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轉載 微型貸款

他,扭轉一億人命運 「貧窮應該屬於博物館,不屬於文明世界!」為此信念,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離開妻女、放棄教職、返回孟加拉。用27美元,30年光陰,打造出孟加拉放款規模最大、專屬窮人的鄉村銀行。如今,鄉村銀行理念被應用於40多國,全球1億人,因此掙脫貧窮循環… ------------------------------ 【文/曾如瑩/商業周刊】 二OO六年十一月,孟加拉陷入混亂之中。 孟加拉朝野在看守內閣問題上產生分歧,兩派群眾以木棍、石塊相互攻擊,焚燒公車、火車,首都達卡對外交通全面封鎖。警察用催淚彈驅逐數以千計的示威者,一個月內,衝突死亡人數逾三十人。孟加拉,這全球貪腐指數第五名,人口密度世界最高,八三%的人民活在每日收入不到兩美元的貧窮線下,人們擁擠著爭取最低限度的生存機會。 然而,這個衝突不斷的國度,卻孕育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儘管這國家的人民活在貧窮線下的比率仍高居亞洲第一,仍有五七%文盲,七成地區缺電,但是比起三十年前已經改善許多。 「Grameen」意即「鄉村」,一九七六年尤努斯創辦鄉村銀行前,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在孟加拉鄉村設立據點。三十年前,尤努斯就鎖定貸款對象為每筆一百美元以下、沒有任何擔保品的窮人。目前,鄉村銀行貸款餘額超過五十八億美元,為孟加拉最大銀行,九四%股權屬於借款窮人。他們不稱窮人為借貸者,稱為會員,這是真正為窮人擁有的銀行。其據點遍布七萬兩千個村莊,每年協助五%貸款人脫離貧窮輪迴,超過八成孟加拉貧窮家庭受惠。 八O年代後,尤努斯將鄉村銀行經驗輸出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等四十個國家,受惠窮人超過一億人。 經濟學博士放棄美國教職返鄉 飢荒與死亡,讓他既羞愧又憤怒 二OO五年,美國華頓商學院評選一九七九年以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經濟領袖,尤努斯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茲、傑克威爾許齊名。但是,他選擇的道路,卻是迥然不同的人生路徑。 一九七O年,出生於珠寶商的尤努斯,不但赴美取得經濟學博士,受聘田納西州立大學助理教授職位,名下擁有車子、房子,並與紅髮碧眼的美籍妻子薇拉(Vera)結婚。相較於絕大多數在貧困線下掙扎的孟加拉人,尤努斯的生活富足且美好。 一九七一年底,孟加拉在千瘡百孔中宣布獨立。隔年,三十二歲的尤努斯辭去美國教職,帶著新婚妻子奔回祖國

百分之70的美國父母後悔生小孩?

美國《每日新聞》專欄作家連德絲(Ann Landers)有一次問她的專欄讀者:「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你還想要生小孩嗎?」她收到將近一萬份答覆,其中約70%讀者回覆:「不要!」難道說70%的父母都後悔有小孩嗎?當然不是。問題出在這是個自發性回應樣本,它不是一個具代表性的樣本。通常對某一議題有強烈感覺的人,尤其是負面感覺,比較會不嫌麻煩地回應。連德絲的結論是有高度偏差的:她的樣本中寧願不要小孩的父母百分比,遠大於全體父母中寧願不要生小孩的百分比。投書及叩應(call-in)意見調查幾乎一定會導致有高度偏差的結果。事實上,只有10%的人曾經叩應回覆意見調查,而這些人可能也會打電話到廣播電台的叩應節目。對於整個人口而言,這些人並不構成具代表性的樣本。 《每日新聞》曾經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若干住在美國的父母詢問對於此問題的看法,結果有91%的父母願意生育子女。這個結果與連德絲所公布的數字大相逕庭。本案例給我們的教訓是「如果你不在乎資料如何取得,你或許會聲稱70%說『不願意』,而事實的真相卻是90%說『願意』。」 參考資料: David S.Moore著,鄭惟厚譯,《統計,讓數字說話!》,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David S. Moore(2000)《The Basic Practice of Statistics》W. H. Freeman Co. 民意調查的爛樣本 假設有一電視台針對某次選舉實施了一次選前民意調查,調查結果指出將近9成的受訪者願意投給甲候選人。乍聽之下,這位候選人似乎鐵定當選,但還不要高興得太早!可得先確認如下數點: 取得這個統計數字所採用的樣本為何? 採用的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 用什麼方法(sampling techniques)取得樣本? 何時抽取的樣本?樣本量(sample size)多大? 為什麼要有上述考量呢?假若此次的選舉地點在台北市,所有具投票權的台北市公民就是標的群體(target population),在這個標的群體當中取得的任一群人都可稱為樣本。 民調若是以台北市住宅電話用戶為抽樣對象進行電話訪問,則此種樣本不具代表性,因為住宅電話用戶不見得都是具有投票權的台北市選民;具有投票權的台北市選民也不見得都是住宅電話用戶,這9成或許只能解釋為台北市住宅電話用戶對甲候選人的支持度罷了。 參考資料:

送子鳥的故事

在中國,夫妻結婚多年如果無子,往往祈求於「送子觀音」。在西方則祈求鸛鳥來臨。西方人視鸛鳥為「送子鳥」,他們相信凡是有鸛鳥在屋頂築巢的人家必定人丁興旺。因此在德國和荷蘭,很多人家特別在屋頂上釘許多木圈,歡迎「送子鳥」來築巢。 事實上,鸛鳥數與人口數成正相關並非兩者間有因果關係,如果這種現象視為鸛鳥確實會送子將是一大誤解,如果為了控制人口成長而大量捕殺鸛鳥,更是一項令鸛鳥啼笑皆非的悲劇。其實人口多的地區,自然嬰兒出生多,房屋數目也較多,因而有較多屋頂供鸛鳥築巢。因此在兩變數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實在有賴常識的協助。 相關係數的起源 在19世紀末葉,有人問著名英國生物統計學家高騰爵士( Sir Francis Galton, 1822-1911)關於雙親身高與子女身高這兩組資料之間的關係是否可以測度?他想出了「相關」的觀念。經由簡單的代數運算,我們可以證得群體相關係數的數值介於1與+1之間,0值表示沒有直線關係存在,+1表示數據應在正斜率的直線上, 1 表示數據在負斜率的直線上,在附近的相關係數表示兩變數有相當高的直線關係,接近0 的相關係數表示兩變數沒有直線關係。在例5.1 中,大約為0.9。注意是直線關係的測度,資料可能形成一團,這時值會很小,它們雖不是直線相關,但無疑是相關的。 相關性的濫用 資料分析者常犯的一項錯誤是「在未查證確定變數間的關係之前,就斷然將所觀察到的相關認定為是因果關係」。例如,19世紀的一些科學家以人的頭顱大小及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以及是否有犯罪傾向;20世紀初的某些科學家又以粗糙的智力測驗成績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低能」,都是對「相關性」與因果關係的一些誤解或濫用。又如在1960年代,曾經有位美國社會學家研究美國中部小鎮的教堂數量與該鎮的犯罪率的關係。研究結論顯示,犯罪率與教堂數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教堂愈多的地方犯罪率愈高,反之亦然。但是到底是由於犯罪率高,促使宗教人士大設教堂?還是教堂過多,告解便利,導致犯罪率上揚?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姓氏字母多的候選人必勝? 迴歸分析固然不是完美無缺,但是在預測上卻比其他方法好。在1960年的時候,有一作家發現一種預測總統大選結果的簡單方法:姓氏字母多的候選人必然會獲勝。他用這種方法以自1876至1960年的22次的結果來驗證,結果只有一次不符,看起來這方法很不錯。但是這

統計學界的畢卡索-杜奇

把統計學家和藝術家相提並論似乎有點不搭調,尤其與藝術怪傑畢卡索一同評論更不免要令人對於杜奇感到好奇,到底他是何方神聖,有多少能耐,足以與畢卡索並駕齊驅? 杜奇(John Tukey)在1915年誕生於麻薩諸塞州的紐貝德福(New Bedford),父母親很早就發覺他資賦優異,因此把他留在家裡自己教導,直到他進入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為止。他在布朗大學拿到化學學士與碩士學位,但是後來被抽象數學吸引,因此,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數學,並於1939年榮獲數學博士學位。一開始,他的研究領域是拓樸學(topology)。杜奇深入研究之後,提出杜奇引理(Tukey's lemma),成為他對這個領域的主要貢獻。 然而杜奇注定了無法一直留在抽象數學領域。普林斯敦大學數學系的威爾克斯(Samuel S. Wilks)教授一直勸誘學生和年輕的教授踏入數理統計界,杜奇也受到感召。得到博士學位後,杜奇留在數學系當講師,而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的1938年,他就發表了數理統計方面的第一篇論文。後來到了1944年,他發表的論文幾乎全屬數理統計領域的研究。 在二次大戰期間,杜奇加入火砲控制研究辦公室,研究槍砲瞄準、測距儀等與大砲有關的問題。於此時所接觸到統計上的實際問題,亦作為其往後的研究題目, 同時也讓他對實際問題的特質有了充分的體認。他常用精闢的格言來總結重要的經驗,其中以「對正確的問題有個近似的答案,勝過對錯的問題有精確的答案。」最為人們所熟知。 話說20世紀初,畫壇出現了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畢卡索,其作品風格千變萬化,總是引起大家的驚嘆。包括單彩作畫(如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古典主義形式,以及雕塑。畢卡索每次的風格蛻變,都對藝術界造成革命性的影響,其他人只能緊追在後打轉,探索他的作品。 杜奇的研究成就亦如同畢卡索一般的多釆多姿。例如,在1960年代,杜奇發現,就算不使用任何機率模型,還是可以將觀測數據的分配當作一個機率分配來檢驗。結果,他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也參加很多場討論會,最後還寫了幾本專書,談的就是他稱之為「探索性資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採用了一種十分原創的形式來發表;就是直接檢驗數據本身所展現的模式或型態。他還研究了極值對人們能否觀測到模式的影響力,而且為了調整這個假象,他更發展出一套繪圖工具來表示數據。杜奇提議將

統計圖先驅-威廉法爾

威廉法爾(William Farr, 1807-1883)生於英國Kenley, Shropshire。他在兩歲的時候被當地鄉紳Joseph Pryce所領養,Pryce為法爾支付教育費用。在1826-1828年期間,法爾在Shrewsbury的一間療養院擔任裹傷者的工作,同時跟隨一位醫生學習醫術。當Pryce在1828年逝世的時候,法爾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讓他有足夠的經費到巴黎和瑞士留學。1831年法爾回到Shrewsbury,在進入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就學之前,曾經擔任無執照醫師(unqualified locum)的工作,後來成為領有藥劑師學會開業執照的人。1833年,他在倫敦的Bloomsbury開了一家藥局,並且陸續在一本名為The Lancet的雜誌發表關於衛生、江湖醫術(quack medicine)、壽險以及霍亂等等課題的文章。在法爾出國深造的期間,他首度顯現出對於醫藥統計的興趣,同時於1832年在Macculloch的《Account of the British Empire》一書中發表其「生命統計」(Vital Statistics)的研究,從此開始了他在統計上的新領域。1838-1879年期間,他在Registrar General's Office擔任編輯摘要的工作。1855年他進入科學探究委員會(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Enquiry)工作,研究1854年的霍亂大流行,發現霍亂的傳播與污水相關的統計證據,他和同僚持續堅持流行疾病的散布與髒空氣有關的理論。法爾也曾經 負責1871年英國人口普查的主持人工作。他於1879年自公職退休。 法爾的工作讓他對於死亡率(death rates)的計算和表達感興趣。死亡率是一種描述群體健康之重要層面的方便方式,然而,卻並非總是易於解讀,同時即使採用諸如標準化的技巧,早產死亡的影響卻也難以評估。法爾於1870年首創「世代分析」(cohort analysis),這項技術提供綜合性的資訊,同時將死亡年齡也列入考量,並且以容易瞭解的圖示表示。所謂「世代分析」(注5)是一種綜合整理長期的資料,並做跨時間點分析比較的方法。Cohort一詞的起源意指羅馬的軍事單位,現在泛指一群人有共同的特點、或經歷共同事件者。「世代」其實不只以出生年做劃分,也可以用

新加坡的烏鴉趣談

提到新加坡,人們腦海中就立即產生「城市花園」的印象。然而為數眾多的烏鴉卻讓該國主政者傷透腦筋,原因是烏鴉對於觀光區環境清潔造成諸多困擾。例如,在露天攤販區,往往當食客還在大快朵頤之際,烏鴉突然便以轟炸機的姿勢俯衝而下,搶食落在地上或桌上還來不及收拾的剩餘食物;此外,積極性頗強的烏鴉也會主動扯開垃圾袋,搜索美食佳饌,飽食之後揚長而去,留下一地的垃圾。 根據專家估計,新加坡全國內的烏鴉大約有12萬隻。對於許多其他的國家而言,這個數目也許算不上什麼,可是對於幅員只682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來說,12萬隻意味著每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175 隻,問題是烏鴉基本上只集中於人口密集的攤販區,因此不宜用全國平均數來評估烏鴉的存在與威脅。 1+1<2,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 192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Max Ringelmann進行了一項拉繩子的實驗,以驗證集體績效是否等於個別績效的總和。首先他量測每位成員所能拉的最大力量,然後再集合所有成員一起拉。實驗結果發現,3 個人一起拉的力量,只有每一個人平均力量的2.5倍;8個人一起拉的力量,則只有每一個人平均力量的4 倍不到。換句話說,設X1、X2、…, Xn 分別表每位成員的最大拉力,實驗結果顯示: 3個人集體總拉力= 2.5倍平均數,8個人集合總拉力<4倍平均數。 簡而言之,就是大家一起拉時,有些成員混水摸魚,並沒有使出全力。這項實驗足以說明任何要求全員配合的工作,由於無法顯現成員個別的績效,因此總是可能會有某些人投機取巧,混水摸魚。

