獲致個人成長的知識,以及藉著探索、發現、深思與行動引領讀者獲得更多的成長。   作者為凸顯「變」的複雜性,首先讓讀者看看變化的各種不同面向,以及因變化而引起的困境。同時特別指出「變」具有不確定性 (uncertain) 以及不可預測性 (unpredictable) 兩大特性。為了讓讀者認識學習的過程,指出學習周期:計畫、活動、深思、塑型的循環;以及學習的另一面,即學習階梯:第零層未意識到學習的必要性「未意識到的無知」,第一層意識到自己有些是需要學習「已意識到的無知」,第二層「已意識到的已知」,第三層「未意識到的已知」。然後再討論學習與變化之間的關係。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從變中成長的必要,就失去學習的動機,「強迫學習」的效果不佳,原因在此。     人的腦部思考模式有4種:具創造力的正面模式 (positive creative , PC) ,關注他人模式 (People focused, PF) ,不帶感情的邏輯思考模式 (logical detached, LD) 以及企圖掌控情勢的負面模式 (negative control, NC) 。除了對於上述四大模式詳加解說之外,作者也提供一些簡單的測驗題,要求讀者開始自覺之旅,分析自己屬於何種思考模式,了解自己面對變化時的偏好。書中同時舉出相當多案例,作為參考。這種心理學分析,有助於了解自己。     作者將人的發展分成四大階層:存活 (survival) 、安全 (security) 、自尊 (self-esteem) 與成長 (growth) ,說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對於變化會有不同的回應。同時探討人際互動,包括如何說服他人改變或藉由自己改變以幫助他人。書中有一分問卷讓管理者交給最熟悉自己的屬下回答,以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這種作法將能改善與部屬之間的工作關係品質,並獲得個人成長。   隨著不同章節的邁進,書中的重點由

全面改進的四字訣

自從日本企業在 1970 年代以產品品質優異享譽國際以來,品質改進的觀念逐漸受到歐美企業經營者的注意,「改善」 (kaizen) 一詞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同時盛行於日本的品管圈活動也曾經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因為長久以來,強調規畫與執行分工的泰勒 (F.W. Taylor) 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一向被奉為圭臬。美國企業一向重視少數菁英的創新發明,沒有全員動員的想法。   然而時至即將邁入 21 世紀的今日,如果企業經營者仍然只是侷限於採用品管圈或品質改進小組作為從事改善的策略,必將陷入畫地自限的不利困境。因為事實上,確實有太多的作法、技術和工具可用來改進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本文所提「修補 (repair) 、精鍊 (refine) 、革新 (renovate) 以及改造 (reinvent) 」的四字訣,或許能提供有心致力改善的管理者一些借鏡之處。     ⑴修補:包含兩個層次:①「止血」階段,緊急處理,防止惡化。例如,暫時性的快速處理缺陷,以爭取改正錯誤的時效,同時為做錯事而向顧客道歉,以安撫受害者的情緒;②追尋真因所在,徹底消除根本原因,防止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然而,雖然本策略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作法,但是由於通常它能讓產品恢復功能,有些人就得過且過,懶得執行第二步驟,也就是找出根本原因徹底消除之。例如行駛多年的舊車的引擎有耗油的現象,每次加入一罐機油只能行駛 150 公里,有人寧願每行駛 150 公里加入一罐機油也不願去車廠徹底將引擎修好,消除解決問題。在工廠內,通常每個員工個人都應學習一些修補的技術,以便隨時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只有當遭遇跨部門品質問題時,才需要組成小組共同設法解決。      ⑵精鍊:     「精鍊」就是小改善,是對目前運作正常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精益求精。在進行本策略的過程中,有些潛在的問題也因此而消除。本策略通常不但能提升效率 (efficiency) ,同時也能提高效果 (effectiveness) 。有時候持續精鍊必須經常進行,以便符合環境變遷、顧客需求或因應對手改進的努力。由於任何組織內的每一部分都有不斷改善的必要,因此,精鍊是每位員工必備的技巧。這種小改善能使得工作快一點、容易一點、產品好一點,或是浪費少一點。改善活動的推行,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