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品管

品質改進的新八字訣


「變異無所不在」(Variation is universal.)應是現代人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是,在一百年前,人們卻有著「可以做出兩個作得完全一樣的東西」的迷思,其實這完全是由於當時的量測儀器精度不足的緣故。然而事實上,直到現在,國人對於變異觀念的認知仍然十分有限,例如國人對於「補品」有著根深蒂固的迷思,認為這些售價不菲的食品對於身體的保養必然有益無害,平時聽到有關這方面的廣告或是傳言都是抱著姑妄聽之的態度。電視螢幕上正播放著一則廣告:一位婦人到朋友家拜訪,帶著一盒補品送給女主人說:「因為它很珍貴,所以送給妳。」然而事實上,這類珍品果真是對於每位食用者都有著相同的功效嗎?可惜答案卻是否定的。因為很多人都忽視了每個人的體質並非全然相同,也就是人人的體質之間存在著變異的事實。例如,甲到醫院探視乙,送給他雞精一盒,雖然雞精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是如果乙的病不宜多吃含蛋白質的食物,多食用雞精可能反而對他的身體有害。
其實無論是生產、服務的流程、以及產品本身,甚至一般工作、政府行政作業等等都會有變異存在其中,過大的變異正是造成品質的源頭。在統計學上,標準差是表示變異大小的尺度,通常以希臘字母西格馬(sigma)表示。所謂「六個西格馬」(6 sigma)就是將變異控制在低於3.4ppm(百萬分之三點四)以下的水準。換句話說,就是企圖達成企業在每一項產品、製程、以及互動方面的變異在接近其品質目標的「零缺點」水準程度。
為何推行「六個西格馬」理念?對於最早推行「六個西格馬」理念的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來說,答案非常簡單:「求生存!」例如早在1981年出版的《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一書中,曾經提到一段關於摩托羅拉的悲慘往事:「一家位於芝加哥郊外的電視製造廠原先是美國摩托羅拉電子公司所有,生產Quasar品牌的電視機。當時該廠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工人平均年齡偏高、士氣低落、品質不穩、員工與管理者間爭執不休,因此每年業績虧損不貲。日本松下電氣公司買下該廠後大力整頓,不久就氣象一新。在松下剛接管這家工廠時,他們發現平均在每一百架電視機上必須修正一百五十次。在松下公司管理下,三年後,工廠每一百架僅須修正四次。在這期間,製造成本從二千二百萬美元降為四百萬美元。」上述事件只不過是該公司被外國公司以低成本高品質的產品搶去市場的故事之一。摩托羅拉的總裁Bob Galvin,終於在1980年代的中期下定決心要以嚴肅的心情關注品質的課題,踏出「六個西格馬」的品質之旅。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摩托羅拉是世界知名的高品質與高獲利的公司之一。尤其是在1988年,摩托羅拉獲頒美國國家品質獎的殊榮,該公司成功的祕密終於被世人所知,但是「六個西格馬」革命仍然在該公司持續推動。1995年GE公司的總裁威而許(Jack Welch)宣布該公司將推動「六個西格馬」的理念之後,曾公開盛讚六個西格馬的表現,宣稱該公司由於推動這項活動之後,每年為公司節省數億美元的支出,成果豐碩。其他如ABB、Dow Chemical、柯達(Kodak)、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以及SONY、TOSHIBA等等全球性的著名大企業也先後紛紛跟進,並且讚揚推動「六個西格馬」的理念的功效卓著,引起許多其他企業的跟進。
所謂「六個西格馬」的理念,簡單的說,只不過是朱蘭(J.M. Juran)的逐案改善('Project by Project' improvement)與日本的改善(Kaizen)以及工業工程方法的綜合體,目標就是設法將變異控制在3.4ppm(百萬分之三點四)以下,成為接近完美品質的標準。
「六個西格馬」在品質改善方面的「八字真言」R-D-M-A-I-C-S-I:(1)認知(Recognize)、(2)界定(Define)、(3)評量(Measure)、(4)分析(Analyze)、(5)改善(Improve)、(6)管制(Control)、(7)標準化(Standardize)與(8)整合(Integrate)。其實上述八大步驟是與朱蘭的突破程序(Juran breakthrough sequences)十分相似,同時也是將突破性與維持性管理目標濃縮為一的表示方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