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賦得詩疑義
不記得在哪裡曾經見過美學大師蔣勳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開始讀詩是因為心靈空虛。我不懂他為什麼這樣說,但是對我來說,還真是說對了。我想人之所以會唸詩詞是因為自古以來,有太多的騷人墨客,人生不如意,而他們對於文字的運用技巧非常熟稔,知道如何很精准地將生活的體驗以最為貼切的文字表達出來,讓後人讀到這些詩詞句的時候,驚呼起來,覺得深獲我心的認同,能夠把自己的鬱悶情緒適當的發洩出來,達到撫慰人心的作用。
自從真正的退休之後,天天睡到自然醒,與他人溝通對話的機會驟然大減,寂寞之餘,心靈空虛,開始了我的讀詩詞生涯,於是把家中冷藏許久的唐詩三百首找出來。然而首先遭遇到的問題就是詩中有許多字竟然連發音都不會,更遑論是甚麼意思了。另一方面,有些詩雖然字字都認識,但是整首詩念下來,卻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到底這首詩好在哪裡是一頭霧水。為了解決這類現實的問題,不免要到書局選購些有注音的詩詞書籍和專家解讀之類的書。我是外行人,只好著石頭過河,誤打誤撞地摸索著,最近發現了一本胡適詞點評(增訂本)和錢鍾書的宋詩選注,感到興奮異常,很渴望能看到他們對於詩詞的解讀和評點。
提到白居易,相信許多人都曾經聽說他生六、七月,乳母抱立屏下指“之”、“無”二字,百試不差。現在很多人謙稱自己略懂一點知識,說自己「略識之無」就是本於這個典故。另外相信也有很多人看過這則故事。《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別》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況歎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幽閒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齋漫錄》、《全唐詩話》等書都有類似的記載。陳海豔認為這首詩是干謁詩的依據,就是《唐摭言》等文獻的這個記載,並說顧況“因此為白居易延譽,到處宣揚,營造輿論,使得其在長安
名聲大振。”但朱易安、朱金城認為白居易十五六歲時沒有到過長安,謁顧況之事不過是一種傳說而已。
就像許多詩往往藏有政治涵義,有人認為白居易這首詩也不例外。真意是在諷刺小人,即便將其看做寓言詩也絕不為過。因為大凡含有諷刺的詩,切不可露骨、露筋,使人一望而知,總要意在言外,使人自去領悟才有回味。而此詩正是這樣一首經典的上乘之作。
此詩以“草”比喻小人,“原上”指喻君側、上級領導。“枯榮”指去一小人來一小人。“野火”象徵君子對“小人”的痛恨和憤怒,“火燒”指斥除不能盡。“春風”指乘時而崛起。“侵道”指喻傾軋君子、上級領導。“接城”指欺淩君上、欺騙上級。“別情”指小人殷勤處最易動人。簡單的意譯就是說
皇帝身旁有許多小人,這群小人掃除了一批又會有新的一批興起,
然而正如同野草一般無法斥除殆盡,他們總是能乘時而崛起得勢。。
小人們在朝不時傾軋君子忠臣,欺淩君上、欺瞞上級
又送一批被貶嫡的朋友離去,小人們殷勤地獻上假情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