關於平均數的錯誤解讀

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曾刊出一封讀者投書。投書者研究了健康部的一篇報告之後發現,英國顯然有一半孩童的體重低於平均值。這真是國家恥辱,必須改善孩子們的營養。 請注意:無論平均數的數據為何,總是有一半的數據會在平均數之下,因此永遠會有一半的人受罰而心情沮喪。 參考資料:戴明著,鍾漢清譯,《轉危為安》,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 照過來,請注意! 或許是由於平均數與統計問題似乎脫不了關係,讓人們提到統計就立即聯想到平均數。在美國,有人想出一則如下內容的笑話來取笑統計學家:「統計學家就是將自己的頭放在烤箱,腳放在冰窖,卻說平均起來,他覺得溫度適中。」 事實上,雖然許多人在資料分析中,習於計算該項資料的平均數,然而有時候平均數對於統計問題並沒有參考價值。例如,上述新加坡的烏鴉只集中在攤販區,求出平均全國有幾隻烏鴉並無意義;中國大陸的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沿海省份,這時計算平均每省的人口數並沒有太大意義。又如,對於地震強度來說,計算平均地震強度的意義也不大,重要的是歷年最強的地震強度,因為該數值方可供決定建設橋樑或大樓的防震係數之用。 台灣的921大地震 從1897年台灣有地震偵測設備至今的一百多年期間,總共發生過9次嚴重的地震。台灣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台灣約每10年就可能發生一次大地震。不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地震發生以平均的方式預測,恐有失真的問題。他表示,中部地區在經過921 能量大量釋放後,應該會有一段平靜的日子。其實住在台灣本來就很難逃避地震的風險,不過從921 大地震後,工程界對於建築耐震規範也做出檢討,民眾不必因此過度恐慌。 平均數之外 假設某次期中考,甲班的數學科平均分數是60分,乙班也是60分。以平均分數而言,這兩班的表現的確相當。但是有一種情況,甲班有10 個人,5 個人考90 分,另5 個人考30分,平均分數是60分;乙班也有10個人,每個人都考60分,平均也是60分。顯然的,在這種情況下,甲、乙兩班數學科的表現是絕對不同的。甲班應可區分成兩組數學程度截然不同的學生;乙班則為一群表現都差不多的學生。這時光靠一個統計數字「平均數」來鑑別教師的教學能力或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失真的,甚至是誤導的。因為「平均值」只能知道集中趨勢,無法瞭解差異情形,例如「8與4」及「10與2」平均值都是6,但顯然「10與2」差異較大。所以,

師生戀

使用百分比時要十分謹慎,否則容易陷入令人啼皆非的狀況。請看如下一段在校友會聚會中的對話: 甲:我的班上有50%的女生嫁給老師。 乙:真的?比例真高啊!請問你班上有幾個女生? 甲:總共兩人。 乙:…… 直方圖的起源 直方圖是綜合一組資料的圖形。直方圖的圖示本質使閱讀者可一目了然看清楚以數字表列時難以表達的圖示基型(graphic pattern)。 直方圖的起源應歸功於法國統計學家古瑞(A. M. Guerry),他在1833年引用一種新式的條形圖以描述他對於犯罪資料的分析。這種新式條形圖的特點是將犯罪次數與諸如犯罪者年齡之類的連續變數相對應。如此一來,閱讀者可以輕易瞭解關於法國犯罪情形的結論。這項成就使他榮獲法國研究院(French Academy)的獎章,同時直方圖也逐漸成為綜合分析與展示統計資料的標準工具。 參考資料:The Tools of Quality, Part IV: Histogram. Quality Progress, Sept 1990, pp.75-78.

呼吸下一口氣的機率

最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如下一段另類的對話: 子:「人為什麼要吸空氣?」 父:「為了爭一口氣。」 子:「那又為什麼要把空氣呼出去?」 父:「為了出一口氣。」 其實正如同佛陀所說:「生命在呼吸之間。」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呼出一口氣後,緊接著就會輕而易舉的吸入下一口氣,但對於重病患者而言,當他(她)呼出一口氣後,「順理成章」地再吸入下一口氣的機率將會愈來愈低。對於「生命無常」這冷酷事實的反應,採取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的態度或是「及時行樂」的消極反抗或是把握當下,珍惜生命,以發揮生命價值的積極態度則是取決於個人智慧的高下。 身體健全者是幸運兒 基因是每個人從父母親得到的遺傳基本單元,它決定每個嬰兒身體表現的特徵。每個嬰兒身體是否有殘疾端賴是否遺傳到父親或(和)母親的不良基因(gene)。基因十分細小,無法用肉眼看見,卻藏著生物化學DNA 的訊息,排列在人體細胞內的46 條染色體(chromosome)上。46 條染色體可分為23 對,包括22 對常染色體或者管理身體各種特徵的染色體和另外一對性染色體,決定個人的性別。當父親或母親遺傳不良基因給嬰兒,就會有生下嬰兒畸形的可能,雖然遺傳不良基因的機率很低,但是確實會發生,婚前的健康檢查就是積極預防生出畸形兒機率的方法之一。因此身體健全並非「理所當然」,而是要慶幸自己沒有遺傳到不良的基因。

應用統計的女先知-弗羅倫絲‧南丁格爾

許多人都知道南丁格爾是現代護士鼻祖,卻不知道她不但是一位有使命感和深具愛心的女性,也是自修成功的應用統計學家。 弗羅倫絲.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1910)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傳奇人物,她生長在倫敦一個家世顯赫的上流家庭。 她不甘願容於父母和社會,毅然選擇了護士一行。她的母親寫道:「我和我先生是一對鴨子,卻生出這麼一隻野天鵝。」但是為南丁格爾作傳的作家卻說:「她母親錯了,因為南丁格爾不是一隻野天鵝,而是一隻蒼鷹。」 她曾經利用統計資訊改革英國的野戰醫院的環境。有3年的時間她都和那些垂死的士兵、污血、斷腿為伍,不停的工作、等待。事情經過大致如下: 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注6)爆發了,南丁格爾應戰事部長赫伯特(Sidney Herbert)的要求,組織、訓練並帶領38位護士的隊伍到克里米亞的野戰醫院服務。她家人罵道:「她是被魔鬼附身,精神不太正常了。」她的決定遭受到嚴厲的批評,並被斥為無知。 當她到達野戰醫院現場,她被惡劣的環境嚇壞了。「院內的病床都受到蝨子和老鼠的傳染。建築的地下就是排水溝,……累積著污垢。……當風吹動時,溝中臭氣由管路飄上地面……那正是病人躺在草蓆上的所在。」 南丁格爾對戰地醫院的批評並沒有多大份量,因為她只不過是一個護士,一個女人。她立即開始動手蒐集醫院內傷亡的數字,但是她所遭受的困難不僅是如何將這些數字數據化為資訊,更艱鉅的挑戰是如何創造出新的表示方法,將這些整理所得結果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現出來,以促使有關單位採取行動,改善野戰醫院的惡劣現狀。 南丁格爾對比利時統計學家奎特萊(L.A. J. Quetelet, l799-1874)衷心崇拜。據說,她在早年就已有偏好蒐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傾向。當她由克里米亞返回英國後,遇到使用圖示法的先驅人物威廉法爾(W. Farr)(注7)。南丁格爾將法爾的條形圖(bar plot)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創造了如今稱為極座標圖(polar chart)的圖形,戲劇性地表達出她的觀點,果然引起高層的注意,因而下令改善野戰醫院的環境。克里米亞戰爭末期,在克里米亞戰場的士兵死亡率比駐紮於英國本土的士兵死亡率還低。1859年南丁格爾回國,她所撰寫的有關經營醫院方法的小手冊出版問世,而且她成功的促成了所謂醫院形式的改革,以至於百餘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身受其

統計方法與實務16

新加坡的烏鴉趣談 提到新加坡,人們腦海中就立即產生「城市花園」的印象。然而為數眾多的烏鴉卻讓該國主政者傷透腦筋,原因是烏鴉對於觀光區環境清潔造成諸多困擾。例如,在露天攤販區,往往當食客還在大快朵頤之際,烏鴉突然便以轟炸機的姿勢俯衝而下,搶食落在地上或桌上還來不及收拾的剩餘食物;此外,積極性頗強的烏鴉也會主動扯開垃圾袋,搜索美食佳饌,飽食之後揚長而去,留下一地的垃圾。 根據專家估計,新加坡全國內的烏鴉大約有12萬隻。對於許多其他的國家而言,這個數目也許算不上什麼,可是對於幅員只682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來說,12萬隻意味著每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175 隻,問題是烏鴉基本上只集中於人口密集的攤販區,因此不宜用全國平均數來評估烏鴉的存在與威脅。

統計方法與實務15

關於統計學家的冷笑話 有三位教授(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統計學家)受邀到院長室洽談,當他們剛到達時,院長恰巧接到一通電話,必須立即外出一下馬上回來,請三位教授在院長室稍待片刻。他們忽然看到廢紙簍中冒出火來, 物理學家說:「我知道要如何應對,我們必須將紙張的溫度下降至燃點之下,這時火自然會熄滅。」 化學家說:「不對!不對!我知道要如何應對,我們必須切斷氧氣的供應,那樣才會讓火由於缺少助燃物而熄滅。」正當兩人爭論應採取哪一種對應方式時,只見得統計學家在室內到處點火,兩人大驚失色得叫道:「你在做什麼?」統計學家回答說:「增加樣本量。」

統計方法與實務14

關於 確定性 的實驗 人對確定性的需求可由下面這實驗得知:這個實驗是讓自願者接受二十次電擊,一組是二十次強電擊,另一組是隨機出現三次強電擊,十七次弱電擊。結果,弱電擊組的心跳比較快,汗流得比較多,比較害怕,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強電擊會出現,無法預知未來,所以比另一組更焦慮。 演化雖然使我們容易焦慮,但是它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補救的方法,就是當痛苦的結果是「愉快」時,我們會忘卻前面的痛苦,只記得後面好的感覺。我們的大腦記住了最後好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女人生孩子那麼痛,下次還敢去生,因為她只記得美好的結局,會忘掉過程的痛苦。看到大腦的這些特性,我們可以想辦法減少自己的焦慮,若是無法爭取主動,可以在腦海裡放一些最喜歡的歌,最想做的事,最喜歡吃的東西,「期待」會激發大腦中的多巴胺,多巴胺跟正向情緒有關,所以雖然造命者天,立命者仍然是我,把握住這點,人就不會憂鬱了。 參考資料:2008/03/17 元氣周報

統計方法與實務13

資料的解讀 美國統計學家瓦德(Abraham Wald, 1902-1950)在二次世界大戰致力於戰爭問題的研究,曾經「發明」一些被歸為戰爭機密的統計方法,直到戰後才被解密。他曾經從事解決一個如下的問題:「戰鬥機的機身應在哪些部位補強厚度?」瓦德首先繪出一張飛機的簡圖,然後將由空戰歸來的飛機有彈孔的部位都一一畫在該圖上。當資料累積之後,他建議在極少沒有彈痕之處加強厚度。這個想法讓許多人感到大惑不解。瓦德解釋說,那些極少沒有彈痕之處如果被擊中,飛機當場就掉落,無法返航。

統計方法與實務12

富比士的幽默 在美國,統計學家常是被人消遣的對象。下述故事就是一例。 美國著名報導商業新聞的雜誌《富比士》(Forbes)的主編麥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是一位很懂得如何耍噱頭以引起話題的行銷專家。 有一次,麥康富比士駕著他那著名的熱氣球升空,迷航漂流了離目標數英哩之外,熱氣球的籃子最後落在玉米田中。麥康看到有位男士朝他的方向走過來,便問他說:「先生,請問我是在什麼地方?」男子回答說:「你在籃子中,籃子在玉米田中。」富比士說:「我想你一定是位統計學家。」男子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麥康幽默的說:「這很簡單,因為你說話簡單扼要,絲毫不錯,卻一點用處也沒有。」 ,,,,,,,,,,,,,,,,,,,,,,,,,,,,,,,,,,,,,,,,,,,,,,,,,,,,,,,,,,,,,,,,,,,,,統計學笑話二則 * 過生日是件好事,根據統計過生日愈多次的人愈長壽。 * 根據統計,床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壽終正寢」。

統計方法與實務11

統計與管理 統計學在管理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許多以管理學院學生為教學對象的統計教科書上皆多所提及。例如,S. Christian Albright等人合著的《Managerial Statistics》中提到如下的諸多統計應用: 直銷人員分析顧客的資料庫,以瞭解哪些顧客較有可能對於某些產品和促銷類型會有回應。這種作法將有助於他們針對不同的顧客群提出不同的促銷對策,以提升銷售利潤,同時也能讓顧客得到他們想要的產品/服務。 由於企業經營環境的競爭日趨激烈,各行各業的經營者必須及時獲取相關資訊,以便適時做出有利的決策。例如,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公司為能在市場上立足,改變其生產與行銷汽車的作法。他們在外國汽車的競爭壓力下,必須不斷大幅提升品質和降低成本。雖然這種壓力至今仍然持續存在,但是藉由不斷地資料分析和睿智的決策,他們獲致許多成功的果實,讓公司獲利不斷增加。如今由生產工廠到決策高層的所有組織,幾乎隨時都會進行種種統計分析,然後依據所得資訊做出決策。

