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滸

與部屬相處之道
--從林沖的際遇談起
引子
「豹子頭」林沖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武藝高強,秉性鯁直,愛好結交英雄好漢。原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總教頭,有個美滿的家庭,只因妻子貌美被高衙內看上,高俅為了幫高衙內奪得林妻,滿足私慾而設計陷害,誤入白虎堂,弄得家破人亡,夫妻離散。林妻不願受辱自盡而死,林沖被發配充軍滄州府,險些在野豬林做刀下鬼,在草料場葬身火海,最後只剩下一條路,雪夜投奔梁山。
林沖好不容易上了梁山,滿以為從此可以擺脫厄運,過著揚眉吐氣的日子,可是想不到等著他的卻是白衣秀士王倫的冷面孔。王倫先是委婉拒絕:「爭奈小寨糧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薄寡,恐日後誤了足下,亦不好看。略有些薄禮,望乞笑留,尋個大寨安身歇馬,切勿見怪。」王倫畢竟是多喝了些墨水的,說出話來彬彬有禮,道理充分,滴水不漏。但是繞來繞去就是一個意思:拒絕林沖上梁山。後來推託不過去,王倫又提出要林沖三天之內「把一個投名狀來」的要求。據朱貴的解釋:「投名狀」就是「教你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以表示真心入夥。幹這種殺人放火的勾當,對於一個禁軍教頭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問題就出在林沖的運氣實在太糟了。頭一天,他「從朝至暮,等了一日,並無一個孤單客人經過」;第二天,「等到午牌時候,一夥客人約有二百餘人,結伴而過,林沖又不敢動手」,這一天又泡了湯;第三天更不妙,等到天黑才遇見一個單身客,偏偏是武藝高強,不在林沖之下的青面獸楊志,「溪邊踏一片寒水,岸畔湧兩條殺氣,一往一來,鬥到三十來合,不分勝敗」。這真是通俗小說中常說的「破屋偏逢連陰雨,行船遭遇打頭風」,連上梁山入夥造反也這麼難,後來委屈的在梁山坐第四把交椅。
當晁蓋、吳用等人上梁山,王倫又拿出似前對付自己的老辦法來對付晁蓋等人,拿出一些銀子相送,然後客客氣氣地下逐客令︰「感蒙眾豪傑到此聚義,只恨蔽山小寨是一窪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聊備些小薄禮,萬望笑留,煩投大寨歇馬,小可使人親到摩下納降。」林沖對王倫早是一肚子怒火。這一次看到王倫故技重演,林沖一肚子怒氣便一齊並發出來。雖然林沖僅是孤身一人,吳用等人卻裝出一副不願意參與他和王倫的矛盾的樣子,急迫之下,林沖只好先下手為強,殺了王倫。

解析
林沖之所以淪落到如此悽慘的田地,追跟就柢,可能要檢討自己對處境的認識不清和應對不當。當他聽見妻子被花花大少調戲,非常生氣抓住當事人想飽以老拳,卻發現是高衙內,立刻就手軟了。如果他能在妻子被調戲事件發生之後,立即採取如同另一個禁軍教頭王進當機立斷的措施,「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帶著妻子遠走高飛到外地另謀生活,或許就能避免後來一切緊跟著來的種種不幸遭遇。俗話說:「形勢比人強,識時務者為俊傑」,「君子不吃眼前虧」正是這個意思。但是由於林沖具有安份守己的善良天性,貪圖眼前美滿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欠缺對於萬惡的上司高俅的為人處事的「識人之明」,試圖忍氣吞聲、苟延殘喘的過日子,因此心不甘情不願的默默忍受著來自高俅的種種迫害,最後還是不得不走上落草梁山的窮途末路,他的際遇實在令人同情。但是作者正是借林沖的不幸歷程凸顯「官逼民反」的意義。
談到「識人之明」,筆者不由得聯想到戰國時代越國的范蠡。根據《史記》的記載,范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苦心盡力,忍辱負重,經過二十餘年的準備,終於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際出兵偷襲吳國,滅了吳國,報了仇,雪了恥。正當勾踐要重重封賞他的時候,他卻帶著自己的親信與細軟珠寶,後人還給加個西施,乘扁舟、泛五湖,改名換姓來到齊國。
在齊國,范蠡率領隨從耕作。發家致富,積蓄豐厚,以致當上了齊國的宰相。當權勢誣陷膨脹的時候,他又辭去相職,散其家財,來到陶這個地方(在今山東定陶縣境內)經起商來,下久成了大富豪,人稱陶朱公,為歷代商人所崇拜。
