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綜論劉禹錫的一生

劉禹錫(772-842)的前半生風光無限,享盡錦衣玉食;江南的秀麗風光也滋養了劉禹錫的天性。19歲時遊學長安,結識了柳宗元(773-819),兩人年齡相仿,意氣相投,很快成為知己。兩年後,他與柳宗元雙雙考中進士及第,同年又被錄為博學宏詞科,後又當上監察御史,同官同爵又是同門出身,他們比親兄弟還親。23歲這年,劉禹錫被授於太子校書,具體工作是負責校勘崇文館書籍,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了大量的典籍。可能正因如此,幾年之後,他成為了杜佑的幕僚,而這杜佑正是杜牧的祖父。這時的他,是那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風雲少年。少年得志的興奮,是任何冷靜沉著的教導都無法遏制的。 但是由於參加了「永貞革新」事件,改革失敗,生命從此發生戲劇性的轉變,被貶為連州刺史(廣東境內),走到一半又被趕去朗州(湖南境內),這一貶就是十年。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之後,劉、柳二人終於有轉機。常言道:「有人在朝好作官」。御史中丞裴中丞是劉禹錫先夫人的族叔,刑部權尚書是劉禹錫父親的朋友,對他關懷甚深;中書韓舍人、禮部李尚書、吏部崔侍朗、東宮白贊都與劉禹錫交誼甚厚,有這樣一群人在,劉禹錫何用擔憂不得再居善位?元和九年底,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皇帝把劉禹錫等人召回。元和十年(815)二月,劉、柳等人回到了長安,但沒想到的是,劉因為一首詩又斷送了自己這難得一遇的轉機。 《元和十年(815)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普普通通的一首詩,都被有心人揣磨出了不同的意味。這首詩被解讀為詩中以「看花」形容奔走富貴的小人,「玄都觀」(在長安朱雀大街旁崇業坊)暗指朝廷,「桃千樹」指朝內那些富貴新進的官員,說那些後生都是詩人離開京城後,由執政的宰相栽培提拔上來的。因為唐人認為花中以牡丹為最佳,桃花雖然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但是品味卻不高。所以劉禹錫的這後兩句詩的言外之意:雖然看上去一大片,其實都沒什麼品味。他的詩語涉譏忿,諷刺了當朝的權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又被貶出到播州(今貴州遵義)當刺史。 他終於又回到長安,看到牛李黨爭,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相繼不斷,一時感慨,忍不住又寫了一篇《再遊玄都觀》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意思是說:百畝的庭院裡一半長了青苔,所有的桃花都已凋謝了,園裡只開滿了菜花。當時種植桃樹的道士都到那裡去了?上次看桃花的劉郎今天又來了。 詩中以桃花暗指當年朝廷內執政宰相的親信官員們,菜花指現在朝內官員。種桃道士指當年的執政宰相。文字裡隱含朝廷無人,前宰相所引進的人都已遭斥逐,宰相本身也已罷退,自己又再回到朝廷來。這首詩內容戲謔輕薄,得罪了當朝執政,劉禹錫再次被外放,時間長達十四年。這段時間內,世局變化很大,皇帝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終於在827年,由於裴度力薦,劉禹錫回到長安,擔任太子賓客的閒職,加檢校禮部尚書,他已是56歲的老人了。 綜觀劉禹錫一生的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從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他19歲前的少年時期; 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到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從他20歲到34歲走上仕途,參加政治革新時期; 從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從他35歲到55歲的貶謫時期;生命的黑暗期。 從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從他56歲到71歲去世的晚年時期。擔任太子賓客的閒職,世稱劉賓客。 總而言之,劉禹錫的人生除了外放的二十四年是黑暗期,其他的日子其實還不錯,相較於他那可憐的好友柳宗元,四十七年的一生,除了元和九年底曾經短暫的回到長安,後半的十多年是在外放於蠻荒之地的柳州渡過,實在幸運多了。其實,靜心回想一下,劉禹錫24年的人生黑暗期肇因於自己的多言賈禍,除了怪自己,還能說甚麼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