統計方法與實務10

統計專家眼中的統計學 曾任中研院統計所所長的趙民德博士曾經對於統計學有過如下一段精采的描述:「統計方法……包括了蒐集資料以及分析資料。資料,是統計學的食糧、氧氣和水。資料,是現代的文字,是工業社會的文字,是科學的文字。統計學只 是幫你去認字、去寫字,並用這樣的文字寫作品。而這些作品所表達的……更精、更簡,更觸到痛處。因為它的目的是探測真相,而它的手段則是濾去誤差及噪音。一方面,它像一個鍥而不捨的偵探,搜尋線索,避開兇手所佈的疑陣,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另一方面,它也像一個嚴正法官,考核證據,一絲不苟,既要不枉,也要不縱。」 參考資料:趙民德,「昔年種柳」,網站「趙家的酒店」

統計方法與實務9

窒礙難行的普查實例 在許多情況下,要蒐集到所有的量測,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印度的人口實在太多,所以多年來都沒有人想仿效美國,試圖在某一天內對全印度進行人口普查。再加上印度全國的人口普查通常要花一年以上的時間,而且不同地區會在不同的月份進行普查,所以印度的人口普查結果從來沒有準確過。此外在普查的這段時間,有人出生,有人死亡,也有人搬家,情況一直在改變,因此沒有人知道在特定的某一天,印度人口到底有多少。 參考資料:David Salsburg 著,葉偉文譯(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統計方法與實務8

從機械式宇宙觀到統計模型觀 在進入19世紀時,科學界有個基本的哲學觀,那就是『機械式宇宙』(clockwork universe)。科學家相信,只要有一些數學公式(像牛頓運動定律、波義耳定律),就能描述現實世界所有的物理現象,並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果想要做出這類預測,科學家只需找齊這組數學公式,並且在做相關量測時掌握足夠的精確度,就萬無一失了。 換句話說,機械式宇宙的觀念主張宇宙像鐘錶般不停地運轉,沒有任何神祇介入,未來的事件都是由過去的事件決定。尤其在1840年代,出現一次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明,證實這門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新科學:有人利用牛頓的數學定律,預測宇宙中存在著另一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後來果然在定律預測的位置附近發現了海王星。於是,反對機械式宇宙的說法幾乎全被粉碎,這種哲理立刻成為主流文化思潮…… 到了19世紀末,機械式的宇宙觀開始動搖,而一些企圖找尋生物學定律和社會學定律的努力也徒勞無功,甚至在一些傳統科學領域,像物理學及化學,牛頓與拉普拉斯當初所用的那些定律,也被證實僅僅是粗略的逼近。科學逐漸開始以新的典範(paradigm)來運作,而這個新的典範,就是現實世界的統計模型,在即將步入21世紀之際,幾乎所有的科學都已經轉而運用統計模型了。 參考資料:David Salsburg 著,葉偉文譯(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統計方法與實務7

溝通的困難點 背景不同 網路是消息最活躍的地方,據說2002年7月聯聯合國執行了一項全球性的問卷調查,其中問題只有一個:「請你給予一個解決世界其他地方食物短缺的最誠實意見。」這項調查的結果是一個大失敗。原因是: 在非洲,人們不懂「食物」是什麼意思; 在西歐,人們不懂「短缺」是什麼意思; 在東歐,人們不懂「意見」是什麼意思; 在中東,人們不懂「解決」是什麼意思; 在南美,人們不懂「請」是什麼意思; 在亞洲,人們不懂「誠實」是什麼意思; 在美國,人們不懂「世界其他地方」是什麼意思。

統計方法與實務6

假性 通貨膨脹」 在這個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不但要能夠妥善運用數字的觀念,正確表達我們的訊息予他人;同時也要對於各種統計數字的本質、意義以及其應用有所瞭解,並洞悉數字背後所欲傳達的真正意思。否則就會很容易陷入數字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例如,美國在1968年,其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揚升超過4%,頓時全國民眾都很擔心通貨膨脹的來臨,於是大家紛紛搶購民生用品,而製造業和販賣業者也因為擔心員工要求加薪,因此紛紛提高了貨品銷售價格。其實探究背後的原因之後,可以發現實際上4%的提升只是因為服務業價格提升超過6%,而一般製造業以及販賣業的價格都只提升1%而已,所以這種通貨膨脹之說根本是不可能會成立的,但是卻已造成了全國的恐慌。 參考資料:呂學堯,「跨越數字的陷阱心得報告」,http://tacocity.com.tw/yaoer/homework/hw2

統計方法與實務5

英國女性的幸福 英國大型健保公司之一的BUPA 曾對5,000名職業婦女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九成受訪者說自己並不幸福,因為她們永遠感受到生活壓力的沉重。這個調查還發現,77%的英國女人承擔全部家務勞動,這點最讓女性感到不快。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的調查也提到,英國男人這幾年在看顧小孩、做飯等家務的投入有不少進步,但對洗衣服、打掃房子等重活,仍然是敬而遠之。 負責經社委員會研究的克朗普頓教授形容,嚴格來說,從1980 年代以來,英國男人對家務勞動的貢獻是「止步不前、毫無改善」。這也難怪,英國女人會覺得,下班回家看到老公開洗衣機洗髒衣服,就是一種幸福。 參考資料:2008/03/27 元氣周報

統計方法與實務4

為誰辛苦為誰忙?資料蒐集為哪樁? 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的創始者莫納翰(Tom Monahan)深諳活用各種資訊之道,他從各種零碎的調查資料中拼湊出一些重要的訊息: 許多美國家庭都喜歡吃披薩。 許多美國人不常吃披薩的原因是懶得穿戴整齊,出門用餐。 美國人對外送服務的品質信心不足。 美國人不太有耐心等待。 在有重大球賽實況轉播之夜,球痴們絕不願意錯過電視轉播。 當有了以上這些資訊後,他清楚瞭解本身核心的競爭力,提出不同解決之道,制訂出達美樂的經營策略: 專作披薩外送服務。 保證30分鐘內送達,否則披薩免費。 如果顧客對披薩品質不滿意,可以無條件換貨。 上述史無前例的作法,竟然使達美樂披薩廣受歡迎,業績長紅。 參考資料:張忠樸著(2002),《人生的不標準答案》,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統計方法與實務3

社會支持是長壽的關鍵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心理學上有很多的實驗都顯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人在逆境時,度過難關最重要的因素,它對健康有直接的關係。 所謂「社會支持」是指藉由家庭或朋友這些網絡,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包括情感性的支持、傳遞訊息及實際的幫助等。例如,在美國費城附近有三個小城,小城居民的生活飲食型態都非常相似,而且共用一家醫院。所以,連醫療設備等,一切都相同,但是有一個城的居民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的低於另外兩個城。研究結果發現,原來這長壽城的居民多半是義大利南部移民,熱情好客,對同鄉很照顧。這種禍福共享、患難相助的感覺,正是最能激發大腦中,跟正向心情有關的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及雌激素等荷爾蒙。實驗者發現:「社會支持」可減少心臟血管方面疾病,快樂的人較長壽,所以他們在統計數字上就突出了。 參考資料:2008/03/31 元氣周報

統計方法與實務2

成績進步或退步 通常統計表格會包含一個以上的變數,學生成績單就是如此,除了各科分數之外,可能還有總平均和名次。德成是某國中三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段考的平均成績為90分,第二次段考的平均成績為83分。父親問他為何成績退步?德成回答自己是進步,因為上次是第八名,這次則是第五名。你同意他的說法嗎?

統計方法與實務1

「左撇子總統」的迷思 統計所描述的是「至目前為止」的事實,而不是真理。例如在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競選連任之前,根據過去資料統計顯示「凡是左撇子寫字的總統都只在任1屆」。因此有人認為既然柯林頓是一個左撇子,他「應該」不會連任成功,選舉結果卻打破了「左撇子總統都只在位1屆」的迷思。

轉載 為什麼 「一代不如一代」?

作者:林明仁  出處:天下雜誌 447期 2010/05 我們的下一代真的是混吃等死的草莓族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上一代對自身人力資本折舊的焦慮罷了。 每年三月的杜鵑花節,是台大各學系與學生社團使出渾身解數,向高中生們介紹、推銷自己的時候。今年也不例外:人類系的同學手捧頭骨,仔細說明如何從其形狀與傷痕推論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型態;土木系擺出的是一個超大火車鐵軌模型;公衛系則在攤位前高掛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疫苗!」以及 「蚊咬」(艋舺)的招牌。另外,許多表演性社團熱情與專業的演出,與各類服務性社團關懷弱勢的紀錄,也都吸引了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目光。從事前周詳的策劃、團隊的合作,到現場專業的講解與賣力精彩的表演,都顯示出這些學生本身多元的能力與對社會關懷的熱情。 然而,這樣的觀察與感受,卻讓我不禁疑惑了起來:這些孩子與四五年級父母師長口中,啃雞腿、吃泡麵、混吃等死,一定會把他們努力打拚累積的經濟奇蹟揮霍殆盡的草莓族,怎麼會是同一群人? 要解答這個疑惑,我們得先釐清一個問題:到底是七八年級「特別差」,還是長輩總是覺得晚輩不夠上進?這兩個問題雖然不見得互斥,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政策意涵」。以下是一些不同年代對於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與報導,或許有助於讀者更加了解此一問題: 「那些常說『一代不如一代』的衛道之士,希望自己勝於上一代,但是下一代卻不如他們。到了他們這一代就『止於至善』了,以後又慢慢地退化下去。」(一九五五年) 「喬治葉由當時的大學生水準談到今日大學生的水準,言下頗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但他馬上接下去,今日水準尚好的原因,便是老班底未垮。」(一九五八年,葉公超對外交部年輕人員的評論) 「在戰亂中成長的父母,由於愛和補償心理,對子女們太不忍讓他們吃苦了。而不曾約束奢侈慣了的青少年,在不久以後就是我們的社會中堅分子,家庭主宰人物,他們會製造怎樣的風氣呢?這才是讓人擔心的。」(一九七九年) 「目前企業界常嘆一代不如一代,有人則形容台灣的青少年是『蟋蟀族』,性善夜出好鬥、工作態度現實而缺乏定性。而企業界則盼望有高度合作習性的『蜜蜂族』員工投入。」(一九九一年) 是誰造成兩代衝突? 看來「年輕被罵,老時罵人」,似乎是每一個世代無法抗拒的誘惑(唯一的創意就是把蟋蟀與蜜蜂改成草莓和芭樂)。有趣的是,雖然每一代都有人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但國民所得卻一直在增加,

轉載 沒有光 才能看到螢火蟲

失敗是堅韌的最後考驗類別。──德國政治家奧托•馮•俾斯麥 年輕的男孩個性十分急躁,總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懷大志卻沒有發展的舞臺,為此鬱鬱寡歡。他的祖父看到了,告訴他:「聽說森林裡有許多螢火蟲,只要見到這些螢火蟲的人,就會擁有智慧,也許你可以去找看看。」 青年聽了很心動,當天晚上就興沖沖地跑到森林裡。但是他卻失望了,找了一整晚,不但一隻螢火蟲也沒見到,還被蚊子叮得滿頭包。 青年埋怨地對祖父說:「森林裡根本沒有螢火蟲,您是在尋我開心嗎?」 但祖父堅持地說:「不,我沒有騙你,那裡真的有很多螢火蟲!不信我帶你去看看!」 於是,這天晚上,孫子高舉著火把,與祖父一起進入了森林。孫子不停地撥開草叢尋找,希望看到螢火蟲的身影,卻一無所獲。 突然,祖父接過孫子手上的火把,接著澆水把火熄滅。孫子著急地說:「您這是在做什麼!森林已經這麼黑了,沒有火把,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怎麼可能找到螢火蟲?」 祖父沒有回答,只是示意孫子不要說話。孫子只好悶悶不樂地站在一旁。 奇怪的事發生了。幾分鐘過去,剛才一片漆黑的森林,漸漸出現了幾個小光點…… 光點愈來愈清晰,竟然是一隻隻的螢火蟲! 「爺爺!螢火蟲出來了!」青年興奮地說。 「不,牠們其實一直都在。」祖父說。 「可是我剛才怎麼一直沒有看到?」 「因為你的火把太亮了。唯有熄滅火把,讓眼睛逐漸適應黑暗,才能看到螢火蟲微小的光點。」祖父慢條斯理地說:「你的人生正處於黑暗,但在黑暗之中,也最容易看到希望的光。這就是螢火蟲教給我們的智慧。」青年在黑暗中紅了眼眶,感受到祖父的用心良苦。 故事中的青年,第一次沒有找到螢火蟲,是因為他不肯放下火把,不肯讓自己身處一片漆黑之中。然而,唯有願意置身黑暗,才能看到螢火蟲閃爍的光芒;唯有讓雙眼習慣黑夜,才能發現夜色中的美麗。 ,,,,,,,,,,,,,,,,,,,,,,,,,,,,,,,,,,,,,,,,,,,,,,,,,,,,,,,,,,,, 某次跟一個自小父母離異的朋友小聚,聊起這段並不快樂的童年,他竟然說出「幸好我父母離婚了」這樣出人意表的話。「如果他們沒有離婚,我不會從小肩負經濟壓力;如果不是我從小面臨這樣的壓力,我不會有今天的韌性與毅力。」 當我們的人生陷入漫漫長夜之中,有人詛咒黑暗,也有人嘗試尋找暗夜裡飛舞的螢火蟲。挫折,可以為人生減分,也能替人生加分,