范蠡逃離越國的原因是他察覺到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歡樂。長期相處,必有後患。就在他逃離越國不久,曾寫信給文種,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鳥首烏喙,這種人只可以共患難,不可共享安樂,你為什麼還不離去呢?」文種見到了信,就宣稱有病,不肯上朝。有人就進讒言,說文種將起來作亂,越王就賜一柄劍給文種,並告訴他說:「你教我七種計策去討伐吳國,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種,而吳國已經敗亡了,還有四種仍在你那邊,你替我去追隨死去的先王,讓他也試試你的妙計吧。」文種就只好自殺。范蠢與文種都可謂忠良幹練之臣,同為勾踐的減吳、復國、稱霸貢獻良多,可是後來的遭遇卻不一樣。一個死於為之盡心盡力的勾踐手中;一個卻是再遷其地,再易其名,再更其職,多次揚名於天下。兩人際遇之所以會如此不同,就在於范蠢比文種多了一個心眼,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另外,說到「形勢比人強」,這種際遇並不是只有倒楣的林沖才會碰到,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面對這種情勢,即使貴如小旋風柴進都不例外。柴進是大周柴世宗柴榮的後裔,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曾賜他家「誓書鐵券」免除刑罰,照理說沒有人敢欺負他家,事實卻非如此。柴進有位叔叔柴皇城,住在高唐州,高唐州的知府高廉有個內兄殷天錫被人稱為「殷直閣」,年紀不大,卻非常的霸道,仗著姐夫高廉的勢力,為所欲為。他的姐夫高廉是東京太尉高俠的叔伯兄弟,也是一個無惡不作的貪官污吏,簡直就是一群無法無天的傢伙。這個殷天錫看中柴皇城家的花園,要柴皇城搬出去住,將房屋和花園讓給他,柴皇城被殷天錫欺侮,氣得生病,柴進趕去高唐州看他,李達也跟著同往,柴皇城年邁體弱,經不得病,更經不得氣,竟而一命嗚呼,臨終交代柴進處理他的後事。
柴皇城死了,殷天錫並沒有因此罷手,他仍強要柴家搬走,柴進出面講理,他說他家有「誓書鐵券」,任何人不得侵犯:殷天錫說:「你家即使有誓書鐵券,我也不怕」,便要跟隨的人打柴進,當場把李達激得惱火,他洩開房門,大吼一聲,跑出來將這幫人打得落花流水,殷天錫被他三拳兩腳,就被打得一命嗚呼。高廉聽說內弟被柴進家裡的一個黑大漢打死,豈肯甘休,咬牙切齒要柴進償命,不管柴造有什麼誓書鐵券,也不管柴進是什麼世家,他先將柴進打得皮開肉綻,鮮血逆流,關進死牢,再聽候發落。
閒話暫時到此為止,回到林沖的故事。在「林沖火拼王倫」的個案中,吳用雖然想為晁蓋奪取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但又不願出面做這個惡人,而是利用林沖的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吳用曾經對晁蓋說︰「兄長放心,此一會,倒有分做山寨之主。今日林教頭必然有火拼王倫之意,他若有些心懶,小生當憑三寸不爛之舌,不由他不火拼」。林沖正是落入吳用「借刀殺人」的圈套,便宜被他人佔了,自己卻背負了殺人的罪名。
因為按說如果只是一個林沖,人單勢孤,他是殺不了王倫的,因為王倫周圈畢竟還有許多心腹嘍囉,而且杜遷、宋萬、朱貴等人雖然對王倫嫉賢妒能不滿,但是並不同意殺了他,林沖能夠順利地殺了王倫,一方面是由於吳用的暗中言語挑撥,激起林沖心中按耐已久的怨氣,二方面由於吳用、晁蓋等人的出現讓林沖覺得自己有同志撐腰,不再孤單,加上吳用、晁蓋等人暗中幫助︰
(林沖拿住王倫)杜遷、宋萬、朱貴本待要向前來勸,被這幾個(吳用等人)緊緊幫著,那裡敢動。王倫那時也要尋路走,卻被晁蓋、劉唐兩個擋住。王倫見勢頭不好,口裡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裡?」雖有幾個身邊知心腹的人,本待要來救,見了林沖這般兇猛頭勢,誰敢向前?
在梁山泊諸好漢之中,有大將風度的,似只有林沖一人。林沖的武藝高強,我們可以不必再說,至於林沖的才識過人,我們只看他火拼了王倫之後,就請晁蓋坐第一把交椅,吳用坐第二把交椅,公孫勝坐第三把交椅,以為「鼎分三足,缺一不可」(第十九回)。到了晁蓋中箭而死,山寨無人主持,最初出來與吳用、公孫勝商量,其次又引率諸位首領,公推宋江為臨時領袖的,也是林忡(第五十九回)。處處從大局看想,不是胸有經淪濟世之才,那裹能夠做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