轉載 向美國老大哥朝貢

• 2010-11-08 • 中國時報 • 【呂紹煒】  這一次,不管你是親美、愛美或是仇美、反美,每個國家都註定要對美國老大哥朝貢,總金額約一兆美元。  美國祭出六千億美元的QE2(二次量化寬鬆),等於狂印美鈔,美元勢必要貶值,全球訐譙不斷。撇開可能引起的全球金融混亂、貨幣大戰等不談,各國都可能因此損失慘重。因為全球外匯存底中美元資產佔多數。  這個機制是如此反應:你拚死拚活生產出東西,賣出後賺了一千萬元,很高興的放在家中;突然間,發現這一千萬元「變小」了;你擁有的面值不變,但損失了購買力。在同一個經濟體內,是透過通膨達到此目的;如物價上漲五十%,你的一千萬只能買到原來五百萬元的價值,你被A了五百萬元。債務人(欠人家錢者)愛死了通膨,因為它實質上減輕了其債務。一些債務沉重的政府,最愛啟動通膨機制了。  在國與國間,就是由貨幣貶值達到此目標;你賺了一千萬美元,視若珍寶、捨不得拿去花,而且,很倒楣的是:你對老美有信心,以美元(或美元資產)繼續持有這筆錢。但美元貶值五十%,結果手上的一千萬只值過去五百萬的購買力,你被老美A了五百萬美元。老美現在玩的就是這招。  全球的外匯存底約八.八兆美元,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估計,其中約十%是以黃金持有;其餘以貨幣型式持有者,大概的配置是:美元占六五%、歐元占二六%、英磅占五%、日圓占三%,剩下的是其它貨幣。這樣估算,全球以美元型式持有的外匯存底有五.一兆美元。如果依美國「債券天王」葛洛斯估計,QE2要讓美元貶值二成,那麼,全球外匯存底就要損失一兆美元的購買力。  各國被迫對老美「進貢」最多者,當然是外匯存底最多的大陸。大陸外匯存底已達二.六四兆美元,其中持有的黃金只占一.五%,其餘貨幣中,美元大致占了六五%。如果美元真貶值二成,大陸外匯存底等於損失三三八○億美元。夠痛吧?  台灣最新的外匯存底數字是三八三八億美元,黃金儲備占四.八%,美元貶兩成,損失大概是四七五億美元,用三十元的匯率算,大概是一兆四千多億台幣,只比咱們一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少一點,也是夠心疼的。比較聰明的是德、法等國,外匯存底中超過六成是黃金,受美元貶值導致的損失少,因黃金上漲獲利的增值多。  不過,美元貶值的損失,在數字上不易看出,因為外匯存底數量是換算成美元計算,美元貶值損失的購買力

轉載 洞穴之喻

這是柏拉圖在《國家篇》514-521中描述的對人類知識的基本想像。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裏,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壁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 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並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這一比喻與太陽之喻和線段之喻相聯繫。洞穴之中的世界相應於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則比作理智世界。可是原文可作許多不同的解釋。 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通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對上面事物的觀照解釋成是靈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過程。洞穴之喻對於後來的政治和教育理論影響甚巨。

轉載 為什麼 一代不如一代?

作者:林明仁  出處:天下雜誌 447期 2010/05 我們的下一代真的是混吃等死的草莓族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上一代對自身人力資本折舊的焦慮罷了。 每年三月的杜鵑花節,是台大各學系與學生社團使出渾身解數,向高中生們介紹、推銷自己的時候。今年也不例外:人類系的同學手捧頭骨,仔細說明如何從其形狀與傷痕推論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型態;土木系擺出的是一個超大火車鐵軌模型;公衛系則在攤位前高掛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疫苗!」以及 「蚊咬」(艋舺)的招牌。另外,許多表演性社團熱情與專業的演出,與各類服務性社團關懷弱勢的紀錄,也都吸引了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目光。從事前周詳的策劃、團隊的合作,到現場專業的講解與賣力精彩的表演,都顯示出這些學生本身多元的能力與對社會關懷的熱情。 然而,這樣的觀察與感受,卻讓我不禁疑惑了起來:這些孩子與四五年級父母師長口中,啃雞腿、吃泡麵、混吃等死,一定會把他們努力打拚累積的經濟奇蹟揮霍殆盡的草莓族,怎麼會是同一群人? 要解答這個疑惑,我們得先釐清一個問題:到底是七八年級「特別差」,還是長輩總是覺得晚輩不夠上進?這兩個問題雖然不見得互斥,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政策意涵」。以下是一些不同年代對於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與報導,或許有助於讀者更加了解此一問題: 「那些常說『一代不如一代』的衛道之士,希望自己勝於上一代,但是下一代卻不如他們。到了他們這一代就『止於至善』了,以後又慢慢地退化下去。」(一九五五年) 「喬治葉由當時的大學生水準談到今日大學生的水準,言下頗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但他馬上接下去,今日水準尚好的原因,便是老班底未垮。」(一九五八年,葉公超對外交部年輕人員的評論) 「在戰亂中成長的父母,由於愛和補償心理,對子女們太不忍讓他們吃苦了。而不曾約束奢侈慣了的青少年,在不久以後就是我們的社會中堅分子,家庭主宰人物,他們會製造怎樣的風氣呢?這才是讓人擔心的。」(一九七九年) 「目前企業界常嘆一代不如一代,有人則形容台灣的青少年是『蟋蟀族』,性善夜出好鬥、工作態度現實而缺乏定性。而企業界則盼望有高度合作習性的『蜜蜂族』員工投入。」(一九九一年) 是誰造成兩代衝突? 看來「年輕被罵,老時罵人」,似乎是每一個世代無法抗拒的誘惑(唯一的創意就是把蟋蟀與蜜蜂改成草莓和芭樂)。有趣的是,雖然每一代都有人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但國民所得卻一直在增加,

用愛傾聽

那段日子,我被樓上樓下的住戶折騰得快瘋掉了。 我家住在二樓。住在我樓下的是一對下崗夫妻。為生活,這對夫妻買了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那輛摩托車破舊得像個嚴重的哮喘病人,噪聲巨大。 每晚,我躺在床上,剛有一點睡意的時候,那輛摩托車就拼命〝咳嗽〞著回來了,攪得我睡意全消。 我樓上的那家住戶,給女兒買了一支簫。每天天剛麻麻亮,就逼著女兒練習。那聲音嗚嗚咽咽,聽在耳裡,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樓下摩托車的〝咳嗽〞攪得沒有睡意,早晨又被樓上的簫聲〝哭醒〞。 我想,是該好好與樓上樓下的住戶談一談了。 但臨到伯伯們的家門口,我又猶豫了:樓下的那個住戶,破摩托車就是他們的飯碗,樓上的那個住戶,簫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難道我要他們放棄飯碗、放棄希望?我不忍心開口。 幾經考慮,我決定搬家,搬到一個清靜的地方,那樣有利於我的寫作,也有利於我的健康。 我找到一位朋友,訴說了我的苦衷,叫他幫我物色一個好的住所。 朋友笑瞇瞇地聽著,然後問我:「你覺得我居住的環境怎樣?」我說:「就!是!覺得你這裡清靜,所以叫你幫我找住的地方。」朋友點點頭說:「好吧你先在我家裡坐一個小時,感受一下。」 我在朋友家裡呆了一個小時,這裡的環境確實安靜,但一個小時後,人們陸續下班回家,嘈雜開始顯現。最要命的是,隔壁的陽台上,傳來一陣類似於說話的聲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聲音在喊叫,聲音刺耳而模糊,聽了格外不舒服。 我問朋友這是什麼聲音。朋友說:「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說話。你仔細聽聽,他說的是什麼?」我側耳傾聽,那男孩無疑在重複一句話,但我怎麼聽都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猜測說:「他好像在說,羊剛撲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說:「你錯了,他是說,陽光普照大地。」 說著話,他拉開了通往陽台的門,使那孩子傳過來的聲音更大一些。我聽到,有一位婦女在不斷地糾正那個男孩的發音。婦女說的正是「陽光普照大地」但無論怎麼糾正,那男孩說的仍是「羊剛撲倒在地」。 朋友問我:「如果讓你住在這裡每天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感覺如何?」我直搖頭,實話實說:「受不了,不但聲音太吵,而且他怎麼學都學不會,聽著都替他急死。」但是朋友說:「在我的耳朵裡,這孩子的聲音簡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 不但我有這樣的感覺,住在我們這棟樓裡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朋友見我一臉詫異,便解釋說:這孩子是個棄兒,一出生就又聾又啞,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拋棄了他。

用幽默雕塑智慧

羅斯福還未當上美國總統之前,家中遭竊,朋友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回信說:「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心中很平靜,因為: 第一、竊賊只偷去我的財物,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 第二、竊賊只偷走部分的東西,而非全部。 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亡國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槍擊重傷,子彈穿入胸部,情況危急。在生命交關的當頭,雷根面對趕來探視的太太的第一句話竟是:「親愛的,我忘記躲開了。」美國民眾在得知總統在身受重傷時,仍能不忘幽默本色,康復應指日可待,因此也穩定了可能因總統受傷而動盪的政局。 事情發生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演講中,剛進行到一半時,台下突然有個搗蛋份子,高聲打斷了他:「狗屎!垃圾!」 威爾遜雖然受到干擾,但他情急生智,不慌不忙的說:「這位先生,請稍安勿躁,我馬上就要講到你提出的關於環保的問題了。」 全場不禁為他的機智反應鼓掌喝采。 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邱吉爾首相有一次在公開場合演講,由台下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著兩個字:「笨蛋」!!邱吉爾知道台下有反對他的人等著看他出糗,便神色輕鬆地對大家說:「剛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寫信人只記得署名,忘了寫內容。」 邱吉爾不但沒有被不快的情緒控制,反而用幽默將了對方一軍,實在是高招。 幽默的機智反應並非只是能言善道,而是一種快樂、成熟的生活態度,掌握了它等於掌握智慧結晶,得到快樂的泉源 法國名人拿破崙,有一天到野外打獵,突然聽見遠處有人呼叫,他循聲走去,看見一人落水,正大聲求救。拿破崙毫不猶豫的舉起槍來。 拿破崙大聲叫道:「喂!聽好!你要是不爬上來,我就開槍打死你。」 那個人聽了忘記落水的危險,立刻使勁全力向岸邊游去。 上岸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不救我就算了,為什麼還要開槍打死我?」 拿破崙從容不迫的回答說:「假如剛才我不嚇唬你, 你就不會奮力游上岸,又怎麼能脫險呢?」 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要別人怎樣對你,自己先怎樣對別人」 艾森豪將軍參加某餐會,會中安排演講節目,總共邀請五位貴賓致詞,艾森豪排在最後一位上台 前面四位,個個千言萬語、贅言連連,輪到艾森豪時,時間已近十點了,台下早已意態闌珊、興致缺缺。 善體人意的艾森豪將軍一上台便說:

出走與回家

人在一生中,也許都該給自己幾次流浪的機會..... 2009-5-25 自由副刊 ◎林懷民 1969年9月,我初到美國讀書。在舊金山機場看到通往全球的航班表: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斯德哥爾摩…… 那是個驚嚇的啟蒙經驗。世界如在眼前,地理課本的地名,原來是真的可以去的城市! 那年5月,搖滾樂、大麻、性愛,五十萬人大聚會的伍茲塔克音樂節,震動了全球的年輕人,而我來自戒嚴的台灣。一年多以前,巴黎、東京、紐約、柏克萊,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在台北,我衷心崇拜、曾在明星咖啡廳仰望的作家陳映真被警總抓走,寫作圈子的朋友私下轉告,不知所措,也有人徹底避談。 可以這麼說,到了美國,我才開始走進世界。 在世界的天色下過夜 70年耶誕假期,我從讀書的愛荷華,一路候補機位,用學生票旅行,混到西岸。忘了如何抵達太平洋高速公路的一個水族館。我第一次看到海豚,樂得張開了嘴巴。 看完海豚戲球,我對著太平洋的落日發呆,轉頭才發現人全走光了。到了館外,停車場是空的,也沒公車了。天色昏沉,我只能在路邊橫著大姆指等便車。 一位長髮嬉皮讓我上他的車。弄清楚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要往何處去,便安靜地說:「那麼,到我家過一夜吧。」 睡到半夜起來上廁所,只見起居室五、六個長髮男女安靜坐著,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房間裡有印度線香的味道,也許都吸了大麻,一屋寂靜。我回房繼續睡。第二天早上,另一個長髮嬉皮順路把我在公路邊放下。我橫起大姆指等車。 72年,我打工存了錢,經歐陸返台。紐約到盧森堡的學生包機每人九十美元。在阿姆斯特丹,我根據手上的《每天十元遊歐洲》,找青年旅館過夜,也睡過公園,認識了人就一起去玩。 有一個人要去巴黎,我改了行程和他同行。他找到幾個朋友,一起混了幾天。吃飯,大家湊錢買幾條麵包,幾瓶便宜紅酒就打發了一頓。這些來自各國的背包族,有人初抵巴黎,也有人要離去,大夥兒就在便宜小酒館為隔日要啟程的朋友送行。喝得太晚,第二天爬不起來,誤了車程,因此晚上再度送行,喝到凌晨…… 在巴黎認識的瑞士青年要去葡萄牙、西班牙,邀我同行。到了葛那達,他要去摩洛哥,我的中華民國護照要等上一個多月才能取得簽證。從此我一人獨行,去義大利和希臘。 在羅浮宮、在烏菲茲美術館我第一次感覺到「顏色」。從希臘的天空和愛琴海,我終於知曉藍色有無限的層次和變調。在日內瓦,我看到一本美麗的

何謂大事?

麥可•邦吉•史戴尼爾(Michael Bungay Stanier)/「蠟筆盒公司」創辦人及資深合夥人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歸為三種類型:小事、正事和大事。  小事(Bad Work)  小事會浪費你的時間、精力與生命,這樣的工作做一次都嫌太多。這不是一件值得你全心投入,或者你希望被指派去做的事;小事根本沒有意義。  令人難過的是,組織很擅長生產這種小事。它有各種面貌,例如官僚作風、沒完沒了的會議、浪費時間的陳腐流程,以及其他許多只想壓榨你、而不是讓你成長的做事方法。  正事(Good Work)  正事是那些有用、具生產力,而且你很熟悉、也可能做得很好的事。你大部分的時間可能都在做正事,這樣並無不妥;你所受的訓練、教育和迄今所累積的經驗,讓你可以把這樣的事做得很好。總的來說,正事是舒適感、成長的養分及成功的來源。 正事的範圍很廣,可以是一份令人投入且有趣的工作,也可能是很單調、平凡,但你知道它的必要性,所以很高興地花一些時間去做的事。  生活中永遠需要正事;而在組織裡,正事是必須的,這猶如公司的「奶油與麵包」——有效率、能夠聚焦,而且有利可圖,可以為公司帶來下一季的盈餘。  大事(Great Work)  每個人都想多做一點大事,這樣的事可以啟發並鼓舞你,對你來說充滿意義,能夠產生影響力、帶來改變。大事是真正重要的工作。  大事可以帶來深切的舒適感,並讓人全心投入——你通常會覺得自己彷彿處在時間靜止的「順境」中,毫不費力就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之所以會有這種舒適的感覺,是因為它連結了對你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不只是你的核心價值與信念,還有你想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渴望。  不過,大事同時也讓人覺得不確定和不安。這種不安是因為大事通常是嶄新且深具挑戰性的,所以具備了風險與可能失敗的因子。因為這是你很在乎的重要工作,你不想失敗,但也因為這是一件嶄新且具有挑戰性的事,因此很可能失敗。  對組織來說,大事可以帶來策略上的轉變、創新,並延長組織的壽命。通常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可以將事業往前推進,帶來新產品和更有效率的運作體系,並且增加營收。  怎樣才是最好的比例?  了解以上三種定義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要怎麼在三者間取得平衡?對你來說最完美的混合比例又是如何?  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的比例。在正事與

轉載 得 與 失 激勵故事

    有一個阿拉伯的的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虧光了所有的錢、並且欠下了債。他賣掉房子、汽車,還清債務。    此刻,他孤獨一人,無兒無女,窮困潦倒,唯有一隻心愛的獵狗和一本書與他相依為命,相依相隨。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來到一座荒僻的村莊,找到一個避風的茅棚。他看到裏面有一盞油燈,於是用身上僅存的一根火柴點燃了油燈,拿出書來準備讀書。但是一陣風忽然把燈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這位孤獨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對人生感到痛徹的絕望,他甚至想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邊的獵狗給了他一絲慰籍,他無奈地歎了一口氣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來,他忽然發現心愛的獵狗也被人殺死在門外。撫摸著這只相依為命的獵狗,他突然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世間再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了。於是,他最後掃視了一眼周圍的一切。這時,他不由發現整個村莊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靜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屍體,到處是屍體,一片狼藉。顯然,這個村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個村莊一個活口也沒留下來。    看到這可怕的場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轉,啊!我是這裏唯一倖存的人,我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此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這個世界裏唯一的倖存者,我沒有理由不珍惜自己。雖然我失去了心愛的獵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    老人懷著堅定的信念,迎著燦爛的太陽又出發。 ,,,,,,,,,,,,,,,,,,,,,,,,,,,,,,,,,,,,,,,,,,,,,,,,,,,,,,,,,,,,,,,,,,,,    啟示    人,每個人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特別是從事直銷事業的人們,在你為失敗而痛苦時,其實,你已經得到人生的經驗。關鍵是你要有悟性,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失與得。

轉載 《斷章》

卞之琳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卻能以小喻大,展示出豐富的內涵,有如七絕般晶瑩剔透。這首詩的出色之處在於場景的建構。任何一首好詩,不管是抒情詩、敍事詩、詠物詩,都離不開場景。場景有的是實際的描寫,有的是扭曲變形,有的是純內心建構。此詩通過扭曲變形的場景(或叫做刻意安排的場景)去營造氣氛,寓情於景,而且透出淡淡的哲思。 這四句詩,景物有橋、有樓、有月、有窗,場景十分開闊,只要讀者稍稍動用一下想像力,就能想像出一幅美麗迷人的畫面。而且這畫面不是平的,而是立體的。“我站在橋上看風景”處於下位,“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處於上位,一高一下形成對比; 從“我站在橋上看風景”,可以設想“我”的視角不停變換看風景,無所專注。“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卻表達出一種專注的視角。也就是形成“無心”和“有心”的對比。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句結構是最特別,讀者可以有兩種方向去想,而不影響對整首詩的理解,這句可以是描寫橋上的我看到明月和窗子,也可以是樓上看景人從視窗外望看到明月。不要忘記,“明月”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別具意義,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代表了鄉愁、代表了思念。不管是有心或無意,一輪明月,竟引起大家共同望之,情感盡在不言之中。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兩句,也反映了我無意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而成為看風景人眼中的風景;看風景人在不知不覺間也成為橋上的我看到的風景的一部分。在無心和有意間形成了互動,似冥冥之中有著安排。於是,“你/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主角。 〝窗〞和“夢”一實一虛,形成對比,而〝窗〞又令人聯想至靈魂之窗,不經覺間和“夢”發生更密切的聯係,此 “夢”字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又代表了夢想、理想,於是此詩也昇華到理念的層面去了。於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你/我”代表了別人眼中的夢想、理想,是天地風景中的一個最迷人的風景。但這“你/我”是在明月下,代表有距離的思念或追求,不管是有心而想或無意而求。我總認為,此詩此夢如雲般輕淡迷人,不能言盡。

轉載

比爾•蓋茲最喜歡的網路老師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從微軟退休後,非常熱衷於改善美國各個層次的教育,從大學到高中、國中小,都有他的基金會的贊助專案,為了發現更便利與廉價的學習,他對網路學習非常著迷,甚至於親自帶著十一歲的兒子,一齊尋找網路上的學習資源。  也就因此,Bill Gates在過去同事的推薦之下,發現Sal Khan在網路上開設的khan學院(http://www.khanacademy.org/)發表,對其內容大為讚賞,驚嘆之餘,也就成為Khan的粉絲。  khan學院只有一位老師,那就是Khan自己,他有傲人的學歷,不但是哈佛大學的企管碩士,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學士、電腦與電機碩士等三個學位。他因為要幫助念中學的堂弟解決數學上的問題,就把解題方法作成短片,每個短片的長度大約十分鐘左右,放在youtube上,比爾蓋茲認為Khan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只使用很低廉的設備和空間,就錄製出上千門的教學短片。  我挑了幾個最簡單的教代數的短片來看,發現Khan是天生的好老師,他講解時非常有耐心,把解方程式的步驟很詳細的一步步推演出來,雖然沒有動畫或圖片做輔助,也沒有出現Khan的照片或視訊,只有一個用來解說的小黑版,但他親切的語調和詳細的解題過程,對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幫助,有位學生回應說,因為看了他的教學,數學考了一百分咧!  Khan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錄製課程,首先從數學開始,現在還有生物、化學、歷史等學科。我剛剛去看時,同時有2276人在瀏覽Khan學院,所有教學短片都放在Youtube上面,目前大約有1630個教材,每天有七萬人瀏覽,每個月大約有二十萬人,已經成為網路上最紅的學習網站了。  目前使用Khan學院的人,以英語系國家居多,其實,數學的語言是國際通用的,即使不懂英語,也看得懂Khan推導的過程,我建議家中有高中或國中生的家長,假如子女在代數或幾何的學習上有困難,不妨把這網站推薦給子女,可以讓他們同時學數學和英語呢!  有的專家認為Khan學院根本不能稱為學院,因為它沒有給學生測驗與評分的功能,它只能稱為圖書館,一個聚集許多自學短片的圖書館,可以作為學生輔助學習的地方,但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展現出虛擬學校的實力,它不需要教室、校園、名師及行政支援,就能成為全球性的學

轉載

釵頭鳳 •引   夫君,如若可以,你仍做我的兄長,我依舊是你的表妹。這樣,誰都不會在誰的心裏,留下那麼沉痛的傷。   婉兒,如若可以,你仍做我的表妹,我依舊是你的兄長。這樣,誰都不會在誰的心裏,留下那麼沉痛的傷。      壹   鮮豔紅衣,方巾喜蓋。我身著嫁衣,步入花轎。那一刻,我什麼都完了,我只知道,表哥,從此我是你的妻。   我緊張地攥著手中的錦帕,心中,滿是欣喜,思緒不由得回到了曾經。我們花前月下,吟詩作對,那時我就想,表哥,等我及笄,我便要嫁給你。後來爹說,他曾和姑姑泛舟時定下娃娃親,那是我和你的婚事。   花轎漸漸停下,簾外嘈雜的人群聲和鞭炮聲早已幕天席地而來,然而我能聽到的,只有那很輕的一聲,“婉兒……”。那一聲,漾滿了喜悅,那一聲,使我緊張不安的心,歸於平靜。   姑姑將我迎下轎,朗聲道:“婉兒,以後可就是陸家的媳婦了啊。”   我欣喜地點點頭,然後便覺一陣很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我知道,那是你的味道。   手中的錦帕,已被換成同心紅綢,而綢帶的那一端,是你。   心中盈著滿滿的幸福,恍惚中,婚禮,就這麼過去了。      我在洞房中等你,不知過了幾個時辰,你終於回來了。身上有著淡淡的酒香,然而更多的卻是我熟悉的味道。   我緊張地攥著袖子,手心滿是汗水,心中惴惴不安。縱使我知道,那是你,是從小陪我走過風風雨雨的表哥,然而我還是緊張地難以自持。畢竟,我第一次出嫁,總有些女子的嬌羞。   我聽到你小聲對丫鬟們說了些什麼,然後整個洞房裏,就只剩下我們兩個。   你走到我身前,似乎也很緊張。你輕輕地掀起我的蓋頭,我感覺到你在顫抖。我緊張地閉上眼睛,不敢看你,我爬看到你眼眸中的漣漪後,我會幸福的瘋掉。   驀地,一雙溫潤的手撫上我的額。“婉兒,為何不看我?”   你的聲音,更加擾亂了我的心。我緩緩睜開眼,你清亮的眸自映我的眼底。你面若冠玉的頰上,竟也浮了幾絲紅暈。我不由地“撲哧”笑出了聲。   你被我的笑,攪得有些無措,我坐在一旁,就這樣靜靜地看著這樣的你,方佛,我已擁有了全天下的幸福。   飲下合脀酒,你溫柔的將我抱上了床。   那一夜,芙蓉帳暖,旖旎春宵。      •貳   猶記得,你為我描眉,綰髮,為我簪上那支,釵頭鳳。你我日夜如膠似漆,耳鬢交磨,享受魚水之歡,將一切拋諸腦後。只是這樣幸福的日子,又能持續

轉載

孔子的女婿 「王記」自助餐旁新開了家飯舖,週三晚間偕友試吃,時電視在播益智問答節目,亦奇說起曾看過一道難題:孔子把女兒嫁給誰?在座四位中文系無人能答,只記得《論語》有載。餐迄,到童軍社辦翻書一查,原來夫子的賢婿是公冶長,《論語‧公冶長第五》寫得分明: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釋說是孔門弟子,名列《史記.卷六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公冶長,齊人,字子長。 司馬遷也是字「子長」,碰了面大概能聊上幾句,可是兩人似乎不熟,《史記》的介紹就這樣寥寥一句(接著引用《論語》中丈人的評語),興許是泰山名氣太大,女婿只好低調。史遷之師孔安國則以為是魯人(見《論語集解義疏》),不過比起籍貫,他通解鳥語的傳說,顯然更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南朝梁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援引了《論釋》來說明: 公冶長從衛還魯,行至二堺上,聞鳥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須臾見一老嫗當道而哭,冶長問之,嫗曰:「兒前日出行,于今不反,當是已死,亡不知所在。」冶長曰:「向聞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嫗兒也。」嫗往看,即得其兒也,已死。即嫗告村司村,司問嫗從何得知之,嫗曰:「見冶長,道如此。」村官曰:「冶長不殺人,何緣知之?」囚錄冶長付獄。 主問冶長何以殺人,冶長曰:「解鳥語,不殺人。」主曰:「當試之,若必解鳥語,便相放也;若不解,當令償死。」駐冶長在獄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緣獄柵上相呼,嘖嘖(口雀)(口雀),冶長含笑。吏啟主:「冶長笑雀語,是似解鳥語。」主教問冶長:「雀何所道而笑之?」冶長曰:「雀鳴嘖嘖(口雀)(口雀),白蓮水邊,有車翻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斂不盡,相呼往啄。」獄未信,遣人往看,果如具言,後又解豬及燕語,屢驗,於是得放。 然此語出雜書,未必可信,而亦古舊相傳,云冶長解鳥語,故聊記之也。 大抵經學家重篤實,詩人尚想像,皇侃本身存疑,沈佺期卻有詩〈同獄者歎獄中無燕〉曰:「不如黃雀語,能雪冶長猜。」很能欣賞這故事。 我從小玩《阿貓阿狗》,樂於相信有人能跟動物溝通,但還是忍不住找碴:村官判錯了!冶長要嘛懂鳥語,要嘛不懂。如果不懂,那他就是凶手,但是就算他懂,其實也無法證明清白。他完全可能殺了人後,叫老嫗去收屍,再利用專長脫出囹圄、逍遙法外,甚至連名譽受損,還有至聖先師來背書。 審這件案子,礙於素王聲威,村官說不定受了相當壓力,所以雖

轉載

三十而立新解 孔子的三十而立一段原是這樣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歲時候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不再被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明白自己的本份,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不中聽的話不會氣憤,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心裡怎麼想就怎麼做。 . 今新解如下: 三十而立:交三十両者,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而不惑:交四十両者可發問,直到你沒有疑問。 五十而知天命:交五十両者,可知明天小考之命題。 六十而耳順:能出得起六十両的,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的話給你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交七十両者,上課要躺要坐或來不來上課隨你,都不算犯規。

品管

績效評估並不足夠 前言 近一年半時間以來,國內外經濟一直很不景氣,企業經營者面對這種局面無不紛紛採取人力精簡的措施來因應,甚至連許多原本以不裁員聞名的美國公司和主張終身僱用的日本公司也都不例外。他們的說法是如果不能暫時忍痛棄車保帥,時間一久,時機未見好轉的話,可能將會拖垮整個公司,讓更多的人陷入失業的窘境。理論上看來,決定該裁撤哪些單位或是個人,最直接了當的做法是以「績效」作為衡量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下的各項問題似乎值得深思: 1.如何提昇個人的工作價值,發揮最大效益? 2.(a)個人工作績效應如何掌握? (b)個人工作績效與提昇工作品質之間有什麼關係? 3.如何進行個人工作績效評核與提昇個人工作價值? 4.如何評量個人工作職務的表現,才算是有績效的呢? 事實上,現在在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探討績效管理的書籍,教導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在公司內推行績效管理的實務。然而筆者個人的淺見卻認為面對不景氣的局面,以績效來決定員工去留的對策似乎存在著思考上的盲點,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做法。這種做法將公司賺賠視同是由於員工的工作績效來決定,員工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與管理者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這是管理者將眼光朝內,完全不顧競爭對手有些什麼新產品上市,也沒有考量顧客對於該公司的產品/服務的品質是否滿意之類更具關鍵性的課題所致。 歷史的教訓 回想在1980年代,當時日本貨由於品質精良、價格合理,在全球各地都廣受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反之,美國貨在國際市場上卻面臨節節敗退的窘境,在美國由於許多公司倒閉而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以故品質大師戴明博士認為造成當時那樣淒慘的損失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管理者不懂管理,不知道由於科技的瞬息萬變,促使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現象發生。其實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事先看到公司將會面臨何種問題,及早提出對策,改弦更張加以防範。因為在管理實務上,絕大部份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癥候,而是來自當事人主觀的認定。因此,如何確認問題的本質以及界定問題的範疇十分重要,然後應該適時提出正確的對策。換句話說,身為管理者,應有前瞻的思維,否則誤解了問題的本質,光是呆板的依循過去的做法,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並不夠,更應該把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因為完美解決一個

轉載

比爾蓋茨的十大經典人生定律 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的成功令很多人羡慕,也是無數人學習模仿的榜樣。是什麼力量另比爾蓋茨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1.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     人生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 2.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這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3.  .You will not make 4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高中剛畢業你不會一年掙4萬美元。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並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直到你將此職位和汽車電話都掙到手。   4.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He doesn't have tenure。     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有了老闆再這樣想。老闆可是沒有任期限制的。   5.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烙牛肉餅並不有損你的尊嚴。你的祖父母對烙牛肉餅可有不同的定義;他們稱它為機會。 6.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父母的過錯,所以不要尖聲抱怨我們

轉載

HAPPIER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 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塔爾•賓-夏哈爾(Tal Ben-Shahar, Ph.D.)。 他在哈佛開設的「組織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一與第三名,每學期選修人數高達 1, 4 00人,超過學生總數的20%。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班夏哈的教學及思想,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全球報》、《紐約時報》,以及CNN、C B 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塔爾•賓-夏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 「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塔爾•賓-夏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塔爾•賓-夏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紙: 塔爾•賓-夏哈爾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

轉載

窮苦人最匱乏的是--尊嚴 作者 :李家同 老楊是我們銀行裡的首席分析師。 在總經理要做重大決定以前,老楊一定要給總經理作一個相當徹底的分析。分析永遠在於這個決定的得和失。所謂得,當然是可能的得,所謂失,也當然是可能的失。老楊在分析的時候,會用很多數學,可是他在做報告的時候,卻不會強調數學,而用非常直觀的方法來解釋他的分析。為什麼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視,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資料非常正確而完整。 如果我們要在某個地點設立分行,老楊一定會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收入、職業等等。我們有時會奇怪老楊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資料,據他說,他其實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據我所知,他的統計學學得非常好,這使得他的資料得以非常完整。因為老楊常常要收集資料,他養成了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 有一次,我們在一家百貨公司一樓的咖啡館喝咖啡,一個小時下來,他告訴了我這百貨公司情況不妙,因為提袋率太低了。果真不久,這家百貨公司傳出了財務危機的消息。更有一次,我們一齊到國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個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後查證,他的確猜得很準。據他說,他是看街上汽車的牌子以後估算出來的。老楊一直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應手,薪水非常高,他從來沒有感到什麼壓力,因為他僅僅負責分析而已。最後決策的決定總是別人做的。何況他的分析向來非常有用。 前一陣子,老楊忽然顯得有點心情不好。他過去很喜歡講笑話,現在比較少講了。有人和他聊天,他也會發呆,好像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有一天我到他的辦公室去找他,談完公事以後,忽然發現他的牆上掛了一個鏡框,框內只有一張白紙,紙上寫了阿拉伯字的 68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老楊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離開,他要解釋給我聽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館裡,他住的房間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對街有一個小乞丐,來來回回地向行人求乞。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始計算平均這個小乞丐在經過多少次求乞以後,可以得到一次反應,因為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理會他的,一個小時以後, 他得到了答案,這個小乞丐平均要乞討 68 次以後,才有一次成功 (因為 過路人也窮) 。老楊得到了這個答案,心中難過至極。因為他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瞭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 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職,要寫 68

轉載

發生問題時,人總是先追究責任,並相互指責對方的錯失,卻將問題擺放一旁沒去理會,最終,只見兩人口水戰打了許久,問題卻依舊存在。 這樣的問題導因,往往都是人的自我主義之心太過膨脹,眼中只有自己看不見他人,只懂的指責對方卻不懂的檢討自己。

轉載

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知識就是力量(一) 文 / 翁耀南 【台灣法律網】 壹、前言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是什麼?知識經濟是個流行的新概念,有各種不同解讀分析,就是將知識的創造和控制與個人、公司、國家的財富,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本、原料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動力。  許士軍教授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即知識是一種關鍵性資源、創新能力及一種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社會競爭主要關鍵在於擁有知識多寡,擁有多少知識力的個人或企業,即擁有多少的社會權力。 萊斯特‧梭羅(Lester C. Thurow)為「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原著者,現任麻省理工學院(MIT)賴彌爾森(Lemelson)管理及經濟學講座教授,是舉世公認二十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從知識經濟理論分析財富金字塔,並不刻意仰賴的數字統計,而是強調怎麼樣去塑造一個環境,可以充分的自由的思考,把人類的潛能作最大的發揮。他對知識經濟下定義就是靠知識與想法,一個想法可以轉成一個行業、一個產品創造財富。 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是藉著器械的發明與使用,帶領人類戰勝動物,走出蠻荒;第二次革命則是動力機器的發展,使得人類進入大量生產與自動化的時代;而Joel Peterson口中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利用網際網路通訊提供全球化的服務,使得各國間的技術與經濟差距拉近。 我國政府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落實「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必須有賴全國各界,包括業界、學界及全體國民的共同投入,才能有效的推動,行政院亦於2000年8月30日通過經建會所提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將公元2001年訂為台灣的「知識經濟社會推動元年」,讓知識經濟成為國家發展的願景。 貳、「知識經濟時代」涵義是什麼? 一、「知識經濟時代」創造財富 在梭羅著作《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中,提出十三種新全球經濟體中榮登「財富金字塔」頂端的規則,是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社會創造財富的必備指南,其致富原則是: 第一條

品管

突破慣性思考 邁向知識經濟 身處在公元2000年的世界,一切事情的變化是那麼快速,在爆炸性的變動中,使得未來變得非常模糊且完全不可預測。近年來,許多過去曾經由於績效良好獲利豐厚而被譽為經營楷模的公司竟然深陷經營危機之中,甚至難逃倒閉的命運。這些殘酷的事實顯示傳統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實務已不足以應付現實的需要。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指出,組織在思考及選擇策略性作為時,通常會對其所處的環境或市場、競爭對手以及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等競爭要素做出若干重要的假設。在這些假設上,經營管理者們經過嚴密的思考與邏輯演繹,選擇出主要的競爭策略,以及促使該策略得以實現的創新作為。按理說,組織應該會慎重地檢視這些前提假設是否正確,可是在長久的成功與自得意滿之後,經營領導階層很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假設本身其實是一個真理,從而組織所採行的戰略、戰術很可能會不知不覺的落入一種慣性思考的窠臼,產生偏差的作為,最後導致慘遭淘汰出局的命運。 事實上,外界經營環境一直不斷的變動著,當顧客的本質開始產生變化的時候,當競爭對手開始調整身段的時候,企業卻很可能仍然被困囿在過去的認知中,誤以為自己目前的競爭能力(如傳統戰術)仍是有效的。彼得杜拉克認為,這些帶著強烈慣性思維的企業如果不能儘速興革,勢將很難避免急速衰敗的後果。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是在對經營環境有「錯誤」的認識,選擇以傳統思維面對變局,同時企業更可能因此而對許多蛛絲馬跡中所隱藏的「負面」訊息視而不見。 傳統的競爭觀念認為「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美國著名管理專家喬巴克(Joel Arthur Barker)就曾經於1993年的《未來優勢》(Future Edge)一書中指出:「任何想要掌握21世紀的組織都必須握有『未來三鑰』:預測、創新與卓越,而且三者一體,缺一不可。追求卓越在20世紀或許可以為公司創造競爭優勢,但是到了下一世紀,那些無法做到卓越的公司甚至將沒有『參賽』的資格。另一方面,創新是建立競爭優勢的泉源,創新與卓越是最佳拍檔,就如同日本企業一向所表現。」然而面對經營環境不斷劇變,這個「可以預測未來」的前提也不再成立。導致經營環境快速變動的主因,根據《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的作者艾恩莫瑞森(Ian Morrsion)宣稱,是源自新科技、新消費者以及新市場等三大因素。基本上,新科技代表著「更快、更好、更

轉載

知識與智慧 一、智慧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 從英文來說,知識是knowledge,智慧是wisdom。這兩個字本來就不同,意思亦不同。“Knowledge”的字根是由 know 來的 ,例如:I know,You know,He know…。也就是知道的意思,我們稱為『知識』,也就是知道的事、認識的事物等。 此外,英文的智慧是“wisdom”,其字根是從Wise來的。我們一般講『聰明』的意思,亦就是『智慧』的意思。 然而,『知識』與『智慧』是相對的。例如,你知道很多、認識很多,我們叫他為很有『知識』,用中文來講叫『知識淵博』;如果,一個人對於事情的處理有明智的判斷能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事務,我們稱他為很『聰明』,也就是說很有『智慧』。這是從英文來說,其可能的差異。但是,反過來說,亦有些人『知識』知道很多,但是不會處理事情,這就是沒有『智慧』或可說是『智慧』不夠! 從中文字來說,如把知識分為『知』與『識 』;智慧分為『智』與『慧 』 來看。『知』是有層次,例如,『知』與『智』不同,在於『智』比『知』多個『日』字,亦就是有太陽的『知』,這表示最高知的『知識』叫『智』。換言之,亦可以說最透徹、最明瞭、最徹底、無所遁形,就像太陽光下所照耀下事物的認知,非常的清楚且晶瑩剔透。 知識的『知』,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星光』下所看到事物,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燭火』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黑暗』中所看到的事物,這就比較模糊矇矓,可能比較不真確,這是第一個在字意上的不同。 第二個講『識』。『識』一般來說,有所謂五識(即眼、耳、鼻、舌、身等)及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我們一般人用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等去感覺出來的東西,我們叫『識』。 然而,智慧的『慧』就不一樣,慧字下面有個『心』。所以,它不是膚淺的用人的五識、六識去認知的,而它是用『心靈』去領悟的智慧,這是以中文字來說。 總而言之,『知識』通常是指我們用人的感覺,不管是五識、六識去認知或認識所得結果,我們稱為『知識』。這個層次比較低淺。然而,『智慧』就不一樣了,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這個層次比較高深。這是用中文字來分析,但是科不科學又另外一回事! 二、高『智慧』勝

品管

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 資訊與網路科技的進步,不但已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及企業的生產模式,同時也影響21世紀各國經濟發展的榮枯。針對這種趨勢,首創於1979年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中,將這種結合科技與知識應用來提升生產力的潮流,定義為「知識經濟」,其後一直受到各國政府及企業界的高度重視。  所謂「知識經濟」,簡單的說,就是有別於工業時代過分重視勞動、土地、資本等有形傳統生產要素的作法,重點在於強調將知識與資訊的創新、擴散和應用,與經濟發展結合,構成支援經濟不斷向上提升的動力。美國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逐步將「知識經濟」的觀念運用在生產要素的革新-從傳統的人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提高到技術升級的層次,再到現階段的知識創新。新經濟是經由新觀念與技術的創造與傳播-由知識中產生新概念,並轉化成消費者需要的商品與服務,以提升生產力與增進財富。這種新知識產生、傳播、應用的過程,就是提升生活水準與經濟成長背後的源頭。正是這種策略讓美國締造了近十年的高成長、低通膨、低失業及高獲利的經濟榮景。  任何一家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的強弱端視該企業在(1)價值(Value)、(2)創新(Innovation)與(3)速度(Speed)等三方面的表現而定。其中所謂「價值」就是指與產品/服務相關人士們(Stakeholder)所重視的競爭優勢。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個人的新概念越來越難有具體的結果。雖然最初所有的概念都是源於個人的創意思考,但是個人的概念必然要經過層層的創新改良,這個過程是由許多研究人員,甚至許多國家共同參與。深受消費者歡迎的Sony 的PS2 (Play Station 2) 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至於「速度」則在此至少有雙層的意義:(i)產品/服務上市的時間(Time to Market)要短。美國矽谷流行著一句話:「速度是上帝,時間是魔鬼」,形容卡位的重要性最為傳神。矽谷有一家名叫康樂周邊設備(Conner Peripherals)的公司,創業第四年的營收即沖到十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副董事長西羅得(Bill Schroeder)說明了捷足先登的道理:「第一人予取予求,第二人仍有零頭可賺,第三人勉強保本,第四人一定賠錢。」也許這種說法過於簡化。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公司嘗到晚一步

轉載

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財富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成為最具關鍵性的資源。 以知識創造社會財富的觀點而論,人類已經歷了工業革命、生產革命與管理革命等三個階段,而在此過程中,知識的重要性與關連性則是與日俱增。 在工業革命中知識的應用導致新產品與新工具的產生,這種工作類型的集中,明顯的展現在大型製造廠中; 在生產革命中,知識與工作相結合,泰勒(Taylor)的科學管理是導致更效率與生產力的科學表現; 在第三個階段「管理革命」中,知識係與知識相聯結,其特徵為知識與專門知識的集中運用以及系統且有目標的解決問題,這正是人類當前身處的階段 。 知識經濟的意義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報告,自此知識經濟的理念廣受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個術語的出現,顯示了人類對於知識與科技在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充分的認知。知識蘊含於人力資本與科技中,向來處於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 。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生產、擴散與應用之上的經濟。 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 知識經濟具有以下十項核心理念(高希均,民89):  (1)知識獨領風騷  (2)管理推動變革  (3)變革引發開放  (4)科技主導創新  (5)創新顛覆傳統 (6)速度決定成敗  (7)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  (8)網際網路超越時空限制  (9)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  (10)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 知識經濟的特質 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體系 知識資產的累積、傳遞與應用 將知識轉化為利潤與價值 知識經濟的發展要素 知識 創新 資訊科技 團隊合作 終身學習 人才培育 知識的分類 知識若依其性質,可區分為兩大類: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難以透過語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此種知識係高度個人化且難以傳授於人。個人所擁有但難以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等均屬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這種知識也就是可以分類編碼的客觀知識。 知識經濟的相關概念 (1)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知識社會一詞,源自藍

品管

知識創新—以達美樂經營為例  提到「達美樂,打了沒」這個廣告詞,相信讀者不會感到陌生。1960年蒙納漢創立達美樂時,必勝客早已是披薩業的龍頭老大,如果達美樂只想東施效顰以Me too自居,那麼她可能會有立足的機會嗎?  因為必勝客只要使出「買小送大」犧牲打的血拼招式一個月,達美樂可能就撐不下去了!蒙納漢深知正面衝突會使自己陷入相當不利的處境,在思索對策的過程中,他活用各種資訊,從零碎的調查資料中拼湊出一些重要的訊息: 1.許多美國家庭都喜歡吃披薩。 2.但是許多美國人卻不常吃披薩,因為想到要穿戴整齊才出門吃披薩,就令許多人自動打退堂鼓。 3.美國人對外送服務的品質信心不足。 4.美國人對等待不太有耐心。 5.在諸如超級盃之類重大球賽實況轉播時,那些球癡絕不願意離開電視前的沙發。  當有了這些資訊後,蒙納漢能清楚知道本身核心的競爭力,對管理能有自創的新觀念,對相同資源做出巧妙組合,而提出不同解決之道,結果形成了達美樂的經營策略: 1.專作披薩外送服務。 2.保證三十分鐘送達,否則免費。 3.客戶若對品質不滿意,可以無條件換貨。     上述史無前例的作法,竟然使達美樂輕鬆地進入了一個深鎖已久的樂園,讓老美瘋狂地愛上「不需出門,在家也可以開party」的用餐方式,這個活用資訊實例的成果非常輝煌。目前達美樂在全球六十個國家共有六千多家加盟店,1996年的營業額已高達美金二十八億元。即使在沒有多少義大利人的台灣,達美樂竟然也有一百多家加盟店,1997年的營業額也高達新台幣十六億元,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顧客是多變、現實、易忘甚至無情的,根據多項消費者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當顧客對某家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的程度增高時,往往會產生不再購買、減少使用量,以及尋求替代品等三種行為。他們必然是以自我利益為優先的考量,絕對不會因為過去對於某公司的產品十分滿意,而在如今選購其他物品時,放棄買到更好的東西的機會而執意購買該公司的產品。因此,企業經營者必須在典範轉移的同時,改變經營心態,朝向尊重顧客價值的方向努力,也就是不斷滿足顧客需求,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繼續生存,乃至於繁榮興盛。  總而言之,創造力將是二十一世紀想要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條件。在現今變化快速的世界潮流中,若有再多的知識卻無法跳脫傳統的窠臼,仍舊無用;唯有充分發揮創意潛能,才能開創新局。俗

轉載

個人知識管理 自我增值 許多企業為提升競爭力積極推動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通常我們談知識管理也多鎖定在組織層面。 事實上,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KM)是組織知識管理的根本,個人知識管理也涉及知識的獲取、儲存、分享與利用,過程與企業知識管理類似。 將知識管理的工具與方法,運用於個人工作上,建立出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升自我競爭力。個人知識管理的面向包括: 一、效率管理:改變一成不變的工作習慣,調整思考與執行的比重,調高思考的比重,多問自己為什麼而做?要達到什麼目的?達到方法不會只有一個,思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要有預備方案。妥善安排工作流程,分門別類,如此可以在同時間完成許多事。關鍵的事一次就做對,可以省下修改的時間與精力。 二、時間管理:時間管理是門技術也是門藝術,需要學習與練習,記錄自己利用時間的模式,比較每件事預估花費與實際用掉的時間,從中修正時間的運用與分配。 時間管理有幾個要訣:首先必須設定優先順序,運用80/20法則,篩選出可以產生80%價值的20%的事,列為優先,善用時間管理矩陣,依下列順序處理事情:重要又緊急的事;重要而不緊急的事;不重要而緊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其次是重視效能,把事情很快地做完又做對。 第三是懂得適時說NO,每天保留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讓工作更為專注; 第四是學會授權,給別人更多承擔的機會,也不會讓自己分身乏術。 三、情報管理:分析我們日常的工作,會發現花掉最多時間的,不在解決事情本身,而在尋找相關資料,因此,個人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有效的情報搜尋機制,並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數位化集中管理。 此外,善用資訊科技工具,規劃建置個人知識系統架構,將收集到的資料有系統地分類、儲存,利於快速的擷取。同時在知識系統架構之下,將個人的工作流程及所參與的專案,予以表單化、模組化、系統化,分類整理,加以數位化儲存與管理,如此可大幅減少工作時間,提升效能。 四、標竿學習:保持積極學習的心境,是提升自我的觸媒。如同企業標竿學習卓越組織的作法,個人也可尋找適切的標竿對象,作為自我成長的學習楷模,透過「良師益友」的學習機制,可透過同僚或專家,也可以借重各種網絡及閱讀或網路資訊來協助,建立個人發展願景,保持學習動力及創造力

管理

富裕前後的比較 位於南太平洋的諾魯共和國是全世界最小的島國,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人口一萬三千人。諾魯人一向自給自足,過著原始自然的生活,島民原本身體硬朗,很少生病。 但是自從發現磷礦,島民變得很有錢,人人過著享用食則進口國外的加工食品,行則進口汽車代步的生活。才不過三十多年的光陰,這個原本從來沒有人得糖尿病的國家,,如今四十歲以上的人,竟然有65%得到糖尿病,是當今全球糖尿病罹患率最高的國家。人口中有90%超重或肥胖,是現今「全世界最肥胖的國家。」 資料來源:陳俊旭<吃錯了,當然會生病!>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7年1月,p.75

轉載

木乃伊研究發現… 癌症果真是文明病 • 2010-10-16 • 中國時報 • 【鍾玉玨/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新研究推斷,癌症完全是現代人「自作自受」的疾病。研究團隊分析了數百具埃及木乃伊、古人化石與古典文學後發現,腫瘤在古代極為罕見,直到近代因為污染、不良飲食、不知節制的生活習慣,才讓腫瘤與癌症成了現代人的健康殺手。  曼徹斯特大學客座教授齊瑪曼(Michael Zimmerman)領導的團隊研究了數百具經過加水處理的埃及木乃伊的組織碎片後,只有一具木乃伊證實罹患癌症。此外,除了一個可能病例,尼安德塔人的骨骸也未見癌症蹤跡。  齊瑪曼說:「在木乃伊身上幾乎找不到惡性腫瘤的蹤跡,極可能是這種疾病在古時非常罕見。再者,亦可解釋為致癌因子只出現在受到現代工業化影響的社會。」  有關腫瘤的相關記錄直到兩百年前才出現,包括一七七五年掃煙囪工人罹患陰囊癌,一七六一年發現吸菸者罹患鼻咽癌等。自此人類的罹癌率開始急速飆升,尤其是兒童患癌症的比例。單就英國而言,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多達十五萬。 ,,,,,,,,,,,,,,,,,,,,,,,,,,,,,,,,,,,,,,,,,,,,, 這則新聞的解讀正確嗎 我有一點不相信 因為那些所謂的古人的平均壽命與現代人相比 有可能短多了 換句話說 可能腫瘤的跡象還沒呈現出來之前 人已經死亡了 如果是這樣 那麼在這些古人的身上 自然找不到腫瘤的蹤跡 你以為這解讀如何

轉載

中秋 登百花山訪寇連材 不遇 【聯合報╱張作錦】 2010.10.14 03:21 am ──這位因台灣而丟了頭顱的太監,英靈有知,是否仍關注著中國的道路? 今年中秋假期,人在北京。朋友說:「開車出去轉轉吧!」我說:「那就去百花山好了。」「這個季節百花山已無一花,有什麼好玩?」「可以去『寇公祠』,訪寇連材。」 寇連材是個太監,一「閹豎」耳!但是在清末歷史上,倒也占了小小一方地。維新領袖梁啟超撰《戊戌政變記》,特別寫了〈烈宦寇連材傳〉,附於〈殉難六烈士傳〉之後,儼然引他為變法的同志。 寇連材1868年出生於河北昌平一貧苦人家,十五歲結婚,生兩男一女,家中添丁,生活更困窘。二十三歲時「淨身」入宮,成為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因他做事機伶,頗得慈禧信任,派他到光緒那兒當差,實際上是要他監視光緒。 光緒立意變法圖強,振興中國,寇連材很受感動,他不僅不打光緒的小報告,反而將慈禧的動靜稟告光緒。後來慈禧又將寇連材調回自己身邊,讓寇連材更清楚看到這位女皇生活的奢靡,以及國家處境的危殆。他幾次向慈禧進諫,盼老佛爺改變生活與治國態度,均被慈禧以不懂事斥責。 甲午戰敗,訂《馬關條約》,割台灣與日本。寇連材知道下決心的時候到了,他請了五天假,回家與親人訣別,回宮即寫〈上太宮書〉,面呈慈禧,提十點建議。現存的《甲午戰爭有關折奏史料》抄本中,就有寇連材的上書,題曰「太監寇連材死諫折」。文字雖不甚通順,但意均可解。他主要的建言有: 請太后勿攬政權,歸政皇上。 不可移海軍之費建頤和園。 贖回台灣,寧可賠款,不可失地。 這些內容,字字憂國傷民,條條切中時弊,但也正為太后所深惡。慈禧大怒,以「內監言事者斬」的律例,交刑部立即正法。1896年3月30日,寇連材被押至菜市口刑場處決。他神色鎮定,整好衣冠,自言:「如此足千古了!」圍觀群眾有感動落淚者。寇連材就義後,家人葬之於昌平故里。至民國,民眾集資在京西百花山建「寇公祠」,並樹碑立傳。每年寇連材忌日,百姓常來焚香祭拜。 梁啟超在〈烈宦寇連材傳〉中說:「陸象山曰『我雖不識一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其寇黃門之謂乎?京師之大,衿纓之眾,儒林文苑之才斗量車載,及其愛國明大義,乃獨讓一不識字之黃門,嗚呼!可無愧死乎?」他認為,寇連材「可以隨六君子而千古矣」! 百花山是北京西邊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7萬公頃,主峰海拔1,99

轉載

論語「先進篇」最新翻譯 有一天,孔子與幾位弟子閒聊 孔子問大家:「何不讓我們來談談每個人的志向呢?闡述一下你要如何實現人生......。」 子路說:「給我一個夾於兩大國之間,受著企業外移、股市崩盤、飛彈試射...等威脅壓迫下的島嶼千乘之國,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便可以讓百姓聽話,通通到大陸做台勞....。」 孔子點點頭...... 公西華說:「我希望在像宗廟的大典中,如:媽祖廟、朝天宮...或者一些國代、立委等的聚會時,能夠在旁邊做個主持人,搞搞宗教直航,收收香油錢,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子曰:「嗯..不錯,曾點...那你呢?.」 曾點正好在彈琴,隨即停了下來。回答說:「我與他們有些不同..。」 子曰:「有什麼關係呢,大家不過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是的!!.話若要講透支,目屎是拭袂未離..。」 (此時曾點換上一隻電吉他,按住Am由上往下刷五次....) 曾點:「我希望在暮春傍晚翹課時分,穿著剛送洗過的衣服,邀請青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飆車呼嘯到大肚山,欣賞大地景象,接著到文華路買滷味、雞排,然後到錢櫃或好樂迪一路唱歌後而歸.............。」 孔子聽了很感概的說:「唔...我的志向與曾點有些相同....。」 於是一群人決定到錢櫃,並且定了包廂.......

管理

績效評估並不足夠 前言 近一年半時間以來,國內外經濟一直很不景氣,企業經營者面對這種局面無不紛紛採取人力精簡的措施來因應,甚至連許多原本以不裁員聞名的美國公司和主張終身僱用的日本公司也都不例外。他們的說法是如果不能暫時忍痛棄車保帥,時間一久,時機未見好轉的話,可能將會拖垮整個公司,讓更多的人陷入失業的窘境。理論上看來,決定該裁撤哪些單位或是個人,最直接了當的做法是以「績效」作為衡量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下的各項問題似乎值得深思: 1.如何提昇個人的工作價值,發揮最大效益? 2.(a)個人工作績效應如何掌握? (b)個人工作績效與提昇工作品質之間有什麼關係? 3.如何進行個人工作績效評核與提昇個人工作價值? 4.如何評量個人工作職務的表現,才算是有績效的呢? 事實上,現在在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探討績效管理的書籍,教導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在公司內推行績效管理的實務。然而筆者個人的淺見卻認為面對不景氣的局面,以績效來決定員工去留的對策似乎存在著思考上的盲點,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做法。這種做法將公司賺賠視同是由於員工的工作績效來決定,員工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與管理者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這是管理者將眼光朝內,完全不顧競爭對手有些什麼新產品上市,也沒有考量顧客對於該公司的產品/服務的品質是否滿意之類更具關鍵性的課題所致。 歷史的教訓 回想在1980年代,當時日本貨由於品質精良、價格合理,在全球各地都廣受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反之,美國貨在國際市場上卻面臨節節敗退的窘境,在美國由於許多公司倒閉而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以故品質大師戴明博士認為造成當時那樣淒慘的損失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管理者不懂管理,不知道由於科技的瞬息萬變,促使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現象發生。其實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事先看到公司將會面臨何種問題,及早提出對策,改弦更張加以防範。因為在管理實務上,絕大部份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癥候,而是來自當事人主觀的認定。因此,如何確認問題的本質以及界定問題的範疇十分重要,然後應該適時提出正確的對策。換句話說,身為管理者,應有前瞻的思維,否則誤解了問題的本質,光是呆板的依循過去的做法,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並不夠,更應該把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因為完美解決一

環保

簡樸生活樂趣多 簡樸成為世紀末的風尚,這是值得深思的大事。先進國家在經濟繁榮之後,順著消費主義的號角向前奔馳,已經在物質享受方面達到極限了。這是物極必反的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靈的自主抉擇?也許兩者都有,不過,趁此機緣反省簡樸生活的意義,應該可以獲得一些啟發。 表面看來,簡樸是人對物所取的態度。在簡單樸實的原則下,一個人的需要是很有限的。多餘的精神與時間可以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進而提升自我心靈的品味能力與樂趣。因此,本文將由對物、對人、對己三個角度來說明簡樸的作用。 一、對物不浪費 「用到壞為止。」這是基本觀念。全球性的災難在於環保危機,許多生態問題開始威脅人類的生命了。專家預測,到西元2020年,如果世人末能全面改變消費主義的生活型態,地球可能淪於「不堪居住」的困境。 所謂消費主義,就是以消費帶動生產,造成經濟活絡的假象,背後則是商業媒體所操縱的龐大利益。它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靠著混淆人們的「需要」與「想要」。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但是想要卻有無窮的空間。譬如,我在看了廣告之後,會欣羨某些名牌的車子、服飾、用品,使平靜的心湖起了漣漪,逐漸捲入欲望的漩渦,認定自己的快樂在於滿足這些「想要」上。 以務實的眼光來看,我們不能等到耗盡地球資源以後,再去圖謀禾來。因此,簡樸是人類的明智選擇。物的存在,是為人所用,如果「逐物而不返」,就成了物的奴隸,既談不上尊嚴,也沒有什麼價值。反之,如果成為物的主人,願意自由支配物質增進人間情義,無疑可以突顯人性光明的一面。 二、對人有情義 現代社會有許多利益團體,彼此之間互相傾軋;個人與個人相處,也會感覺「都市叢林」中的生存競爭,往往必須以別人為手段,甚至犧牲別人以成就自己。於是,無情無義的現象成了習以為常的事實。 如果要扭轉這種形勢,只有從倡導簡樸生活著手。調整我們對物質的欲望之後,人生才能依序開展。所謂「依序」,是指一套立體的價值觀,從追求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推進到人我之間的互相尊重,認真講究禮法與情義;行有餘力,再提升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就是朝著無私與至善的目標去努力。這是我國傳統儒家的思想,在今日看來依然貝有說服力。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貴是取得豐富的財物與可觀的權勢,但是大前提是「義」,就是要合法、合體、合宜,不能傷害別人或社會。只有重人勝於重物的人,才願意「仗義

管理

觀念創新 企業長青 戴久永 綜觀自古以來人類由游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由工業社會轉變為資訊社會,每一波重大變革總是以思想的鬆綁和觀念的創新為先聲。例如產品製造與生活方式的變革總是伴隨著人類思想和觀念的創新;又如企業的發展、經濟形態的轉變,也同樣不能離開思想的不斷鬆綁和觀念的創新。總之只有樹立起適應企業變革需要的新觀念、新意識、新思想,才能推進企業的變革與發展。 觀念創新,意味著否定舊我,重新定位。這種過程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不但要超越傳統的思維模式,又要放棄現成的利益格局和習慣作法,所以推動者往往面臨眾人排斥抗拒的巨大風險。其實觀念創新是一個充分積累和學習的過程,而不是頭腦突發的想法。例如1992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總裁韋爾奇(Jack Welch)發動了GE革命,他按照網路組織結構對公司進行重組,在當時很多人想不通,甚至被工人罵為「劊子手」。但是韋爾奇決心不變,終於改革獲得成功,如今反而被尊為企業英雄。 許多企業的成功經驗印證了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經營理念不斷的創新和不斷變革。敢於觀念創新的企業可以壯大,業績突飛猛進;反之,經營者思想守舊,觀念落後,好企業也會迅速衰退甚至崩潰,許多在80年代曾被譽為企業楷模的大公司紛紛面臨倒閉的事實不勝枚舉。尤其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求企業界不斷地創新觀念,不斷地創立新思想、新意識、新觀念。這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不創新,就死亡」(Innovate or perish.)是企業經營的至理名言。 那麼具體來說,企業要創立哪些新的觀念和意識呢? 第一,建立「知識=財富」的新的價值觀念。英哲培根爵士(Francis Bacon, 1561-1626)很早就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如今更應將其寫成「知識就是『利』量」。在知識經濟社會裡,知識是創造財富的最有價值的重要資源,與機器、設備、原料等資源相比,知識創造的財富將是其他資源的數倍、數十倍甚至更多。微軟公司(Microsoft)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20多年前,比爾‧蓋茲(Bill Gates)率領一班精英才子經營微軟公司,從事電腦及軟體開發。「研發部」是微軟公司的核心,每個人擁有的一個辦公室大概只有5平方公尺,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電腦之外幾乎見不到任何東西。就是這樣一個只有幾座辦公樓,員工數千人的

品管

變的思維 行的意志 雖然「變異不所不在」(Variation is universal.)是現代人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是,在一百年前,人們卻有著「可以做出兩個東西作得一模一樣」的迷思,因為當時的量測儀器精度不足。事實上,無論是工作、政府行政作業、生產、服務的流程、以及產品等等都會有變異存在其中。過大的變異正是造成不良的源頭。 在統計學上,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是一種表示離中趨勢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變異程度的表示,通常以希臘字母西格馬(sigma)代表。在1920年代由蕭華德(Walter A. Shewhart)博士所創以管制圖(control chart)為工具的過程管制原本只是以中心值加減三個標準差(3 sigma)為變異的管制範圍。如今所謂「六個標準差」,也就是六個西格馬(6 sigma),則是將變異控制在3.4ppm(百萬分之三點四)以下的水準。換句話說,「六個標準差」的理念實際上就是企圖達成企業在每一項產品、製程、以及互動方面的誤差在接近其品質目標標準的「零缺點」水準程度。 讀者或許對於「六個標準差」的要求沒有具體的感受,以下的比喻相信會有一些幫助:「三個標準差」相當於一本書中每一頁有1.5個錯字;「四個標準差」相當於一本書中每30頁有1個錯字;「五個標準差」相當於一套百科全書中有1個錯字;而「六個標準差」則是每一個小型圖書館中的書中只有1個錯字,可見得這種要求十分嚴苛。 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是1980年代最早推動「六個標準差」的公司。當時該公司原本企圖以某種產品進軍日本市場,卻被日本客戶抱怨不良率過高,導致當時的總裁誓言必定將產品品質提升至幾近「零缺點」的完美境界。換句話說,「六個標準差」最先是出於消除製程與產品不良方面的考量,後來才逐漸擴大到企業的其他流程的改善。   其實簡單的說,所謂「六個標準差」的理念,只不過是朱蘭(J.M. Juran)的逐案改善('Project by Project' improvement)與日本的改善(Kaizen)以及工業工程方法的綜合體,目標就是設法將變異控制在3.4ppm(百萬分之三點四)以下,成為接近完美品質的標準。這項原理可以是用於企業中任何類型的過程,導致降低成本、改善生產力、增加市場佔有率、以及達成其他正面的效果。 近數年來,「六個標準差」的

自序

品質管理 序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編者對於品質管理知識的追求正是樂此不疲,不知不覺間已逾三十載。品質管理的發展歷程與其他管理領域的歷史相比雖然不算長,但是其內容卻隨著科技的快速變遷與經濟發展而不斷有重大的改變。編者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有鑒於台灣坊間當時只見有多本《品質管制》(quality control),卻一直未見《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的教科書,乃本著「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心情編寫全台第一本《品質管理》,在台北三民書局出版。主要內容是美式的品管思維,當年統計品質管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盛極一時,因此抽樣檢驗計畫之類的探討佔該書重要地位。然而隨著1980年代中期之後,日本產品在世界各地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美國產品則節節挫敗,因此於1996年在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再次出版一本《品質管理》,主要內容則是日式的品管思維,強調品質改進。時至二十一世紀,由於網絡科技的興起,加上許多嶄新管理知識的導入,因此第三次編寫一本《品質管理》,這次編撰的主要內容,則是除了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的理念之外,增添諸如六標準差、標竿學習、平衡計分卡、顧客關係管理、學習型組織、衝突管理等等嶄新管理概念,也相當注重品質創新(innovation),以求與全球品質觀念和世界接軌。 本書將內容分為品質基礎篇、品質經營管理篇以及品質技術篇等三部分。品質基礎篇,包括第一章品質概論,述說品質的定義與品質和利潤、生產力以及競爭優勢之間的關係。另外,與過去不同的是用相當頁數探討品質與社會,讓讀者知道品質與自己生活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第二章全面品質管理敘述品質的發展歷程,說明全面品質管理的架構與內涵,並且探討品質管理的未來。第三章介紹品質理論的重要貢獻者,包括美國的蕭華德(Walter A. Shewhart, 1891-1967)、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1900-1993)、朱蘭(Joseph Moses Juran, 1904-)、費根堡(Armand Vallin Feigenbaum, 1920-)、克勞斯比(Philip B. Crosby, 1926-2001)以及日本的石川馨和田口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